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8日讯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城市最大的动能,是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引进聚集各类人才19.66万人。“十三五”期间,全市集聚各类人才共74.47万人,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20万,较“十二五”末增长37.5%。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国际眼光、创新思维广纳贤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载体日趋多样,配套服务更加完善,城市引才聚才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打破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薪酬“大锅饭”,建立公共卫生医务人员付出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机制……今年4月,青岛选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4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试点推进薪酬管理创新,人均绩效工资每年可提高2.5万元。通过这一机制改革,创新分配方式,加大绩效考核奖励,调动了单位和医务工作者积极性,稳定了人才队伍。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十三五”以来,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打造具有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在青岛中德生态园等功能区实施职员化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制改革,开展事业单位多元化招聘改革;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出台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创新创业办法,探索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益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宽职称评审范围,畅通申报渠道,合理界定下放评审权限;改革人才评价制度,突出产业导向、加大产学研、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人选比重;坚持分类评价,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标准。
在各种生产要素当中,人才是最重要、最活跃、最宝贵的生产要素。人才也是有价格的,尊重人才,就要用市场的眼光识人用人。
近日,海尔集团4名无头衔、无称号的工业互联网人才,通过青岛“按薪定才”的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被认定为高层次B类人才,与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同等享受子女入学等37项高层次人才服务。
这是青岛发挥市场作用吸引人才的一项成果。今年出台的《青岛市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方式,实施“按薪定才”“以赛选才”“自主荐才”,开放人才评价场景,只要企业认可、给予高薪,只要资本认可、敢于投资,只要优质企业(项目)推荐,都认定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6月1日,青岛聚焦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两区”建设推出人才新政,创新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把新锐人才、拔尖人才等评价权交给企业;根据产业需要精准引才,聚焦“两区”重点产业领域尖端人才、外事外语外贸等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同时,青岛转变人才政策制定逻辑,让企业唱“主角”,深度参与引才政策制定,邀请蔚蓝生物、歌尔声学等人才集聚度较高的企业“拿初稿”,并在初稿形成后征求120余家企业意见建议,将企业行之有效的做法、引才聚才的想法变成具体举措,增强人才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
2020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初赛。
为打造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以平台思维引才聚才,青岛启用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升级博士创业园,推动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转型发展。开展“青岛英才季”系列引才活动,举办首届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赴英、德、俄、日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人才智力交流。连续19年举办蓝洽会,签约项目达900余个;连续举办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与133名海外院士达成合作意向;连续六年举办“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与国内135所建立长期人才合作关系。统筹开发国际、国内市场引才资源,国内招才引智工作站已达12家,覆盖华北、华东、华南、东北、西南等地域。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达36家,不断延揽的引才半径,进一步织密了青岛的引才网络。
不断涵养的人才生态,让人才感到舒心、暖心。今年以来,青岛出台的诸多政策,都在服务人才上大做文章。从毕业生最关注的落户入手,青岛将未就业的外地生源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扩大到专科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可在线进行学籍确认,落户资格审核实现“秒批”。今年2月,青岛又提出2020年全市将建设和筹集不少于10万套人才住房。在人才服务流程再造方面,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地图,开发上线高层次人才服务小程序,扩大普惠性人才公共服务的“零跑腿”事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全市人才服务提质增效。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下一步,青岛将结合“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放大招才引智的品牌效应,搭建人才集聚发展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才竞相成长的热带雨林。(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