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海卓科技: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一级零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

探寻青岛硬科技①| 海卓科技: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一级零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6日讯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新一代M110(11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相比前代产品不仅功率大、寿命长,而且通过产学研合作,一级零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海卓科技总经理朱维介绍,“新产品功率密度、可靠性、寿命、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本控制也在全行业领先。”

视频《探寻青岛硬科技 |“喝”进去的是氢气,排出来的是水,这台发动机神了!》导演/策划:朱鋆瑶 摄制: 闫晓阳 黄光丽 金璐

这正是青岛企业自主创新、抢抓氢能产业关键窗口期的一个缩影。作为山东氢能产业“两大高地”之一,青岛的氢能产业正处在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搭建的时期,涌现出一批在行业关键环节练就“独门绝技”的领军企业,海卓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氢能是一个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还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推广应用成本过高等诸多“成长的烦恼”。

“创新引领,自立自强”是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原则。在燃料电池领域,国家五部委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考核评价规则》将其分解为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双极板、氢气循环系统、空气压缩机等八大关键核心技术。据朱维介绍,这八大关键核心技术,海卓科技目前已经自主掌握六项。

“目前行业内突破关键技术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消化引进吸收的路线,一条是自主创新路线。而海卓科技走的是自主创新路线。”朱维表示。自2020年落地青岛以来,依托同济大学在燃料电池领域20多年的技术积累,海卓科技深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与集成应用,装备了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总装和测试生产线,2021年产品市场占有率跻身全国行业前三。

而推动海卓科技不断自主创新的动力,就是打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技术的国产化进一步实现规模化量产,推动行业降成本。

2021年,一辆燃料电池商用车的价格通常为150万-200万元,大幅高于传统商用车价格,降本空间巨大。有专家认为,对照我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比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约滞后10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而其关键就在于实现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

对照着一台“解剖”了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朱维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以空气压缩机为例,燃料电池发动机配备的是空气轴承的离心式无油空压机,最早是应用在飞机发动机上的,对应的供应商就是利勃海尔和霍尼韦尔,早期价格高达30万元一台,而通过国产化实现规模化量产后,可以降低至三四千元一台。”朱维表示。

国产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部件,膜电极决定着电池性能和成本。目前在国内,构成膜电极的关键部件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碳纸大都依靠进口。“碳纸就是精密的碳纤维产品。别小看这一张碳纸。目前全球行业采用的多为日本东丽的产品,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对国内的供货采用的是‘卡脖子’的配额制。”据朱维透露,通过与供应商的联合创新,下一步,海卓科技有望用上国产化的碳纸。

“我们希望通过一步一步的突破把国产化程度提上来,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可能要七八年的时间。但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把这个关乎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干成。”朱维表示。

加速氢能应用场景的拓展,今年6月底,海卓科技还和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大学、青岛解放签署了“氢能技术在港口的研发及产业应用”科技研发协议,将共同围绕氢能技术研发以及氢能在港口等场景的应用开展合作。(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责任编辑:张慕鑫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