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秘境之门;非遗手工艺是一串密码,守护了古老民族的智慧结晶。手造,是建立在非遗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经创意转化,由匠心浇筑的作品。
“新动能、新手造、新创意”,随着以打造“山东手造、青岛有礼”文化品牌为标志的2022年青岛市首届手造节的成功举办,齐鲁大地上绚烂的手造好物纷纷绽放出多彩的艺术之花。讲述历史故事,传播时代声音,关于“青岛手造”,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本期我们采访到的是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青岛大学非遗中心主任侍锦,听他讲述对于青岛手造以及手造文化产业的见解。
摄影 王凯
“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是非遗里面的两大类,分为几个板块,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舞蹈、民间武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都和民间文化有关系。从上学到今天,三十多年,我始终没改变过方向,游走于古镇、艺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然后收集整理。”说起非遗手造,侍锦字里行间里全是热爱,作为一位追溯历史文脉、探究民风民俗的学者,他创办了一家民艺博物院,用来承载自己那个非遗传承的梦。
每个时代都有历史值得铭记,每件手造都有灵魂值得歌颂。侍锦民艺博物馆极具青岛地方特色,在侍锦三十余载的努力之下,一个个经过岁月洗礼的老物件、一件件工艺精湛的民间手造作品被精心收藏,陈列在这个民俗艺术气息浓郁的文化圣地,讲述着风花雪月的青岛往事。
侍锦不仅热衷于研究非遗手造,身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还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在学习期间就能对国家成长、民族成长以及少数民族生活器物进行基础了解的平台。“手造,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回归生活,将其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建设中,通过教学、展览、活动等形式把手造文化、非遗文化推得更广、更深。”
对于古老的手造物件,侍锦认为其背后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是巨大的,他将这些带入到高校的教学当中,在青岛大学建设了“传统器物”“手工技艺”“印染织绣”“非遗书馆”“非遗项目互动体验”“青岛市非遗普查汇报展”等多个展厅和空间。
非遗进高校,美育沁人心。侍锦说美育并不是复杂原理的渗透,而是把传统的生活器物作为基础,以此来感悟深奥的非遗文化和生活美学,从而提升审美认知。
侍锦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传统和民间的手造作品要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用现代社会新的语言,现代人的审美来进行重构,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把传统文化、传统符号以时尚的语言呈现在人们面前,才符合当下时代的需求。”
手造,于千年岁月流转中抵达,点亮了黯淡在时光里的古老手工艺,唤醒了湮没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也将在侍锦的心手相传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智慧青岛记者 杨旭彤 赵振宇)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