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为了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我们启动了建区29年来的最大规模老物件征集行动。”崂山区委办副主任、档案馆馆长张青海说。崂山区档案馆成立征集老物件工作专班,走街串巷目前已经收集了3000多件老物件,其中不乏填补崂山档案史料的“宝贝”,为青岛留下“崂山记忆”。
崂山区档案馆馆长张青海。
双管齐下留住“崂山记忆”
28日上午,张青海带着工作专班成员赶到董家下庄社区。当天,社区居民张先欣要再次捐赠一车老物件,同时社区使用的4个高音喇叭也要捐赠给崂山区档案馆。
“我们常说故土情深,张村河片区的12个村子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村子,张村河又是崂山的母亲河,这里承载着崂山的乡土文化。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我们加强对城市记忆档案工作的统筹谋划和建档指引,围绕张村河片区改造提升工作,采取主动拍摄、社会征集、部门统筹等措施,着力收集社会散存和个人保存的、对城市更新建设发展具有价值的实物档案资料。”张青海说。
从去年5月开始,崂山区档案馆组织实施张村河记忆工程项目,一方面注重纸质和实物档案的征集,另一方面注重影像、数字档案的拍摄和留存,开展视频、图片全方位航拍工作,以记录城市变迁,充实馆藏资源,积累档案利用、党史史志编研资料,为崂山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后续,崂山区档案馆还将继续把张村河片区作为航拍工作重点,每年跟踪拍摄记录,将张村河片区的变迁和发展留存在档案记忆中,并通过新旧对比的方式适时对外发布。
崂山区档案馆收集的老物件。
4小时收集三大车老物件
除影像资料外,为留下张村河片区的城市记忆,崂山区档案馆还向社会发布征集公告,重点征集生产用具、文化古籍、家居用品等12类老物件、老照片、老档案,征集方式分为捐赠、寄存、复制留存、有偿购买等。
“我们工作专班到12个改造社区走访、现场征集,把带有崂山记忆的老物件保存下来。”崂山区档案馆副馆长臧先锋介绍,枯桃社区的一户居民在看到征集令后,主动联系工作人员,表示要把老房子中的搁棚捐给崂山区档案馆。28日上午,工作专班成员来到枯桃社区,在拆迁现场好不容易找到那户居民家以前的石头房,经过仔细查看,大家高兴地发现,尽管房屋内的门窗都已经拆除,但是搁棚保存完好。在拆迁现场,工作人员又找到了很多居民丢弃不要的米筐、凉席、大水缸等老物件。“这些老物件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要是不紧急抢收的话,就会被丢弃,发挥不了原有的价值。”张青海说。
当天上午,工作专班成员历时4个小时先后走访了董家下庄、枯桃社区,共收集了三大车老物件。在拆迁现场,他们与时间赛跑,不想放过每一个老物件。
建崂山区民俗档案展示馆
“老物件本身就是一种实物档案,这种实物档案很珍贵,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整村改造不是一拆了之,而是要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传承优良的民俗民风,让城市留住记忆,我们不但要把影像资料留住,还要把实物档案留住。”张青海说。
崂山区档案馆先后征集拆迁社区的农用工具类、日用品类、文化教育用品类等各类实物档案3000余件,并对其加以分类、登记造册。
为了保存好这些老物件,崂山区要新建民俗档案展示馆。根据规划,崂山区将着力构建“1+N”民俗档案展示体系,其中“1”是筹备建设具有浓厚地域特色,集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廉洁文化、传统文化征集保存、展览展示、研究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崂山区民俗档案展示馆,使该馆达到有实物陈列、有图片展示、有文字注解、有视频演示、有沉浸体验的“五有标准”,让民俗文化“可看”“可听”“可感”,助力崂山加快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片区。“N”则是指将街道、社区建设的民俗馆(村史馆)纳入整体民俗档案展示体系,形成以区民俗档案展示馆为总领、各基层民俗馆(村史馆)各具特色的立体化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格局。
崂山区民俗档案展示馆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建成。该展示馆将成为保存、展示、传承崂山民宿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
一边是争分夺秒推进城市更新,一边是争分夺秒抢收老物件,中间不变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时光不语,岁月不言,与美好相遇,换一种方式、一个场景,崂山人坚守着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核。
张青海(左一)带队收集老物件。
人物
自费买下老物件捐赠
“感谢你无偿捐赠给崂山区档案馆一批老物件。”当天上午,在董家下庄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内,张青海向董家下庄社区居委会委员张先欣颁发捐赠证书,表扬他的善举。
“去年社区拆迁时,看到有居民随意丢弃一些老物件,我心里觉得很可惜。当时就萌发了要收集起来捐赠的念头,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张先欣说,随后他就在张村河片区居民群里发出了“有偿征集”的信息。
张先欣负责社区100多户居民的拆迁动员工作,在组织完拆迁后,他迅速着手征集老物件的行动。“去年在枯桃社区,我自费从一名老大爷手里收集了一些清朝的老书橱,还有老房车、黑陶罐子,光是那个老书橱就花了600元。”
“在得知我要收集老物件后,周围朋友纷纷给我当起义务宣传员,还有不少居民把自己家的老物件无偿送给我。”张先欣说,“去年,我在枯桃社区花600元收了一根清朝的银簪子,制作精美。”
每一件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个代代传承的故事。“后来考虑到有些老年人不喜欢用微信,我就改成走街串巷,拿着喇叭吆喝‘收购老物件’。在走到文张社区时,我看到一户居民正在搬家,进门后我发现了一个带着底座的梳妆镜子,一看就是老物件。我提出要买下这个镜子,83岁的老大爷没有同意。他说这是自己母亲的嫁妆,也是唯一留下的物品。后来老人得知我收购后要捐给区里相关部门,以便更好地保存老物件,他立马答应把镜子卖给我了。”
“我还淘到了一个大纸盒子,里面装有青岛火柴厂加工火柴盒的原料。这背后可是隐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人的记忆,当时,张村河片区的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都喜欢做手工活、搞副业。”张先欣说。
从去年10月开始,张先欣走遍了张村河片区的12个村落,共收集了500多件老物件,其中既有书橱等家具,又有清朝、民国时期的瓷器,自掏腰包两万多元,他把这些物品都无偿捐给了崂山区档案馆。“张先欣捐赠的清朝银簪子填补了我区馆藏实物档案的空白,这些老物件我们会妥善保管收藏。”臧先锋说。(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梁太宏 王峰磊)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