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战场上输血救伤员!抗美援朝老兵:跟冲锋陷阵的英雄比自己做的不值一提

“真正的英雄都在前线冲锋陷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参与者,不值一提。 ”近日,记者见到了89岁的王德修老人,现为青岛军休一中心离休干部,年轻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提起这段历史,老人十分低调,多次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事迹,只是一名普通的卫生员,但提起那些在朝鲜经历过的惊心动魄,老人内心亦是感慨万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



王德修(右一)与战友在朝鲜合影。

寄“发”回家 做好牺牲准备

1948年,王德修入伍进入华东七纵队卫生部特训班学习化验,成为了一名卫生员,1952年随军进入朝鲜。“我当时也就20岁左右,一开始不知道要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我们一路从福建到了鸭绿江,这才知道要进朝鲜打仗了。 ”王德修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心里其实很激动,“可以说,那时候大家的心情都有点 ‘迫不及待’。作为一名战士,上战场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去不了反而觉得很难受。 ”

王德修说,在进入朝鲜之前,自己悄悄剪了一小撮头发,包好寄回了老家,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是给家里人一个交待。 “都知道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在战场上牺牲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在去之前就已经做好有去无回的思想准备了。 ”

“我所在的二十四军是1952年10月份入朝,算是‘黄金时代’了。 ”王德修解释,所谓“黄金时代”指的是当时物资、武器等都稍微充足了一些,比起1950年入朝的志愿军来说,条件已经好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是,1952年的时候,我军在朝鲜战场有了一定的制空权了。 ”

血量不够 撸袖主动献血

战场上打仗,既要有在前线正面交锋的战士,也要有充分的后勤保障。作为一名卫生员,王德修的工作就是救治伤员、转运伤员、组织群众积极为伤员输血。“当时转运、抢救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每天伤员都很多,朝鲜人民、朝鲜老兵都是很热情的,也很积极地给我们帮忙,给伤员输血。 ”王德修告诉记者,有一次,一名伤员的情况比较危急,但是血液十分缺乏,情急之下他就站了出来。 “我的血型正好匹配,二话不说直接就输了400cc血给那名伤员,保证了他的生命安全。”王德修表示,自从自己带头输血后,许多卫生员也开始主动输血,大家的血液挽救了不少伤员的性命。“不能上前线,在后方以这种方式输血救人,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在当时的战场上,医疗条件很差,尤其夏天七八月份的时候,为了隐蔽,我们的医务室都建在树林里,很多伤员的伤口恶化程度十分严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保住他们的性命。 ”王德修透露,“很多伤员在经过紧急救治时,仅仅只是暂时保住了性命,转移后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很多伤员会在转移过程中二次受伤身亡。 ”

轻伤不下火线,王德修被每一名前线战士感动着。 “有一次一名前线运回来的小战士因为伤势过重,有一条腿必须要截肢,当时他并不知情。上手术台前,他脱下鞋特意摆在手术台旁,等他术后醒来时,第一反应就是坐起来准备穿鞋继续回战场,可是却发现自己的一条腿没有了。”回忆起这个场景,王德修的语气有些激动,“他就到处找、到处问‘我的腿呢?我的腿呢? ’,我们在旁边听到后心里特难受。 ”

坑道为家 落下风湿病根

“当时美军的装备很齐全,皮大衣、皮鞋、皮睡袋,应有尽有,但是相比起来,我们的条件就差多了,晚上只能睡在坑道里。 ”王德修说,当时在战场上,无论是睡觉的地方还是战地医院,其实都建在坑道里,而这些坑道都是大家徒手一点一点挖出来的。“救治病人的地方,坑道就挖得宽一些,可以用来放手术台和病床,但是大家睡觉的地方,就会尽量挖得窄一些,只要能躺下人就行。”据王德修介绍,这些坑道都建在山洞里,坑道里都是“石头床”,上面铺着油布用来挡水,晚上只有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用来照明。“晚上睡觉的时候,真是头顶也滴水脚下也淌水,我这腰疼腿疼风湿的毛病都是那时候落下的。因为点煤油灯,早晨起来大家的脸上都是黑色的,也挺有意思的。 ”

王德修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立体战争”,每天都有无数的飞机从上空飞过,几乎没有一天听不到飞机声,感觉一天24小时都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

对话

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明明我军在装备、武器各方面都比不上美军,却取得最终的胜利。作为亲历者,对此你怎么看?

王德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能保住朝鲜就是救中国,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打仗,大家的思想很一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有了这种指导思想,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记者:如今再次提及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是一种什么心情?

王德修:说来惭愧,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分子,不如许多在前线冲锋的战士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特殊事迹,但是去参加了就是一件自豪、光荣的事情。

记者:在你看来,爱国精神是什么?

王德修:以前我们讲爱国,就是上战场保家卫国,把自己交上去,交给国家,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所谓爱国精神、牺牲精神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中,就像这次青岛全市核酸检测,大家都尽心尽力,十分配合,这就是一种爱国,尤其看到现在90后的年轻人,信得过、靠得住,我感到很欣慰。

延伸:年近九十身体棒兴趣爱好特别多

1955年10月,王德修随军从朝鲜回国,回国后一直在部队从事与医务相关的工作,直到1991年离休。当记者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老人已是89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能运动能跳舞,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甚至连微信都玩得转。“平时没事的时候打打乒乓球、写写毛笔字、拉拉胡琴,生活很充实。 ”在家里,王德修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当年我还带着胡琴去过朝鲜呢! ”

“抗美援朝”四个大字,老人提笔就来,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喊出当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70年后的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是我一辈子的光荣。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扫码看老兵王德修回忆战争岁月视频视频拍摄 史鉴 视频剪辑 宁婧

责任编辑:陈海芹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