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日报封面版聚焦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青岛影视周:数字文化新浪潮!电影之都,眺望梦和远方

青岛日报2023年4月7日封面版1

青岛日报2023年4月7日封面版2

数字文化新浪潮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

催生更多化学反应,燃起更多激情碰撞

随风潜入夜。文化总能找到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从刀耕火种时代的结绳记事,到“铅与火”时代的书画报刊;从“光与电”时代的广播电视,到“数与网”时代的移动终端——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来都置身于科技发展的大江大河。

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在文化传播姿态不断繁茂葳蕤、形式愈发多元的当下,促进文化与数字的深度融合,已经是一个必选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4月7日,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开幕。作为全国首个专注于数字文化领域的综合性大会,此次大会以“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为主题,设置现场展览、线上平台、论坛研讨、新品发布、行业标准解读、项目路演推介等多个板块活动。

春来潮涌东风劲,扬帆奋进正当时。这是山东落实文化产业化行动的新举措,也是青岛融入数字文化发展潮流的新实践。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的成果,打造数字文化产品交易的全国性平台的尝试,将为数字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探索山东方案、贡献山东力量。

大趋势

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为发轫,我国先后推动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文化资源数字化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等各项工作,最终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从工程项目到国家战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中央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决策,为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促进数字与文化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已是众多城市的战略选择。与城市发展而言,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真人与AI虚拟人同步起舞、裸眼3D技术带领游客“瞬移”到火星上……这是一大批本土文化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进军的新成果。数字赋能,正为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群雄逐鹿的崭新赛道——

《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数字内容、视频直播、互联网文化、数字出版、社交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去年,《广州市关于推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明确到2025年,广州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成都作为社交平台上曝光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数字文创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2022年初,成都出台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全力打造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城市。

按照规划,成都将推出一批形象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数字文创产业园区(基地),建成一批创新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数字文创产业重大项目和平台,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创新效应突显的数字文创现代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文创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增长极。

以新形式、新载体、新内容呈现文化,用数字技术“唤醒”时尚活力,上海正推进数字技术与城市文化脉络“串联”,焕发文化新生。2022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占全市GDP的13%左右,6家上海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数字经济成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当下,数字景区、数字场馆、数字阅读、云上服务、智慧治理等全新应用场景正在上海竞相绽放。上海正抓住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打造有效连接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数字化新链条;开发数字前沿技术与文创产业融合共生的应用场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场在线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拓展文创产业的价值新蓝海,形成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作为数字文化应用发展的先行者,山东省印发《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推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数字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迅速铺开。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的举行,正是对山东、青岛文化数字化行动的践行。通过此次大会,探讨数字技术变革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应用、新场景、新体验,绘出数字与文化共舞的新画卷。

大布局

《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文旅厅等14部门联合印发。该行动计划分为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实施重大数字文化产业工程、保障措施四部分,以一项项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单位的具体措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支持全省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围绕虚拟现实、交互娱乐、智慧旅游、数字藏品等方面开展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化活动;制定智慧场馆建设标准,提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普及虚拟展厅、高清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

按照计划,到2025年,山东将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贯通各类文化机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双效统一”的文化数字化供需新格局。

青岛因为城市地位和产业优势,争做领跑者。

2022年,青岛对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进行总部署,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七大优势产业链、突破发展十大新兴产业链、大力发展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吹响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的冲锋号。其中,突破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链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与文化数字化关系紧密的领域均位列其中,且排位靠前。

过去两年,青岛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产业上的进阶突飞猛进——总投资300亿元的8英寸和12英寸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2021年先后投产,产能逐月提升;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投产,达产后工厂月封测晶圆芯片约3万片;青岛光电显示新材料产业园研究院及高端装备项目投产,聚焦光电显示、硅碳新材料等半导体高端装备进行研发制造;青岛融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点火投产,产品为新型显示产业上游关键材料;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产品点亮,设计产能近2亿片……

与之相匹配的,是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新型显示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相继揭牌,产业集群化发展日渐成势。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青岛文化数字化行动提供了基础和底座。

实施重大数字文化产业工程,打造青岛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在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数字设计、数字装备等方面培育一批创新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带动全省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推动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高水平举办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加快建设需求方、供给方、研发方、生产方和营销方的五方协作平台,打造数字文化应用产品交易云平台;

加快打造以青岛市为中心,济南、潍坊、烟台、威海四市联动,其他市协同的“1+4+N”虚拟现实产业区域布局;

