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位于中山路、北京路西南角的那座单层商业建筑,许多青岛人都会对曾经的“环球”文体用品商店记忆颇深。而不为人知的是,旧时此处曾有一家经营多年的“泰生东”颜料行,它的创办者是被誉为“染料大王”的张颜山。
“染料大王”张颜山。
“泰生东”商业位置绝佳
1898年青岛开埠,一批有眼光的外地商家纷纷来此置业行商、开设分号,其中就包括来自烟台的“泰生东”。这是一家福山赖氏名下的杂货商行,在烟台经营有年。“泰生东”看中了山东街(现中山路北段)、北京街(现北京路)夹角的一块土地,资料显示,这个三面临街,位置优越的地块在1901年之前即已售出。在德租时期的青岛地籍图上,可以看到这方标为30号的地块上户主的名字是“Lai hsin ku”(音译为赖信古)。
1902年前后,这里自建起一座带有古典折衷主义风格的L形单层商业建筑。在此后的历史影像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领略这座建筑的基本样貌。它有着欧式古典折衷主义风格,石砌墙基,外立面通体为灰砖砌筑的清水墙,临街门窗用砖发券,并对窗楣、门楣简单装饰。所在地块三面临街,出于商业开发的需要,在朝向道路交会处,设置主入口,立面沿中轴对称,入口两侧装饰有简化的罗马圆柱。建筑身处繁华商街,又靠近港口和铁路,无疑是开展贸易的绝佳位置。
开业之初的泰生东颜料行正门影像。
“泰生东”的商业经营随即开展起来,在1902年以后几年的《青岛行名录》上,可以查到山东街“泰生东”杂货行的记录,主营项目为棉花、散件货物、日本商品以及煤炭交易。除此之外与大多数杂货商行一样,未留下太多的记录。然而,一场带着巨大机遇的变革正悄然而来。
食蓼少年的自主创业路
此时已在“泰生东”主事的张颜山,仍用着本名张宗桂。他生于1865年(另有说1862年,本文以1941年《申报》讣告为准),祖籍牟平养马岛张家庄,因家境贫寒,举家迁至宁海镇邵家港。张宗桂是家中长子,15岁他便进入赖家的“泰生东”杂货行做学徒。因为手脚勤快、办事伶俐,五年时间就从打杂干到了掌柜,吃上了份子。他还曾被长期派驻上海,开阔了眼界。在此期间,因经手德国产化学颜料的生意,了解到洋靛有染后不褪色的优点。
回烟台后,他结识了德国裕兴洋行的管理人员克劳克(Goecke.H),因有业务关系,年龄相仿,二人交往频繁,交谊颇深。克劳克回国服兵役前,建议张宗桂自己开商号专营裕兴洋行巴利沙厂生产的“狮马”牌染料,其父为德国总部的董事,承诺可以给予照顾,甚至破例允许先提货后付款,这在当时是少有的优惠条件,上海几大颜料商都需要先付百分之五十的押金。张宗桂于是找到东家商量。此时赖家家主早逝,少东家赖芳圃年龄尚幼,不愿承担风险,又自觉财富已足,便提出把“泰生东”连招牌带铺面折价转让给张宗桂。
不久张宗桂筹措资金,正式入主“泰生东”,自此成为德国“狮马”牌颜料的代理商。他带领店员在山东各地开拓市场,推着小车到大小染坊推销,用户不会使用就烧一锅开水现场示范,把布染好后再收钱。由于化学染料工序简单,上色均匀,不易褪色,很快打开了市场销路。1907年,“泰生东”正式变更为颜料行,同时成立杂货部沿承原有杂货业务,烟台总号在北马路原址建起两幢楼房,张宗桂也将原号燕山改为颜山,自此以号行于世。1910年,“泰生东”颜料行青岛分号正式开张,注册资本为十万元。张颜山亲自到青岛主持,此后陆续在济南、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地设立分号,在徐州、博山、德州、莱阳等地设立代销处,生意十分红火。同年,华商组织成立青岛商务总会,张颜山被推选为董事。
为扩大规模,1911年,张颜山出资1万元购买了青岛馆陶路、广东路、莱州路交会处的一块土地,面积5000平方米。1914年2月《时事新报》刊载了王璟芳所作《青岛调查记》,其中提到“岛中办运洋靛之商号共四家,以泰生东为其巨擘,以其经营此货之入口,并兼营土货之出口,每年有一二百万金之交易也”,可见“泰生东”发展之规模。
颜料生意在战火中沉浮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很快燃到山东,德国洋行将青岛、烟台、济南三地所存的颜料全部交给“泰生东”寄售。此后欧洲商品进口受阻,国内的德国化学染料奇缺,价格暴涨,而“泰生东”所存颜料约有五千吨,获得很大利润。同期国内几大颜料商也都靠洋行囤货大发洋财,张颜山自此与南方的周宗良、贝润生等并称为“染料大王”。经营颜料发迹后,张颜山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在省内外开设投资多家商号,一跃成为胶东巨商。
