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深圳10月27日讯 随着设备浅海功能性海试的逐步结束,10月25日和26日,“海洋地质九号”海试设备迎来了一波“验收反馈期”。
“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举行消防演习。
10月25日下午5点左右,“自主姿态调节取样系统” 海试负责人虞义勇正在对这套设备提出改进意见。此前,通过水下有缆机器人(ROV)同步下放观察,科研人员发现该设备不能很好地自主调整垂直下落。
工作人员对“自主姿态调节取样系统”进行检修。
虞义勇介绍,“自主姿态调节取样系统”安装了4个推进器,按照海试要求逐项测试了该系统在水下的多种工作状态,也发现了一些关于推进器利用效率的问题。他说,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改进软件算法来解决。同时,该设备后期可通过搭载摄像装置,利用视觉系统进行辅助调整。
虞义勇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设备海试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皆大欢喜;如果发现了问题,那么也很高兴。通过海试来发现问题,比直接使用却失灵了更有价值。”
桂山岛。
按照计划,26日下午将对“深海可移动平台”这套深海取样系统进行浅海海试。不过,因为连接该设备的光电复合缆出现了异常,于是工作转向了光电复合缆的检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杨源、可视化设备负责人周吉祥,以及船长江泽世、轮机长赵玉文等人员,都全力投入其中,尝试寻找光电复合缆绝缘阻值异常的解决办法。在科考船返回深圳蛇口码头之前,光电复合缆绝缘异常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等待靠岸后,用相关设备检测确认后再做接头修复工作。
虞义勇介绍,受海底多种复杂因素影响,要让取样设备完美垂直落入海底,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因为没有成熟的产品,也就没有一定的制造标准。因此很多海洋设备都是科研院所提出需求,然后跟涉海企业共同研发、改进和制造完成。
“自主姿态调节取样系统”再次海试,进行功能验收。
10月26日,科研人员再次对“六旋翼无人机”进行了海试,测试了无人机在海九行进过程中的跟随模式。同水下有缆机器人一样,“六旋翼无人机”属于定制设备。“这些设备的主体功能已经较为成熟,一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定制化的模块和特殊功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自主研发的海洋设备都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需要通过海试来进行验证、反馈和改进。这既充满了挑战,同时也是赶超国外的机会。
在设备调试期间,观海新闻记者参观了“海洋地质九号”的综合实验室。这是这艘科考船的特色实验室,对于“二维多道地震”的研究,他们走在了国内前列。实验室的负责人于得水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记者明白,他们所做的并不是去观察探测海底地震,而是通过制造和接收人造地震信号,来分析海底的地形地貌。
10月27日,海九返回深圳蛇口码头,将择机再去深海海试。
10月27日上午9点,“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返回深圳蛇口码头,等待台风过后,择机再去深海进行设备海试。记者与“海洋地质九号”7个日夜的“亲密接触”告一段落。这段海上行程,有收获,也有遗憾,太多的见闻、采访还没来得及展开成文。但短短7天时间,已经让记者管中窥豹,看到了我们因海而生、向海图强的伟大梦想正在一步步努力实现当中。
感谢“海洋地质九号”上的所有船队员。别了,海洋地质九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特派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