……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既是山东、青岛向先进城市、头部企业学习借鉴的良机,也是山东、青岛展示数字文化产业实力的舞台,必将催生更多化学反应,燃起更多激情碰撞。

大平台

数字与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孵化于上海科技大学的影眸科技,通过穹顶光场扫描技术和三天数字人服务,加上首个产品及人脸资产数据库,一句话即可生成人脸模型+PBR材质,颠覆角色制作流程;

积木易搭推出的消费级市场首款大幅面3D扫描仪,大幅度降低了3D数字创作门槛,可广泛应用于泛家居、智慧文博、人体扫描、医疗健康等众多工作、生活、消费领域;

科大讯飞建设运营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聚焦中文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智能语言学习平台。结合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区位优势,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不断提高中文全球服务能力,截至2023年2月平台已覆盖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用户805万,周均活跃用户60万+,平台总访问量突破亿次。

……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展览现场,众多头部或行业龙头企业带着最新产品亮相,全面展示国内前沿的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应用场景和产品,覆盖数字文化领域全产业链。

大会期间,数字文化应用产品发布厅还将连续举办40场新品发布活动,为参展企业提供产品发布、政策解读、项目签约、路演推介等诸多服务,以数字化手段进行生动展示和落地交易。发布内容紧扣数字文化发展前沿,涵盖元宇宙、数字人、智慧党建、文化大数据、企业智能化转型、数字藏品、数字文旅、数字音乐、AI、VR、XR、动漫等20多个数字垂类领域头部企业的最新产品与应用。

这些探索前沿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数字技术在大众娱乐市场的推广应用,将为消费者带来升级的视听新体验,也为多方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为青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和启发。

对行业发展来说,趋势判断、路径选择是重中之重。大会聚焦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数字版权、元宇宙产业应用等,举办1场主旨论坛和6场主题论坛,汇聚数字文化行业众多顶尖专家学者和头部企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沈昌祥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些真知灼见,将更好指导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大会只是开始。

推动参展企业优质项目签约落地,梳理汇总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形成政策清单,为落地企业和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会议结束后继续运营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服务,打造成为全国性、常态化的服务平台;起草制定《青岛文化数字化行动方案》,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等目标任务。青岛将充分发挥大会平台效应,出台更多举措,努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

“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青岛正融入新浪潮,发现新大陆,探索新方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电影之都 眺望梦和远方

青岛与电影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百年电影之梦,今朝熠熠生辉。仲春青岛,再一次站在炽烈的“聚光灯”下——4月6日至9日,以“新技术·新视界·新影都”为主题的2023青岛影视周在这里举行,秀丽的春色和闪耀的星光交相辉映。

群英荟萃,为了赶赴这场光影盛宴,中国电影家协会、导演协会、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等行业专家齐聚一堂,知名导演、著名演员、投资人、制片人等倾情参与,黄海之滨的影视周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焦点。

求索创新,奋楫逐浪。五大单元19项活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交织碰撞、催生蝶变,影视周形象大使首次启用虚拟数字人“拾忆”,创投计划汇聚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导演、演员和最具专业眼光的投资人、制片人,“科影未来”“电影之都”“金钥匙”“海平面”“金海鸥”五大单元“五箭齐发”,为影视强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青岛西海岸新区西海美术馆。

抚今追昔,遥望百年中国电影浩瀚烟海,青岛承载了无数的经典与传奇。位于湖北路17号的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被考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1935年,由中国电影先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的电影《劫后桃花》,以青岛蝴蝶楼为主要取景地,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中国影史第一位影帝”金焰的《到自然去》《浪淘沙》等轰动一时的电影均在青岛拍摄。作为电影的东方实验场,青岛可谓是整个世界早期电影史的见证者,也是电影魅力的最早感受者。

鉴往知来,步入新时代,将影视基因刻进肌理的青岛,以其独特魅力正大放异彩。2017年10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新晋入网城市名单公布,青岛被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电影之都”。2021年,青岛“电影之旅”商标正式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以影视产业为主题的注册品牌。进入2023年,从东方影都走出的《流浪地球2》以“50天票房突破40亿”创造了中国科幻电影史的奇迹,刷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隆起了民族电影工业的脊梁。而从东方影都走出的“里程碑式”国产大片不胜枚举,《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接连刷新国产电影视效“能级”,《万里归途》创下中国电影实景美学新高度……

