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10月19日1版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投资驱动,城市活力充分激发
五年弹指一挥间,一座城市的面貌可以产生怎样的变化?
五年前,站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所在的地方,你绝对想象不到这片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三无地带”,将会成为青岛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区域之一。
如今,这里紧邻上合示范区,拥有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区内的数字科技与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是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的九大集聚区之一,是全国首批智能制造灯塔园区、长江以北唯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园区,吸引了西门子创新中心、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一批国内外顶尖的平台相继落户……
近日,海湾化学聚氯乙烯二期投料试车成功,公司稳坐国内聚氯乙烯头把交椅。 傅学军 摄
从一片荒芜到高端产业集聚的先进园区,这座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绿色低碳环保的国际化新城的拔地而起,是青岛“十三五”期间投资又快又好发展的缩影。
“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叠加下的青岛,站在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吸引全球企业家和资本前来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用真金白银表达了他们对“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的认同和信心。
2019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比上年提升13.7个百分点,一举走出了2017年7.4%、2018年7.9%的增长低谷,增速创近七年新高,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投资、生产和消费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岛于非常之时举非常之策,发起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1至8月,投资增长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3和2.4个百分点。
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青岛正在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潜能。
大项目建设刷新“青岛速度”,隆起投资新高地
作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举办地,见证“十三五”期间青岛历史性一刻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这座气势恢宏的场馆从设计到建成仅耗时七个月,被媒体称之为“青岛速度”。
五年间,大项目建设的“青岛速度”不断刷新。2019年,全市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较上年增长21.2%,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88.8%,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7.4%。其中,计划投资亿元以上产业类大项目1622个,比上年增加453个。
“十三五”期间,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在青岛落地实施,刷新了城市面貌,带来了民生福祉。
在教育领域,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27亿元,新建、改扩建210所中小学,总建筑面积约398万平方米,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在体育领域,青岛以省运会、2023年亚洲杯等重大体育赛事为指引,推进场馆投资建设。在公共卫生领域,位于青岛市高新区的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今年8月开工建设,计划2022年底竣工。截至9月底,青岛市在建乡村振兴项目79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46个,占比43.5%,今年已完成投资589.5亿元。
随着大项目隆起的是一个个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西海岸新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短短五年内迅速成长为世界影视产业的新高地;交通商务区成功争取青岛西站扩大规模,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启用,成为6台14线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综合客运枢纽站;芯恩集成电路项目启动建设,台玻导电玻璃转型投产,总投资203亿元的金能科技新材料与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即将投产,总投资100亿元的青岛美锦氢能小镇项目开工建设……
“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470余个、总投资1.27万亿元,其中百亿级大项目40个、500亿级大项目6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226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60%,年度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4%。
在胶州,百亿级电力装备产业板块入选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核心企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的少海汇生态圈创造了智慧家居行业的全新生态;京东电商产业园年销售收入近200亿元……
“十三五”期间,胶州市共推进20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819亿元。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
平度、莱西等广大北部地区一直是青岛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但如今,平度、莱西正在成为青岛最有投资活力的区域之一。今年前8个月,莱西市投资增长59.8%。“四新”项目213个,占总投资的60.5%。平度市投资增长20.8%,支撑起城市北部崛起。
面向未来投资“成色”十足,提速又换挡
面对未来,青岛投资提速又换挡,呈现出充沛活力。
作为制造业转型重要的风向标,“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增长,2016-2019年,增速分别达到3.5%、18.1%、22.6%、29.7%。
这背后是青岛展开的企业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其间年平均滚动推进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超过500个,多次上调技术改造奖补政策,仅2019年就为全市161家企业安排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超过4亿元,有效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这一年,技改投资增长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4.4%,工业投资增长20.2%,不仅比上年大幅提升12.8个百分点,更领跑全国,为青岛抢抓新一轮技术变革,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增添了底气。
“十三五”这五年,也是青岛“新经济”蓬勃兴起的五年。2019年,青岛“四新”经济投资增长36.7%,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4.6%,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7.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6.5%,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5.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1.8%,增速比上年提升96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5.7%。
青岛深刻地认识到,未来青岛的基础设施将要支撑的不只是青岛一座城市,而是要在胶东经济圈、在山东、在黄河流域、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战略使命。
因此,青岛正在面向更加长远的未来,谋划城市“新基建”,投资城市未来。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作为首批5G试点城市,青岛5G基站数量已经破万,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提供基础,在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带动下,已经聚集了1833家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
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公路、城市道路、铁路、地铁、民航、港口、邮政等面向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方向全面开启智能化升级进程。“十三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高峰期6条线同时在建,预计完成投资987亿元,较“十二五”增长两倍多,运营里程将达到245公里。董家口港区建成原油码头二期,前湾港区建成迪拜环球码头工程,四个世界最先进的集装箱全自动化泊位投入商业运营,开创了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的新纪元。
在创新基础设施领域,青岛着力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实施的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3个重点项目竣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标志我国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在成为科研新高地;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加快建设,“蓝海101”“东方红3”“深蓝”号等三艘重量级科考船在青入列。
投资的“换挡提速”,将为这座城市书写新的发展故事。
转变“打法”,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投资事关经济工作的全链条。“十三五”期间,青岛不断廓清城市定位,转变“打法”,扩大有效投资。
青岛先后在与市场关联度高的21个经济部门设立了市场配置促进处,全面发起15个攻势,面向新旧动能转换推出13个产业专班,研究和推进细分领域的市场化,为拉动投资“炸开了泉眼”“找到了矿脉”。
2019年青岛海洋产业投资增长56.5%,高于全市投资增速34.9个百分点;科技领域相关投资增长133.5%,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11.9个百分点。
今年面对疫情冲击,青岛选取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431个,发起超常规的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采用“顶格战法”,由市级领导顶格推进,部门、专班、区市条块联动,人大政协“小分队”开展多轮现场核查,纪检监察机关持续“为企业护航”;按旬调度,缩短为企业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促进投资回暖的同时,充分发挥投资对补短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作用。
1-8月,青岛民间投资增长18%,较上月大幅提升6.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8.1%,上拉全市投资2.5个百分点。产业类民间投资发挥主要拉动作用,增长22.6%,占比36.3%。“四新”经济领域投资增长24.3%,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9.3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上涨至49.9%。
“十三五”期间,青岛之所以获得企业家和资本的青睐,得益于青岛在创新打法中,不断优化城市的营商环境。
高新区创新“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各项目平均审批时间至少节约30个工作日。即墨区对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进行精细化控制,实现了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商品房预告登记等1小时办结发证,不动产更正登记等当日办结发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抵押权注销登记即时办结。莱西成功出让青岛市也是山东省首宗“标准地”,中安芯界(青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竞得济青烟(莱西)国际招商产业园286.6亩带指标的“标准地”50年使用权,实现土地“即拍即用”。
眼下正是“十三五”收官的关键阶段,青岛决定通过延续“百日攻坚”行动,为抓项目促投资再加一把劲儿。
目前,青岛正在梳理新一批项目库,力争年内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通过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投资,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为“十四五”期间下一个五年的经济发展开新局、育新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