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策制定、产业集聚、品牌培育、资源配置,“点准穴位”助推产业升级加速
“青岛制造”构建新生态
炎炎夏日,一个对青岛汽车产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正在莱西姜山镇如火如荼地建设中。7月初,北京汽车制造厂项目正式奠基。未来,这里将是青岛首个汽车总部企业所在地。
更重要的是,项目从接洽到开工,只用时短短3个月,刷新青岛汽车项目落户记录。这样的“青岛速度”,有人会大呼不可思议,但熟悉青岛的人会视之为顺理成章。
去年以来,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痛点、难点、堵点,点准穴位,逆茬刮鳞,以流程再造推动制度创新,构建更加优质的制造业产业生态。
北京汽车制造厂项目并非个例。东华鲲鹏产业生态基地、德国库尔新材料车体、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功率器件等一大批项目的签约、建设均跑出“加速度”。
归结原因,离不开青岛在政策制定、产业集聚发展、品牌培育、资源配置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工人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焊装车间工作。 梁孝鹏 摄
政策制定,“政府端菜”变为“企业点菜”
产业政策是一座城市产业生态中最重要的一环。针对产业政策碎片化突出、精准度不高、企业获得感不强等问题,青岛全面推行决策实施公开机制,坚持政策从企业来、到企业去,激励企业家出创意、投资者提需求,全方位参与拿出政策“第一稿”,全流程跟进政策制定各环节。
去年,具备全国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就是这样诞生的。制定过程中,青岛委托北汽新能源等车企全面梳理外地同行企业享受的各类政策,系统提出政策需求,并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广泛征求吸纳有关企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部门意见,最终出台的政策措施涵盖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关键配套和示范推广等产业链各环节,建立起供给侧与需求侧叠加互补的完整政策体系。
政策一经发布,汽车企业纷纷点赞。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等均有新车型导入,美锦、天发、奇瑞等企业来青投资。
目前,青岛相继推出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极具感召力的功能性产业政策,构建更加市场化、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既能把项目引进来、短板补上去,又要让企业发展好、市场活起来,实现了政策制定的“精准点穴”。
产业集聚,“同质竞争”变为“特色集约”
产业集聚发展是城市提升制造业能级的重要途径。针对长久以来存在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土地利用不集约、资源集聚功能弱以及招商引资各自为战等“低小散”同质化问题,青岛大刀阔斧推进集聚区提升。
借鉴无锡、苏州、武汉等城市先进经验,《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出台实施。首批遴选14个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创建标准明确主导产业、产出规模、四至范围等约束性条件,以及整体规划、产业层次、创新能力、招商引资等引导性条件,采取考核评价、择优激励、动态管理的“赛马”机制,引导各区市和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整合扩容提升,推进低端过剩产能有序转移,腾出发展空间。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年一度的评选中,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两个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同时,针对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实施淘汰一批、优化一批、扶持一批“三个一批”分类处置,有序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全市形成以董家口、新河2个化工园区为核心,平度明村和莱西姜山2个橡胶产业集聚区以及森麒麟轮胎、瀚生生物、中远佐敦、索尔维、奥迪斯5个重点监控点为扩展的“2+2+5”产业格局,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彰显。
品牌培育,“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出击”
产业发展离不开品牌企业。上世纪90年代,青岛培育的“五朵金花”蜚声中外,但近年来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针对新锐企业品牌推广难、成本高等问题,青岛推动实施新一轮金花培育行动,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媒体互动、社会组织参与的金花协同培育机制,聚焦政策扶持、品牌传播、品牌挖掘、品牌营销,优化路径、创新打法,激活了青岛品牌经济的创意创新创造活力。通过企业联合“上央视、引流量、造声势”,“以老带新”创品牌、“以大带小”拓市场,实现城市与品牌共成长,取得了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的效果。
2019年,青岛按照“央视造声势、媒体提声量、电商促销量”的思路,开展“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主题宣传,海尔、海信等“五朵金花”领衔100多家品牌新锐企业,集中亮相央视和各大媒体,抱团出击阿里巴巴“品牌电商日”“超级产地日”,中小企业产品销量呈指数级增长,48小时实现成交3.1亿元。
“看到‘青岛制造’宣传片登上央视,在自豪之余,更加直接地体会到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巨大力量,政府所给予我们青岛企业的强大支持。如果说青岛就像肥沃的厚土,那么我们企业就要争做生长的大树,不负这座城市殷切期盼。” 恒尼智造相关负责人说出了不少企业的心声。
资源配置,“规模导向”变为“效益导向”
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是制造业发展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青岛坚持“亩均论英雄”,借鉴浙江、江苏等地成功经验,推进“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试点。
2019年,胶州率先开展试点。对辖区508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了数据采集、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同步研究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今年,改革试点在全市推开。截至目前,11个评价区市全部完成亩产效益评价,规上工业企业发展“成色”一目了然。
依据评价结果,青岛将在全市推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资源要素向利用效率高、产出效益多的企业集中,迫使资源消耗高、产出效益低的企业转型升级或关闭退出,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外延式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到质量效益优先的集约型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青报全媒体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张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