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电影与青岛彼此成就、共荣共生。展望未来,肩负探索中国电影新发展使命的青岛,借势影视周机遇,在“青岛拍摄”“青岛立项”“青岛出品”“青岛制造”领域全面突破,续写新的光影传奇。

百年同行,一路生花

百年青岛电影史几乎与世界电影史同步。

1895年12月,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时隔不到两年,侵占青岛的德军摄影师拍下了当时青岛的风貌和百姓生活,这些流转的黑白画面和忽闪的光影镜头,开启了青岛电影艺术的大门。

城市构建电影,电影赋能城市。伴随青岛城市化水平提升,青岛的规模影院应运而生。1907年开始放映电影的湖北路17号德国水兵俱乐部、1919年建成的专业电影院“电气馆”、1921年的青岛中山路“中西大影戏园”、上世纪30年代的山东大戏院、1940年的李村路12号“青岛映画剧场”等都曾远近闻名。

影院密集,加之青岛红瓦绿树形成的“天然摄影棚”,吸引大量经典作品来此取景,并凝合大批早期著名电影人在此集聚。如当时的“影坛三杰”洪深、孙瑜、崔嵬,中国早期著名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音乐的一代宗师王云阶,戏剧理论家赵太侔,以及后来著名的中国电影剧作家黄宗江,都曾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华彩乐章,亦在不同层面推动青岛电影发展进程,潜移默化中造就青岛电影的城市梦想。

理想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孕育出蓬勃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与青岛的渊源继续延伸。山海连城,得天独厚的历史文脉与诗意风景,成就青岛与众不同的时尚魅力,优秀导演纷至沓来。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海魂》《海上风暴》《青春之歌》《海鹰》《风浪》等剧组纷纷到青岛取景。改革开放后,万象更新让中国电影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苗苗》,以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海上升明月》《站直了,别趴下》等均在青拍摄,青岛在影视业声誉日隆。进入21世纪,进驻青岛的剧组络绎不绝,平均每年都有百余部(集)影视作品在青岛拍摄,多角度、多层次的城市特征让这座“天然摄影棚”承载的电影元素日渐丰富。

岛城优越的天然资源令业界惊叹,青岛影视从业者更是人才辈出。从早期的崔嵬、王隆基,到后来的唐国强、倪萍、宋佳,再到黄渤、黄晓明、夏雨、任嘉伦、王晓晨等,青岛籍明星成为青岛影视界耀眼的存在。此前,提到中国电影,上海、长春等拥有电影制片厂的城市底气十足,但拥有众多明星的青岛同样不容小觑。青岛俨然是影视人才的“黄埔军校”,源源不断输出优秀人才。

作为中国百年电影的同行者,青岛扎实耕耘、一路生花。

乘势而上,葳蕤绽放

在世界电影版图上,如今的青岛已拥有自己清晰的坐标。

2017年10月31日,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13个电影之都之一,也是中国首个“电影之都”。

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被认定为“电影之都”后的青岛,踏浪而行,挺立潮头。

2019年,在青岛诞生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成为当年春节档票房冠军。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上映第50天票房正式突破40亿元大关,跻身中国影史第10部“40亿”电影。《流浪地球》火爆出圈,其制作生产基地青岛东方影都进入大众视野,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青岛东方影都自2018年营业以来,一路迭代升级,渐渐成长为涵盖影视制作全产业链条的影视基地。其建有40个高标准摄影棚,32个配套置景车间,以及1万平方米高科技单体摄影棚,配建有国际一流的水下制作中心和数字影音中心,可比肩国际最高标准。视效大片源源不断,电视剧组接踵而至,热门综艺纷纷而来。继《流浪地球》之后,从东方影都走出的“里程碑式”国产大片惊喜不断。《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热搜不断,这些爆款科影作品令青岛影视基地星光熠熠。《万里归途》票房超过15亿元,更是创下中国电影实景美学新高度。

电影和数字“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不断深化“数字影都”建设,建成亚洲最大、国内一流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已为《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等作品提供前期实施预演服务;与影眸科技合作,引进由上科大MARS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微米级别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提升人脸数字建模的精度和效率;与阿里旗下ZREAL帧享及一点四刻合作,引入第三代LED虚拟拍摄系统……2021年,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理事单位。

