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装待发的“复兴号”。
2019年10月25日,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管理局)新班子正式到位,青岛首批试点功能区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一年以来,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四大功能区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体制改革 打造服务型政府
功能区改革首先是体制上的破旧立新,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加快推进机构瘦身、人员瘦身,充分向功能区授权。
改革前,青岛高新区代管河套、红岛两个街道,辖35个社区、近10万人,大量精力花在棚户区改造、民生保障等社会事务上。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以组建 “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适配的服务型政府”来重新定位管委功能,将10大类50余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进行“两剥离”,集中力量聚焦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主责主业;在机构设置上深化“大部制”改革,将原有的22个机构精简为“八部一委”,建立“管委会—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三级扁平化管理架构,实行全员聘任;管委原有机关干部全体起立、全出竞进,打破行政、事业、企业身份界限,面向全市公开选聘。
青岛高新区在全国功能区中率先创立了以点数、系数、指标数和权数为重点的三级岗位KPI指标考核体系。“按照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的考核办法,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辨别出来,使干部一切围着考核转、一切盯着目标干。”青岛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岛蓝谷按照“小管委+大公司”的理念,将内设机构由13个精简到8个,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不断优化。同时,打破传统招商引资思路,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四个专”原则,组建了“6+8+3”双招双引作战体系。其中,6个产业事业部作为“一线作战部队”,每个事业部负责一个产业方向的组织工作,从产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落地、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链条专业化推进,为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建设提供一条龙、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8个部门作为“战略支援部队”,2个街道和协同办作为 “后勤保障部队”。
新作战体系建立后,青岛蓝谷管理局又成立了项目抓落地工作抓落实战队作战指挥部,由局长担任作战总指挥,各分管领导担任作战指挥部成员,并组建了五大战队。此外,还委托26家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公司,提升落地项目速度、质量和层次。
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按照“固定+浮动”方式确定薪酬总额,构建起了充分竞争的格局。起草年度综合考核办法,每季度开展述职评议,实行全员业绩管理。同时,成立金融区发展领导小组,制定“管委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推动形成了地方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支持功能区改革发展的工作格局。探索实施“管委+公司”模式,一方面加快推进所属平台公司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推行“一楼宇一公司”招商模式,市场化招商运营迈出坚实一步。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探索实施 “管委会+N”模式,摸索出了“管委会+头部企业”“管委会+招商平台”“管委会+科创中心”“管委会+行业协会”四种模式。
突破创新 流程再造解难题
在改革的道路上,总会伴有各种困难。但只要瞄准经济社会运行中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改革就有了靶心和方向。
在全市“燃烧激情、建功青岛”的大环境下,青岛蓝谷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大踏步向“新兴产业发展期”迈进。他们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培育蓝谷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新优势。
今年6月,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在青岛蓝谷成立,链接近300家国内外顶级大学、重量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升级等的虹吸效应,促进与中船重工、浪潮集团等15家单位战略合作,拉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条;启动建设海洋新材料交叉研究中心……
按照以往的审批流程,项目从招商、拿地再到开工,最快也需要间隔几个月,但在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通过出台《青岛高新区占地类产业项目服务流程再造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从项目落地、建设竣工到培育壮大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消减层级、精简手续、压缩时限。
近日,位于青岛高新区的蔚蓝生物项目按照“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快速办理了前期手续,进场开工。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已有10个项目通过“拿地即开工”进场建设,其中海大生物产业园项目在土地招拍挂2个工作日内就拿到施工许可证;盘谷润滑制造中心项目2个小时就拿到施工许可证。
企业引得进,建得快,投入运营后当然还要“过得好”。运用国家级高新区在政策、金融、科技、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对企业“常态化扶持”的同时,青岛高新区还在改革后创新网格化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了一支专业化信息化网格员队伍。将1200余家重点企业和载体全部纳入网格,采用“1+3”模式(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和3名网管员),选派83人下沉一线,并建立网格化工作台账。
一年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紧密结合自身轨道交通产业鲜明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动车组”型党建品牌的党建工作思路,工委、管委机关党委与城阳区委、所在街道党工委融合发展、联动共建,统筹推进管委、企业、非公社会经济组织、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打造示范区内基层党组织建设共同体,形成了“火车头把向领跑、车厢节节有动力”的全要素驱动党建工作格局。
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充分运用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确立“四个中心”发展目标并深入推进。其中,面向全球的创投风投中心建设方面,总规模20亿元的苏黎世半导体产业基金洽谈、签约、注册均以线上形式完成;中车集团、中远集团等一批“中字头”企业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频频落地并资金到位。
