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6日讯 “同学们可以大胆尝试,按照老师制作的造型先模仿,对比着改善揉捏的力度……”8月16日,在即墨区灵山街道暑假公益托管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第三代传承人张世建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非遗文化手造传承课。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是以面粉、糯米粉、蜂蜜、食盐等为原料,利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将面团捏塑成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各式具体形象的传统民俗手工技艺。中国的面塑艺术从汉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面塑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个古老的门类,它造型多样,绚丽多彩,不仅具有造型与色彩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公益托管班课堂上,张世建向小朋友们介绍了面塑文化历史,面塑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传授了面塑技艺的基础知识,并展示各式各样的面塑艺术。稚嫩的小手捏、搓、揉、刻,一块块面团在来回转动间,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诞生于指尖。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眼、手、脑三者有效的结合,深刻感受到了面塑艺术的魅力,培养了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
“通过面塑特色教学,传承面塑制作技艺,弘扬传统文化,让小朋友们感受和亲身体验指尖上的艺术之美。”张世建说。多年来,张世建在不同的学校、课堂上研究容易被孩子们理解接受的教学方法,带领孩子们制作他们喜欢的卡通、动画人物面塑,同时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我的小徒弟里,今后能真正走上面塑道路的也许不多。但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对面塑产生感情,让传统文化走进他们心中,就是对面塑艺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张涛 文/图)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