以“影视”为支点,将相关产业集聚、辐射、再聚拢,让青岛电影产业发展形成合力。这就是聚合众力打造的青岛影视基地,其已形成以青岛东方影都为龙头,“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辐射青岛全域的影视产业发展布局。截至目前,青岛影视基地累计入驻影视企业800余家,接待剧组近300个,电影票房产出超230亿元,成为全国重点影视拍摄基地、山东省影视核心园区。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孜孜以求、厚积成势的青岛影视基地形成了华谊兄弟、英皇娱乐、五洲发行、宝荣宝衣、MORE VFX、末那众和、希娜魔夫等产业链各环节头部影视企业带动,中小微影视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每年吸引影视综剧组均超过60个,且不乏《南来北往》《老家伙》《莫斯科行动》《脱口秀大会》等头部项目,形成产业生态涵养有力、市场主体活跃有序的影视发展环境。

进入新阶段的青岛电影,乘势而上,葳蕤绽放。

盛会为媒,奔赴美好

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青岛的“梦莱坞”与其比肩还要多久?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这里,新的赶考路已然启程。为助力青岛电影发展更快、更好、更强,一场着眼于青岛数字文化之城、影视产业之都建设的盛会——2023青岛影视周在青岛西海岸隆重举行。它以会为媒,以“新技术·新视界·新影都”为主题,聚集业界大咖“岛城论剑”,采撷“金点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影未来”“电影之都”“金钥匙”“海平面”“金海鸥”五个单元,培育更好的电影产业、人才、技术,为影视强国建设提供青岛样本。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本届影视周着重突出科技化,让科技成为影视的延伸。围绕国家影视科技创新新趋势和青岛打造“数字影都”新战略,以突出的科技属性贯穿始终,“科影未来”单元打造“展示科技前沿力量,见证影视与科技融合创新”的交流和激发平台,举办“科影未来”融合体验展、主题交流活动等;持续打造国内首个“金海鸥”影视制作荣誉推优推介品牌,聚焦影视工业、幕后力量,突出推崇影视科技创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影视后期制作水平,增强以青岛影视基地为龙头的中国影视制作工业化竞争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周形象大使首次启用虚拟数字人“拾忆”,聚焦“影视内容+科技赋能”属性,打造链接多元世界的实力派“演员”IP;闭幕式现场设置“虚拟主持人”,结合多维空间舞台设计,呈现一场非凡的荣誉盛典,科技元素在影视周上无处不在。

与往年不同,本届影视周充分体现大众化。在贯彻国家战略、服务影视行业的同时,增加影视科技沉浸式、交互式观展体验,扩大世界“电影之都”影展规模,吸引世界“电影之都”城市(国家)优秀影片来青展映,此次精选的18部海内外佳片于4月7日至16日集中展映,合计67场,将吸引市民群众走进影院,打造一场世界级的电影文化盛宴,凸显影视服务大众的文化属性。

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本届青岛影视周发力国际化,全方位擦亮青岛“电影之都”城市名片,借助青岛世界“电影之都”优势,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发起《青岛倡议》,在世界“电影之都”城市之间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以电影为媒,互鉴影片、互推影人、深化交流、促进合作,搭建世界“电影之都”城市间资源共享的便捷桥梁,打造国际影视文化传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影视产业需要政策的优势、顺应市场的逻辑、借助资本的力量。青岛总结过去的经验,攻坚克难、矢志创新,出台政策和补贴助影视产业蓬勃向上。早在2014年,青岛市就在《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设立影视产业发展基金,给予影视企业资金扶持的政策。近年来,又相继出台《“影视之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行动方案》《青岛西海岸新区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实施数字影都提速、“青岛出品”提质等九大行动,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为影视企业、剧组提供项目备案、拍摄协调等20余项一站式专员化服务。截至目前,已向剧组、影视企业兑现补贴资金近2亿元。

如影随形,共赴影都之约。“大家好,我是刘德华。青岛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东方影都有一流的拍摄设备,希望东方影都越做越好。”在2023青岛影视周举办之际,著名影星刘德华送上良好的祝愿。马伊琍、黄轩、倪虹洁、宋佳、殷桃、谭卓、徐峥、文牧野、黄龄等导演、演员、制片人、歌手也为青岛影视周热情寄语。

风正潮起千帆竞。青岛,这座闻名遐迩的影视之城,正朝着“东方梦工厂”的目标昂扬奋进。百年传承、光影摇曳的电影梦正在照进现实、照亮美好未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