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心所盼。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云海日出、与雁同飞,这是近年来,我们亲历的生态变化。而这背后历经的是一场场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的持久攻坚战。
“全市空气质量连续3年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平均浓度10年累计改善60.6%;优良水体比例10年提升38.1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到99%;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10年累计减排主要污染物13.26万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钊贤在会议现场晒出的一组数字,是对青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跃升的最好说明。
近年来,青岛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都取得显著成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生态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成绩面前摆差距,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和基础并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还需保持定力,负重前行、加压奋进。
建设美丽青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首要任务,打赢这场大仗、硬仗、苦仗,需要各部门各区市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要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创新突破,就要坚决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等标志性战役,三年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5%。”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黄岛区区长王清源在发言中表示,抓好白马河等重点工程,建立土壤分级分类管理名录,推动无废岛屿、无废工厂创建。
在莱西市委书记周科看来,要在全域治理上促成效,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开展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等生态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污水管网、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读懂这次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更多深意,需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进美丽青岛建设,必须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围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我们关停燃煤小机组19.2万千瓦,靶向突破24条产业链,我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全市能耗强度下降5.3%。”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卞成说,将继续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加强氢能储能、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组织开展重点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不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目前,我市仍处于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期,在处理发展和减排关系中,需要创新突破,打开发展空间。
西海岸新区发挥先行先试这一最大优势,统筹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能源、建设绿色城市,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在全国率先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灵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就要把绿色发展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城市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区域。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重点,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培育壮大绿色增长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加快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加快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