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一响,“好戏”开场。济宁唢呐、章丘梆子上演“村村对抗赛”,海阳秧歌现场PK商河秧歌,超燃Rap《乡村振兴唱起来》现场燃起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全国媒体机构多名媒体人,一起为活动打Call,邀全国网友来看齐鲁大地“好戏连台”。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整体宣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9月20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整体宣推活动拉开帷幕。从现在起到明年2月份,5个月间,山东将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做好“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立体式展现山东产业兴旺“有好戏”、生态宜居“有好戏”、乡风文明“有好戏”、乡村治理“有好戏”、生活富裕“有好戏”。
村村有好戏,好戏连台;好戏响村村,村村精彩!
歌声中传递着欣喜、舞蹈里展现着自信,农民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光辉历史的创造者。场场好戏,亮出了农民辛苦之后满满的幸福感和他们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期待,而山东16市集中展示的乡村振兴好经验、好做法,也一定会让“故事情节”各自精彩,引人入胜。
一
“乡村”二字,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故乡情结。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近几年,城市里兴起“都市农夫”,大家在小院、阳台、楼顶过把“种菜瘾”,或许正是源于对土地的深情。
即墨区蓝村街道青香水稻专业合作社千亩稻田
乡村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具有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眼下,山东乡村正在上演的一场场“好戏”,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奏鸣。
村村有好戏,遍地好剧本。这些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齐鲁大地上处处透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机。生态东平湖,鲤鱼跃“龙门”;三涧溪美食街,边赏荷边品美食;生态沂蒙山,好空气“好钱景”;产粮大县,新农人闲不住;一幅工笔画,富“口袋”也富“脑袋”——启动仪式上的这五个场景正如“村村有好戏”的微缩集锦,乡村新面貌、农民新风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图景纷纷出镜,展现了产业兴旺、文化繁荣、农民富裕的生动画面。
乡村大舞台,农民唱主角。乡村振兴好比一个大舞台,农民登上舞台,唱起了主角。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哪一样也离不开农民。他们完全是“本色”演出,在广袤的土地上,耕种也充满“赛博朋克风”;在现代化农业大棚里,实践科学种植方法;在湖泊、海洋中搞水产养殖,从水里“捞金”;在日常生活中,弘扬着乡村文明;在各类文体活动中,成为闪亮的星……
台台是好戏,全国来打Call。山东这出好戏一开演,就引起极大关注。启动当天,全国20余家省级党报官方微博同步推介#山东这场好戏让农民唱主角#,阅读量超过1400万,1.4万人参与互动,登上山东16市热搜榜。在社交媒体上,“山东村村有好戏开场了”“诗意的乡村生活有了画面”“老家真是个很治愈的地方”等话题引起网友热议。
二
一张张笑脸,一处处美景,一个个项目,“乡村好戏”生动演绎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鲜活场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对这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连台“好戏”,体验热闹的同时,更要弄清楚“好戏”之所以“好”的“门道”。
莱西市产芝新村形成了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启动仪式上,我们跟随镜头走进乡村,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精彩好戏。青岛崂山区的东麦窑村,依托山海资源,打造民宿品牌,结合当地特色产品,推动民宿与周边美食、文化、商贸等产业融合,带动集体经济壮大。临沂沂南竹泉村,用好生态资源,实施乡村产业与旅游一体化,开辟出乡村旅游业的新方向。“中国蔬菜之乡”潍坊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从种菜、卖菜集中向技术、标准、模式输出转型。齐鲁乡村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兴了产业、富了农民。
干得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对于这一台台“好戏”的成色,作为“戏中人”的村民最有发言权:生态“好戏”带来美好环境。青岛胶州市胶东街道一村民称,现在村里所有的污水都经过管网处理,用于灌溉、浇花、洒路等,节约又环保;菏泽市巨野县是全国80%工笔牡丹画诞生的地方,目前画院已经培训了6000多位画师,这些农民画师平均每个月能收入3000元到5000元……
菏泽市巨野县农民画家徐凤秋(左二)现场展示了工笔画作《盛世牡丹》
耕耘换来收获,奋斗成就梦想。村村有好戏,集中展示山东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而透过“台前”的精彩,其“幕后”的奋斗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感佩不已。十几年前,章丘区三涧溪村还是当地出名的“问题村”“落后村”,今天却成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刘昌法扎根基层9年,曾先后担任4个村“第一书记”,挨家挨户摸民情,记录80多万字的“驻村笔记”,带领4个村700名贫困群众脱贫,蹚出了各具特色的奔小康之路……一个个感人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要拿出拼命三郎的干劲,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只有一棒接一棒地跑下去,乡村振兴的连台“好戏”才能一出接着一出,精彩不断。
三
在坚实的大地上,在丰盈的现实生活中,在大屏小屏上,“好戏”连通着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线上与线下。未来,如何让“好戏”不断?
收割机在即墨区蓝村街道收割早稻品种稻花香
搭平台。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上,山东16市潮流手造精品集中亮相,进一步打响了名气,拓宽了变现路子。现在,“村村有好戏”接棒,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展示农村新风貌、新魅力,秋冬春夏四季黄河大集打造丰富的体验场景……借助展会、节庆等平台,特色农品、乡村美景、民俗文化加速走出广袤农村,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和生活。
聚人气。“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对乡村来说,聚人气、聚人心是大事也是难事。今年,贵州台江的“村BA”,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牧民排球”等,让沉寂的乡村一次次沸腾,证明了文体活动的魅力。“村村有好戏”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为山东乡村带来更多人气。同时,还需要培育聚人气的好产业,以产业的兴旺带动人气的聚集,构建聚人气的好机制等。
玩跨界。农、文、旅跨界融合,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一种极具实践意义的发展模式,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村村有好戏”,展示了不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提供了山东16市之间、山东与兄弟省份之间相互切磋的舞台。同时,“村村有好戏”本身就是一次颇具创意的跨界融合新尝试,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空间、创造了新可能。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时代大剧”,更多精彩正在上演。
(作者:和声 王婷 摄影:邢志峰)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