面向“一带一路”的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方面,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制定出台《关于促进航运贸易金融发展实施办法》,8万平方米的“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大厦”挂牌,中光亿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落户,三角保理、城投保理等航运贸易金融企业加速聚集。
聚焦发展 主导产业寻突破
改革让功能区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能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众多机器人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实现逆势上扬:宝佳自动化产值增长162%,科捷机器人产值增长81%,盘古润滑产值增长122%,星华智能产值增长101.6%,新松机器人产值增长65.3%……可喜的成绩背后,是众多机器人相关产业门类“化零为整”的结果,当下,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等各环节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正在发挥效能,企业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相互借力”。
改革前,青岛高新区有六个主导产业,与兄弟区市之间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而且“点低面散”“集而不群”。改革后的高新区迅速调整主导产业格局,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形成专业化招商体系,推动产业裂变式发展。截至目前,“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累计引进相关项目200多个,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医疗医药”产业链已累计引进150余个项目与330余家市场主体,总投资额超过140亿元。
“全国500强企业敬业集团从接触洽谈到注册落户仅用了12天,项目落户后当年就能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在签约现场,一名招商部工作人员兴奋地说,这是青岛高新区招商的一个缩影。当前,依托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欧盟创新中心等国际化服务机构和腾讯、华为、中关村等重量级双创载体,青岛高新区搭建起高位“双招双引”平台,实现高端项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落地一批。其中,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试运营5个月就签约优质项目24个,储备项目30余个。
培育企业上市方面,青岛高新区出台拟上市企业“白名单”制度,开辟上市“绿色通道”,12家区内企业入选青岛市上市高企培育库,总数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中科英泰等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首批科创板上市培育库。
今年8月5日下午,青岛蓝谷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又添新成员:青岛蓝谷管理局与杭州网易质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鼎祥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建青岛网易联合创新中心项目,以数字经济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为培育方向共建新一代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此前,青岛蓝谷业已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频频发力:与海尔卡奥斯签约合作,共建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领军企业深信服,建设全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与伽利略资本签约设立人工智能基金,专注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早期投资……抓住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关键节点,青岛蓝谷通过紧锣密鼓布局工业互联网,加速形成海洋产业生态圈。
今年9月9日,2020青岛蓝谷对接上海专题推介交流会在上海举办。招才引智方面,两个院士团队正式签约落地蓝谷;招商引资方面,1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63亿元,涉及智能航运、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生物医药、金融等高新产业、新基建和现代服务业领域。这种既招商又引智、既做科研又要产业的“双招双引”思路,既与青岛蓝谷的使命定位一脉相承,又与其当前实际发展需求遥相呼应。
青岛蓝谷将于10月29日举行2020年“海洋攻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包括国家海洋实验室智库大厦(四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北部码头等在内的十余个项目将集中开工。
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做长做深产业链,构建起了包含持牌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私募基金、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协会院所等全业态的金融生态,成为名副其实的财富金融“热带雨林”。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累计建成投入使用金融楼宇及配套面积800万平方米,税收过亿元的楼宇达到20座。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厦、金融科技中心大厦等载体已成为我市乃至全省金融业态发展样板。
目前,全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但与株洲1600多亿元等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培育不足,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缺失,主变流器、制动系统等技术有一定储备但还没有大规模列装,牵引变压器、牵引电机环节缺失等方面。
结合科学研判和深入分析,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重点梳理出了139家市外优质配套企业,制定了《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轨道交通产业链精准招商工作实施方案》,由管委主要及分管负责同志带队,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南京、苏州等地,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目前已引进过亿元重点轨道交通配套项目16个,进一步实现了补链、延链、强链。
同时,围绕中车配套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拓展关联产业链,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互动,不断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未来10年5000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全媒体记者 王涛)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