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观海新闻记者援藏日记202 | 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

时间: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地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海拔3860米)

天气:3℃/17℃  晴

这是一篇看似有味道的日记。

从阿里归来,为了写祭拜孔繁森同志那篇日记,特意专门重温了一下电影《孔繁森》。里面一个画面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孔繁森刚到阿里不久,时任阿里地区教委主任的孟志华扛着一个大麻袋来到孔繁森家里“送礼”。老家河北的孟志华,媳妇久病瘫痪在床,家里七十岁老娘伺候着,如今父母年纪大了,实在是没人照顾媳妇,就想调回老家。孔繁森一看来送礼,就坚辞不受,孟志华说:“在阿里,送一条哈达,送包藏红花,那是一种敬意,我呢,就是来点实惠的。”孔繁森一听送实惠的,更不要了, 推搡之间,孟志华直接把麻袋里的东西倒出来,说“孔书记,你能收养两个孩子,我就不能给你雪中送炭呢 ?”孔繁森定睛一看,麻袋里倒出来的全是牛粪,顿时愣住了。孟志华说:“送礼送牛粪,这在内地叫骂人,可在阿里啊,你用得着。”孔繁森端起火炉上的锅,让孟志华放了两块牛粪到炉子里,说“这牛粪礼有意思,我收下了,谢谢!”

江当乡路边的各种牛粪堆。

甲措雄乡联阿村里的“牛粪城墙”。

这段画面,从第一次看电影《孔繁森》,就一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就有了写写牛粪的想法。青岛第六批援藏干部、时任日喀则地委副秘书长、日喀则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的袁瑞先在他写的《心栖西藏》文集中曾经写道:牛粪墙,是一道奇特鲜明的藏家景观。千百年来,因为西藏地处高寒,缺树少林,因此,草是供放牧的宝贵资源,所以一直靠干牛粪烧水做饭或冬季取暖。尽管现在有了沼气、液化气和太阳能,但大多数农牧区仍保留着烧牛粪的习惯。村民把捡来积攒的牛粪,用水调开并挫合麦秸草屑,摊成圆圆粪饼贴在墙上,便于风干,也不怕雨淋,随用随取。更为有趣的是,日喀则颇具藏家特色的吾尔朵藏餐厅,在进门右面的整个墙壁,全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牛粪饼,形成了藏餐厅里的独特风景。看来,如今牛粪墙也成为一种意味深长的藏族文化了。

下乡调研时走在牛粪墙间的小路上。

甲措雄乡联阿村里孩子们在牛粪墙边玩耍。

是啊,在西藏,牛粪处处可见,且用处颇大,确实成为一种流传已久的文化了。西藏民间有句谚语:“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到了西藏的牧区,牛粪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必备的嫁妆,还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即便是在城区,也有不少烧牛粪的,至于到了乡里、村里,不管是政府的办公室,还是村民的民居,取暖烧水做饭大部分也是用牛粪。去阿里的路上路过海拔4600多米的萨嘎县,我们去县政府里探望了一下吉林松原援藏的援友们,据他们介绍,萨嘎县政府的大院里,大部分县里干部也是用牛粪取暖,而比我们更艰苦的是,这里除了海拔高,供水也跟不上,每天只能定时供水,过了点就没水了。用牛粪取暖比用煤取暖的优点在于,除了便宜——几十块钱一大麻袋,牛粪烧起来也不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也就不怕有煤烟中毒的风险,所以老一辈一代一代传下来,乡里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牛粪饼。每次下乡走在林林总总的牛粪间,都习以为常了——确实也不应该觉得有什么,牛粪饼、牛粪墙,其实一点臭味都没有,细细闻上去,甚至还会闻到丝缕的青草香。

边雄乡林村的牛粪墙和崭新的藏式民居对比鲜明又毫无违和感。

村民搬运牛粪饼。

江当乡甲玛卡村村史馆里的牛粪灶。

牛粪的藏语发音为“久瓦”,西藏素有这样的说法:“阿妈唐久瓦拉坐卓门”,意为子不嫌母丑,人不嫌牛粪脏。在藏族同胞眼中,“久瓦”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久瓦色冈玛”是黄干牛粪,深秋时节最好的干牛粪;“达几”是在墙上打贴的牛粪饼;“日几”或“亚儿”是山上拾的牛粪,一般指牦牛牛粪;“唐几”是平地牛粪,一般指黄牛牛粪;“那几”是又黑又沉的牛粪,草质最差季节的牛粪,不易燃烧,是最差的牛粪;“棚几”是牛粪夹杂羊粪、杂草……牛粪讲究了,牛粪炉也自然要讲究一下。一般农户家里的牛粪炉,要砌得方方正正,上面留出几个放锅放壶的灶头,周围装饰上规则连续的花纹,侧面用小卵石甚至是松石装饰出吉祥的图案;现在经济发展了,再讲究一点的,会买到专用的金属牛粪炉,上面还是有数个灶头,以便在做饭的同时还可以烧水同时还能煮着酥油茶,这种金属炉的周边会有各式各样各种图案的浮雕,美观的同时,金属炉体还更方便散热,我的同事白玛家里就是用的这种牛粪炉;即便是最不讲究的,也会在牛粪炉上用各种石头装饰一下。至于到了城区,一般是买批量生产的炉子,与内地炉子不同的是,这种牛粪炉子会比较狭长,一般上面开到3-4个灶头,最头上烧牛粪,热量传递到各个灶头后才会顺着烟囱飘出,这种炉子在日喀则老城区的宗山下面就有卖的,我见过。

同事白玛家里的牛粪炉。

曲布雄乡坚孜村中晾晒着的牛粪饼。

在国内很多低海拔地区,牛粪是一种避之不及的“废物”,很多人看到它的第一反应就是绕着走,更是有“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说法。或许于我们内地人而言,牛粪是一种比较脏的东西,但对藏族同胞们来说,牛粪一直是他们心中的宝藏,它既能烧火做饭,又能取暖保温,“牛粪牛粪,宝贵的牛粪,你比金子还贵重,你把自己燃烧尽,给人们奉献温暖和光明。”这首歌充分说明了牛粪在藏族同胞心里的地位,甚至在举行婚礼、丧葬过年、乔迁新禧、煨桑敬神、屋檐装饰、治疗某些疾病时,牛粪都是不可缺少的必备物。

曲美乡拉贵村里正在晾晒的牛粪墙。

乡村里的牛粪垛。

所以你看,这并不是一篇有味道的日记,而是跟您介绍了一件西藏伟大的事物。西藏牦牛博物馆里有一句话:“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牦牛对藏族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产下的粪便更是最重要的燃料,千百年来温暖着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们。作为一种没有污染的燃料,它不仅是藏族同胞寒夜里的温暖、驱除黑暗的灯盏,更融入了藏族独特的人文色彩与风俗民情,成为体现着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的文化传承。(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青岛援藏干部 王建亮)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