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8日讯 今天,观海新闻记者获悉,我国首个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以下简称“观测平台”)在舟山海域顺利完成海上安装作业。观测平台投入使用后,可为我国海洋气候演变研究、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经济发展等提供全面精准实时的海洋大数据服务。
“蓝鲸”号完成观测平台导管架挂扣
观测平台测风塔水平起吊
矗立在舟山海域的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
同济大学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项目经理杨群慧介绍,本次安装的观测平台是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标志性构筑物,将搭载至少66种、195台套科学观测设备,是目前全球海洋综合科学观测能力最强的观测平台。此外,还将配备4G/5G等移动通信基站以及AIS和VHF基站等设备,以有效拓展海面通信和船舶监控范围。
施工人员切割组块固定筋板
据介绍,观测平台相当于一台超大型“扫描仪”,可开展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方位、综合性、实时高分辨率立体观测,实现海洋综合环境信息的全面监控。观测平台由导管架、组块、测风塔三部分组成,设计总重4530吨,塔体最高处距海平面约103米,相当于近37层楼高。离岸约90公里,安装水深约65米 ,供能要求88千瓦,服役于环境恶劣的舟山海域台风路径上,设计寿命30年。
“蓝鲸”号船头仰视即将起吊的导管架
施工人员摘除观测平台导管架吊装索具
该观测平台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EPCI总承包。项目总承包负责人惠胜利介绍,针对观测平台结构特点以及安装海域复杂的水动力环境,项目团队认真做好多套施工预案,调配了亚洲顶级的海洋工程船舶 ——“蓝鲸”号现场施工。面对吊装重量达2080吨、高度达77.7米的导管架,采取“垂直起吊、垂直下放”的超高空作业方式,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吊装下水并精准就位;针对高度76.8米的测风塔,采用“水平起吊、空中翻身”作业方式,通过多套索具联合控制,在空中完成水平、竖直方向各90度的旋转后将测风塔下放至中部组块上。导管架和测风塔的成功吊装创造了国内海洋工程超高空吊装之最。
为实现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的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观测平台在测风塔、组块和导管架上布设了腐蚀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倾角仪、静力水准仪等共计147个监测传感器,开展实时结构健康监测。作为目前国内海洋结构物中安装监测传感器数量最多的“智慧”导管架平台,未来还将建立不同海况下观测平台整体响应和关键杆件受力的数字孪生模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为观测平台的结构安全风险管控和全寿命周期运维管理提供支撑。
下一步,海油工程与同济大学将以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项目为契机,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地盘活高素质人才集中、科学研究实力扎实的高校资源,进一步实现企业工程设计和施工领域、市场领域的社会价值,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