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传承传统技艺!省级“非遗”即墨花边将亮相进博会

2020-11-04 17:23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4日讯 今天下午1点43分,任华在上海发了一条和青岛有关的朋友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布展进行中”。而把青岛和上海甚至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布展照片中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即墨花边。

即墨花边的前世今生

在即墨六七千年的历史星空中,闪烁着数以万计的璀璨星辰。原始社会拓荒的北阡人,勤政仁德的即墨大夫,忠贞义节的田横五百义士……历史沉浮中过客匆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即墨,历史的一角也被浓缩在一块小小的“即墨花边”中。

即墨花边是从中国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衍生而来,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即墨花边诞生在即墨也有迹可循,据《论衡》中记载:“齐郡世刺绣,桓女无不能”,发达的刺绣工艺、丝织传统为即墨花边的产生打下夯实的基础。明朝末年,在即墨民间,人们开始用棉丝、活丝线编织网状花边。乾隆年间即墨西北地区的长直、段泊岚、周戈庄已经广泛流传着“小锁扣”和“绣花”两种民间手绣工艺品。光绪二十一年,英国传教士在烟台创办培真学校,教授欧洲抽纱技艺,即墨花边创始人卢忠溪便是其中一位学徒,他经过自我摸索创作出一种不需要借助任何器具,只需手拿便可创作而成的“手拿花边”。此后,即墨手艺人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对工种、针法、图案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即墨花边”。彼时,制作“即墨花边”的即墨花庄兴盛一时,一门手艺几乎养活一方人。

1956年,众多花庄合并,建立了青岛即墨花边厂。1998年青岛即墨花边厂破产,原分厂厂长王军怀创办了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2009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后,即墨花边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手工艺品国内外都不愁销路

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华说:“我们公司9月接到的即墨花边订单就够忙到年末了。”这句话不是吹牛,即墨花边的销售市场大部分来源于国外。任华公司和土耳其、西班牙、俄罗斯、美国、意大利等20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外国人喜欢即墨花边这事,在任华眼中并不稀奇,“国外本身就喜欢中国传统工艺,即墨花边的制作融入了不少中国传统元素和传统喻意。”于是,即墨花边以台布、靠垫、杯垫等形式出现在很多外国人的家中。

而当国货走进国内市场,则需要一点奇思妙想。如何让国人熟悉的即墨花边既保留传统工艺,又变得鲜活有趣,即墨花边势必要走一走国潮风。“针对国内市场,我们成立了研发中心,主打文创产品。”在传统的“布上绣”外,“纸上绣”让即墨花边更“灵活”,“根据纸上的图案制作花边,制成后将纸抽掉,再把花边镶嵌在其他物品上。”于是,即墨花边不再是单一的家居用品,它也可以制作成一幅幅画、一个个书签、一串串钥匙扣。

“非遗”加持的即墨花边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刺绣相比,即墨花边的制作是个繁琐冗长的过程。“织布、裹边、锁扣……即墨花边仅针法就有80多种,工艺20多种,图案上千种。”如果以纯手工制作为标准,部分大件的即墨花边制作时长长达半年,需要一针一针连续编织制作而成。

在今天,虽然很多刺绣样式都可以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然而手工制作的韵味却是机器难以企及的。所以,即便是有纯机器生产的半成品,电脑绣和手工的混制品,但是纯手工制作依然是即墨花边制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能让这项非遗制品走的更长久,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博物馆、传袭馆。在几方的合力保护下,曾经,即墨花边的“绣娘”一度廖若晨星,花边技艺濒临匿迹。而现在能找到的制作即墨花边的手艺人有100多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芝萌)

责任编辑:李婧菲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