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艺术何以“更青岛”?公共艺术做扇动城市美学的“蝴蝶”

每座城市都有其最具特色的地标。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青岛雕塑园的组雕、奥帆中心的“红色火炬”、小青岛的“琴女”等地标式公共艺术,成为众多游客的重要打卡地。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东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东海路沿线的公共艺术以点睛之笔,成为扇动城市美学的“蝴蝶”,“五月的风”即被视作城市的地标之一。

近日《超边界·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实践作品展》在青岛市雕塑馆开幕。该展从公共艺术视角探索提升城市品质的新思维、新路径,推动艺术理念植入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公共艺术”的全新理念,实现公共艺术与公众、城市的对话和互动,展示青岛新时期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多元化的艺术面貌。展览展示了城市更新与文化建设成果,也是重新审视公共艺术意义与价值的学术探讨。

位于东海路上的城市雕塑《天地间》。王 雷 摄

青岛何以“更艺术”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公共艺术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必须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公共艺术应该具有引导公众的作用。或者说,作为普通民众最经常接触到的艺术种类,公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福利和软性实力。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岛正在积极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强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并推动空间价值和艺术设计的赋能。而青岛这座有着独特魅力的城市,它特有的人文气质和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需要被显现出来,让老百姓在生活中强化对城市特质的感受,让来青的人们在城市游走中了解城市的历史人文。”青岛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主任李震表示,将公共艺术先导的城市雕塑引入城市建设规划,青岛是领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

“诚如在很多外地人看来,青岛的洋气分为两部分,一是西部老城的欧式建筑,二是东部沿海矗立的雕塑所形成的公共艺术空间。公共艺术与青岛的大海交相辉映。这种海洋精神投射到整个城市,赋予其时尚能量的场域。公共艺术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传递城市文化价值和友善表情。它以讲述故事和传承历史的方式渗透于城市之中,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与公众和城市的对话和互动,成为城市的文化和社会创新驱动力。”在李震看来,通过引入公共艺术项目,可以吸引更多文化人才和艺术家为青岛注入创意和活力,从而激发市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青岛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原动力。

如果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那么公共艺术则渗透于城市之中,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讲述着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一切,肩负着把艺术更大范围与城市生活相连接,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勾勒呈现出城市未来发展的理想轮廓。“超边界·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实践作品展”是李震与另一位艺术家熊时涛及70余位中青年艺术家按公共艺术在不同城市空间的实践,采用6+N模式,涵盖文化地标、城市客厅、人文机场、轨道交通、城市家具、乡村振兴六大板块,对公共艺术领域的实践探索,涵盖城市雕塑、城市家具、影像艺术与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类型。

开展当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创建院长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汪建松以及李小虎、邵旭光、张楠等目前活跃在国内公共艺术界的艺术家,结合青岛市历史城区发展现状,围绕“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这一主题,为青岛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也为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城市治理提供新的美学路径。

“青岛里院在物理空间的更新无疑是成功的,如果再多一些诱发成长的艺术基因在其中,会使里院的‘乡愁’更能触动本地居民的心灵。”开展前一天,王中曾到青岛西部老城参观,他表示,作为城市文化最鲜明最显现的载体,城市公共艺术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意向、文化诉求和人文关怀。随着人与人交流空间的转变,公共艺术不再局限于城市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还成为事件、展演、计划的催化剂,这种强调“发生”的过程,超越了传统艺术边界,使得公共艺术具有连接一切的无限可能。公共艺术就像是“药引子”,可以促进城市的更新、再生、精神、文化和品质,它是软性的、具有生长性的,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

艺术何以“更青岛”

在青岛,公共艺术所营造的文化密码和场域视野,既成为城市景观的装饰者,又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传递城市精神和人文情怀,激活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百姓的公共生活。

“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美学指向,要融入当地文化,与其进行对话。用公共艺术塑造新的文化场景,已成为包括青岛在内的国内外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和潮流。去年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共开工建设项目1256个,今年又针对十大领域梳理出项目1200余个。这便为国内外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负责人王强辉表示,公共艺术对于青岛城市更新的真正价值,不止于对“场地”的景观美化,它更大的魅力在于能够“点石成金”,即通过艺术介入空间、介入生活,以艺术化的文化场景,激发美学、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效应的融合迸发,给青岛创造出更多超越空间、超越艺术的多元价值。同时,公共艺术也可以成为城市更新的创新驱动力。通过引入公共艺术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才和艺术家来到青岛,为城市注入更多生机、活力和灵感。

对于公共艺术之于青岛的“文化介入”,青岛市雕塑馆艺术活动负责人叶东炜同样有着深刻的体悟:“公共艺术一方面通过深入发掘城市独特的文化肌理,以建筑立面壁画、室外雕塑装置等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使广大市民近距离地了解、感受、欣赏艺术,满足市民审美需求,提高市民审美素养,实现美育普及。同时也增进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在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中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化的场景植入,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个性,以文化元素激活城市活力,将老旧的城市空间转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打造城市新地标,在丰富市民游客精神文化体验的同时聚集人气,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叶东炜表示,对于公共艺术的接纳与喜欢,同样体现在一个城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开放。青岛市雕塑馆的很多展览,注重于将城市空间、艺术创作、价值交流和公共参与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公共艺术的实践案例,勾勒出青岛发展的新愿景和方向。通过多向度的表达,可以提供“更青岛”的城市空间艺术性体验,创造出艺术城市的无限可期。

公共艺术对于青岛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传递艺术价值和艺术精神,塑造更鲜明的城市文化密码。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小虎认为:“大家经常把青岛定位成一个旅游型的城市,那么这样的一个定位让人容易忽略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怀。城市更新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新,更应该从市民的生活需求入手。公共艺术作为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能够起到把城市的文化品质与市民生活很好衔接的作用。让大家体会到,青岛不仅是一个旅游城市,同时是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海派文化艺术城市。”李小虎表示,公共艺术已经融入到城市更新的各个领域,它可以是雕塑、艺术装置,也可以与公共设施结合,为市民带来艺术化的过街天桥、公交站厅、路灯、座椅和垃圾桶等,让日常的公共设施也变成浪漫、时尚、美好的文化载体,提升市民的审美情趣与城市的文艺情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责任编辑:李鹏飞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