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总部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
可以先从青岛对标的城市——深圳说起。
早在2008年,深圳就启动了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印发《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目光投向全球范围内的头部企业。彼时的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此后的十年间,深圳陆续出台了多个直接针对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打造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福田中心区总部基地、后海中心区总部基地等六大总部企业聚集区。
目前,深圳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吸引企业总部的又一强大磁场。除了7家深圳本土世界500强企业,还有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南方总部、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等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设立总部。此外,深圳还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创投企业总部、近400家上市公司总部,数量仅次于纽约和东京。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曾出版了我国首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他认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成为深圳实现“腾笼换鸟”的重要推手,带动会计、法律、咨询、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对深圳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在税收、资本、就业等方面“量”的倍增之外,总部经济甚至能给一座城市带来“质”的变革。当然,深圳实现产业升级,是基于营商环境、人才结构、地域和政策优势等多方面因素,但总部经济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深圳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值得青岛深度研究与借鉴。在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国之重任”下,青岛就如同当年的深圳一样,已然踏上了“再创业”的征程,同样树立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目标,理应借助总部经济的强大拉力实现发展格局跃升。
在推动国内大循环中,位于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十字”中心位置的青岛,具有关键的“起承”地位,正努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企业北方总部”最佳目的地,青岛既有天时地利,也是应有之义。
发展总部经济意味着从单纯的“招商引资”,升级为更加注重单位面积产出的“招商选资”,这个“选”是指城市与总部企业之间双向的选择。对于总部型企业来讲,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开放程度、经济总量、地域优势、资源禀赋等哪一方面考察,青岛都是一个值得深入考量的“选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落地青岛可以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层级与视野——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大坐标中谋划未来发展。
打造“企业北方总部”最佳目的地,要充分理解、利用总部经济的集约属性和外溢效应,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想要做到这一点,平台思维与生态思维尤为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聚集的总部企业已达440家,包括外资企业总部58家、国内企业总部382家。其中,世界500强设立的地区性总部18家,央企和国内500强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120家。
有人把这些总部型企业比喻为发展经济的“黑洞”,它们以强大的聚合力吸入大规模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但更应该看到的是,总部经济同时也是一个个散射的圆心。其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资本放大、税收供应、消费带动、人才储备、城市品牌等多方面的外溢效应。
以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为例,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大企业通过平台化转型孕育新动能,是青岛培育出多家独角兽企业最重要、最独特原因。分属海尔、海信平台之下的日日顺物流、聚好看科技晋升独角兽企业都是通过这一路径。
在打造“企业北方总部”最佳目的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托总部型企业相关产业资源的高度集约,开展高效度的“以商招商”、“链式招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撬动这些企业的平台属性,实现赋能百业、助力万企、多方共赢。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和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青岛正在用热带雨林生长的思路为企业优化发展环境。让参天的大树与茁壮的灌木、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共同成长,交织出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图景。(青岛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