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标志着山东省城市群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正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胶东经济圈肩负着打造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的重任,有必要切实把握区域发展战略机遇,以谋划自身发展的双循环路径为核心,与国家新的发展局面形成共鸣,在有效推进胶东五市一体化发展进程,逐步打造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同时,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1
胶东经济圈双循环路径需要多面破局
自2020年初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胶东经济圈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先是胶东五市的市委书记就胶东一体化发展举行“顶格会谈”,谋划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签署了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框架协议。随后,胶东五市分别在旅游、金融、体育、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构建合作联盟,迈出了五市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但相较于长三角经济圈和深莞惠(3+2)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圈内部循环的路径还未形成,许多发展壁垒亟待打破。
一是极核效应尚未凸显。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理论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明确阐述了区域发展演变的规律,即要围绕一个核心,借助核心城市的极核效应,带动周围地区梯度进步,推动地区的发展繁荣。极核效应的强弱与否,直接决定了经济圈未来发展的成败。2019年,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首位度为1.98,深圳在深莞惠(3+2)经济圈中的首位度为2.84,而青岛在胶东经济圈的首位度仅为1.53。除此之外,早在2018年7月,中央巡视组在结束全国第一轮巡视整改后,指出:“青岛市‘头雁效应’不够强,‘关键少数’没有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二是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健全。行政体制的分割,形成了本区域利益优先的现实局面,仅靠现有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还无法打破各自为政的发展格局。在协调层面,胶东经济圈缺少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机制,五市规划难以有效对接。在落实层面,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胶东经济圈尚未细化形成一批促进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协同开展、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的精准化政策。行政壁垒和利益藩篱的存在,将严重阻滞胶东一体化发展,成为胶东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三是交通联结不畅。胶东五市内部初步形成联通南北、贯穿东西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但交通、通信、网络及公共设施建设和支撑能力仍需加强,对外运输通道有待完善。胶东五市内部仍存在重点路段拥堵、快速路网“断头”,干线公路、干线铁路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衔接欠佳的问题。港口群统筹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交通联结不畅,将阻滞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的区域流通,进而极大减弱胶东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产业同构、内部竞争壁垒亟待突破。当前,胶东五市以独立发展为主,各市产业发展仍拘泥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上,缺乏立足产业链和地区整体发展的视角,进而导致内部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严重制约了整个经济圈的产业竞争力提高。比如,青岛与烟台都是工业强市,在汽车工业等方面实力相当,烟台与威海在船舶制造业、海洋食品业方面不分上下等。此外,在金融、信息、教育、商贸、旅游等服务业,胶东五市也存在为争夺市场而重复投资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胶东五市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零和博弈”,影响了胶东五市整体发展。
2
胶东经济圈的双循环发展需要青岛发挥优势赋能
在我国经济圈发展中,凡“核心”功能较强的经济圈,往往发展得比较好,合作程度高,协同效应大。青岛作为胶东经济圈的龙头城市,有着成为核心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金融集聚优势。青岛一直以来都有着深厚的金融基因, 2014年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青岛成为我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围绕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发展,青岛实施聚集金融资源的“金富”、服务实体经济的“金帆”、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金链”三大行动计划。在上述行动计划的带动下,青岛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成为省内首个存贷款突破2万亿的城市,全市金融机构达到272家,金融业态更加丰富,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二是科技创新优势。一方面,青岛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提升举措,促使青岛市科技创新资源不断丰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得到显著增长,启迪控股、创业黑马、华夏基石等行业头部企业也落户青岛。另一方面,青岛把握新基建建设契机,以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目标,逐步构建形成以海尔卡奥斯、酷特云蓝、三迪时空3D智造云平台等为支撑的跨区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生态圈,作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核心的科技创新,在生态圈中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对外开放优势。青岛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2019年,青岛市完成实际使用外资58.4亿美元,总量位列全国各城市第六位,全省第一位,累计有16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设立了333个项目,与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与全球上百座城市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青岛所具有的金融、科技与开放优势,能够有效弥补胶东其他四市发展中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但如前文所述,胶东经济圈的极核效应还不够突出,这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放大青岛的优势,更好地将青岛的优势转化为胶东经济圈整体的优势,成为胶东经济圈内部循环的有效动力,为胶东经济圈融入国内大循环、参与国际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3
以规划共编、要素互联、产业联合为核心,构建胶东经济圈内循环
首先,以规划共编为核心,构建胶东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当前,全国各省、市均开展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胶东半岛可借此契机,由青岛市牵头,胶东五市共同编制胶东半岛“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构建胶东经济圈统筹协调机制,形成胶东经济圈发展的顶层指引,利用规划推进胶东五市破除行政壁垒和利益藩篱,促进五市形成发展合力。
其次,以要素互联为核心,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在打造胶东“一小时经济圈”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规划论证工作,探索青岛-日照跨海通道建设规划,加强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长三角之间的互联互通,有效拓展要素互联的流通网络。胶东五市可以在共享青岛金融集聚优势的同时,搭建胶东半岛金融联盟,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出资并参与胶东半岛发展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运营与管理,推进资本要素优化配置。建立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共建共享机制,搭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共享平台和交易市场,推进技术要素在胶东半岛自由流动。建立胶东半岛城市大学联盟和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搭建院士港共享机制和人才引进政策共享机制,推动人才交流互动。
最后,以产业联合为核心,推进胶东产业协同共进。充分发挥胶东五市的海洋优势,构建海洋产业联盟,促进五市海洋产业形成发展合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海产业集群。立足各地比较优势,构建产业合作、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以平台思维,推进胶东五市共建产业园区及招商引资、投融资服务等跨区域合作平台,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圈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协同共进水平。
4
立足胶东半岛,融入国内大循环,探寻国际循环
胶东经济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结合国家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跳出胶东区域发展视角,通过胶东经济圈内部循环,联动山东省中部和西部区域,构筑山东省省内循环,融入国内大循环,探寻国际循环,形成胶东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路径。
一方面,强化山东“三圈”互动,构建山东经济发展内部循环格局。通过推进胶东经济圈与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合作,将青岛和胶东半岛所具有金融集聚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同鲁南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开放共享,推进山东省东、中、西一体化发展,使胶东半岛成为带动山东中部快速崛起、西部加快发展的新平台,为山东省更好地融入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深化与日韩的经贸合作,打造东亚国际合作循环路径。胶东经济圈可以发挥毗邻日韩的天然区位优势,以中日韩自贸区为依托,不断加强与日韩的经贸合作交流,承接日韩高技术产业的部分外迁,充分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推动胶东经济圈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