面对激烈的城市竞争和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目标,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核心靠投资、靠项目,而优化营商环境则是决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的“关键一招”。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学深圳、赶深圳”,启动高效青岛建设攻势,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不过,无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是与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我市营商环境仍存在一定差距。青岛应主动对标先进城市,坚持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全力打好优化营商环境、审批提速增效、法治政府建设、诚信政府建设和数字政府建设五大攻坚战,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深化简政放权,让市场准入门槛“降下来”
当前,营商环境建设已进入“深水区”,要实现突破必须拿出“啃硬骨头”精神,聚焦群众和企业反映突出问题,以流程再造为抓手,全力在审批事项、环节、时间上做减法。一要推动审批事项“再精简”。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约束,率先探索,先行先试,对可下放的市级权力尽快下放。同时加强工作衔接和指导,确保权力事项不仅放得下,更能接得住、用得好。二要推动审批流程“再优化”。上海实施“一家牵头、一口受理、同步审批、告知承诺、限时办结”,将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105个工作日缩短到15-48个工作日。我们要学习上海经验,以新市民中心启用为契机,开展“硬核”流程再造,进一步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提升审批服务效能。三是推动向功能区“再赋权”。功能区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主战场。要鼓励功能区先行先试,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将省市两级经济管理权限放足放到位,实现“区内事区内办”。四是推动制度建设“再强化”。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对基层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这次抗疫斗争中的政务服务创新等,及时用制度形式固化下来,确保形成长效机制。
二、推进放管结合,让事中事后监管“跟上去”
强化市场监管是企业关注的问题,许多企业的心声是:“相比政府优惠政策,更希望有一个公正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要创新监管制度和方式,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实施“五大监管”:一是实施精准监管。面对量大面广的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科技手段,实现市场监管的“靶向治疗”。二是实施协同监管。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实现部门联合随机抽查常态化,更好应对跨市场、跨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监管问题。三是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市场主体诚信分类制度,对列入黑、白名单的予以区别对待。同时建立黑、白名单的转化机制,增强企业的自我约束意识。四是实施动态监管。针对瞬息万变的企业经营活动,打造实时数据平台,建立动态连续监管机制,提高风险预警、过程纠偏等能力。五是实施审慎包容监管。对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简单化加以限制,而是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创新服务方式,让政府公共服务“更贴心”
当前,不少企业感觉青岛政务服务效能已不次于深圳,但在办事的细节感受和整体体验上仍有差距。下一步要在增强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急,使政府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比如,在各级政务大厅继续推广代办帮办制度;建立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的“好差评”制度;构建“全时服务”体系,推行非工作时间服务、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等。二是提升服务技能。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干部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理念,补足履职的能力缺项、能力弱项,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上海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聚焦“一网通办”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我们要借鉴上海经验,加快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大力推广“一网通办”“一事全办”“全市通办”等,提升网上可办率、事项即办率、“一次办好”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青岛市政府研究室 王舰艇)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