而日军占领青岛后,青岛“泰生东”颜料行门店却长期大门紧闭。在1915年《青岛写真案内》中记录:“杂货商泰生东,山东町三十番地,店主牟平人张颜山,光绪二十四年开店,店员10人”,照片可见店铺已卸下招牌,停止营业。而据日本人战后所做的一份秘密调查所述:“日德战争后,张颜山因不喜与日商交易,关闭门店数年……”
战后德商归来,“泰生东”按照原议如数付清货款,张颜山重商德、守信用的行为深受赞赏。1926年,德国八大洋行组成法尔本集团在华建立销售机构,称为“德孚洋行”,包括谦信、爱礼司、裕兴、禅臣、礼和、拜耳、广丰等洋行中的染料业务,统统划归德孚集中经营。德孚洋行此后虽在青岛、济南、烟台开设分行,并配有“化学屋”,但仍将山东代理权交给“泰生东”,并在张颜山60岁生日时,送了一辆本茨轿车作为寿礼。在收获德国人信任的同时,张颜山也获得了巨利。1931年 ,张颜山在上海开办了“义生钱庄”,专门为德国汇款。至此,张颜山的商业做到了鼎盛时期,资产最多时据称上海存款就达到5000万元。
由一个小学徒到执全国染料销售之牛耳的大亨,张颜山的发迹有特定的历史机遇,也得益于他的个人努力。在商业上,他有着独特的经营和用人之道,“泰生东”人员多从同乡中遴选,从经理到伙计都必须从烟台总号起用,经过他本人的严格审查,方可使用或提拔。在日常管理方面,严格禁止店员的不良生活习惯。张颜山也热心公益,在家乡拿出数万元兴办义学,遇有灾荒慷慨救济,对青岛、济南、烟台等地的红万字会、慈幼会等也多有捐助。
因受到山东军阀的屡次勒索,张颜山避居天津。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位于上海的义生钱庄毁于战火,钱款也被所雇的经理卷走,张颜山的生意开始衰败。此后,日军又经常对张颜山经营的店铺进行敲诈勒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局紧张,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几次商业投资接连失败更让其元气大伤。可谓在战乱中发迹,又在战乱中衰落。
1941年3月1日,张颜山在沪上借寓的一品香旅馆去世,终年76岁。张氏家人在上海《申报》登出讣告,于胶州路万国殡仪馆设奠。
珍贵影像记录繁华与变迁
张颜山生前平日里粗衣布履,一件棉布大褂能穿好几年,生活非常俭朴,可他的几个儿子却是十里洋场里的风流人物。其中七儿子张绪谱名声最响,这位上海人口中的“小山东”与一位电影明星成婚时曾在青岛宴客,引发了不小轰动。小儿子张绪谔曾出版一本《乱世风华——20世纪40年代上海生活与娱乐的回忆》,写尽上海滩少爷小姐们的摩登奢靡。
据张绪谱回忆,抗战前青岛泰生东经理是牟平人周立三,二老板是福建人王鼎珊,三老板是牟平人王世珍,账房宋欣斋,专管写信联系业务的有王致远、王友来等。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为免受日军欺凌,“泰生东”将业务交由德孚洋行接办。抗战结束后,又更名为“鸿盛号”杂货店,但生意日渐衰落。1949年6月,店铺租给博爱照相馆使用,原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任锡海的大哥任玺坤曾在这里担任摄影师,保留下一张珍贵的影像,据他回忆,当时照相馆经理是烟台人,叫吴新田,副经理叫袁家绪。当时的摄影师任玺坤,也从这里出发成为摄影家和青岛照相馆业的见证者。
任锡海保存的老照片:1950年博爱照相馆开业一周年纪念合影,右三为任玺坤。 特别感谢任锡海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1956年,青岛环球乐器行、大生体育用品社、新亚体育用品店、丰盛昌文具店、新昌百货店、同发和五金店6家专业商店合并组成青岛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商店,位置就在中山路186、188、190号的泰生东旧址,并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改造。从此开始,伴着“一二三,三二一,爸爸带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的童谣声,“环球”这个名字跟几代学子的童年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
2008年,“环球”鉴定为危房拆除。2016年5月,仿照上世纪50年代改造后式样重建的新房在旧址落成。(撰稿 刘逸忱 图片由作者提供 )
责任编辑:张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