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地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海拔3860米)
天气:2℃/18℃ 晴
提及雪域高原,若要用关键词加以概括,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会是什么?是神奇瑰丽,还是雄浑苍茫?抑或是辽远荒凉?我想有许多人一念闪现的图景会是“辽远荒凉”。的确,青藏高原横亘祖国大西南,以其雄伟辽阔的身姿挺立于“世界屋脊”,加之其迥然而异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极易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然而若以更为弘阔的时空角度来看,藏地非但不是一座难以企及的“孤岛”,恰是一处人类文明交流汇聚的“高地”,亦是自然资源的宝库、物产丰饶的宝库、历史人文的宝库。她不仅以西高东低的地势倾心祖国中原腹地,更借以西南之缘连接中亚和南亚。古往今来,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和联通中亚、南亚的陆路大通道,像一根根飘舞的丝带,在藏地系成了吉祥结:各色商品络绎于途,多种文明在此交聚,不同民族在此融汇,这也是藏文化之所以如此神奇独特的古老基因沉淀。
亚东沟
再高的山,也有云儿飞越,再深的谷,也有鸟儿穿梭。时空有更替,往来成古今,文明之光的薪火传递从未停歇,青藏高原在与祖国内地和世界文明深广融合的同时,其内部不同风土人文之间也经历了深广的融合过程。绵延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像高原精骨,似大地血脉,连接起明媚的拉萨河谷、辽阔的羌塘草原、雄奇的阿里土林、豪迈的传奇昌都、秀丽的工布林野……青藏高原连通祖国内地和四面八方的,不仅是一座座高山、一道道江河、一条条大路,更是经久不息的人文、技术和商贸之途。在这些高山中、江河畔、大路旁,有这么一座小城,这里有600年以上历史的藏传佛教寺庙、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谷底低吟的潺潺溪流、宛如柔美江南的景色、神奇的康布温泉,更有着悠久的抗击外来入侵的历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这是西南角一处特别明显的突出部,它北接中国西藏日喀则和拉萨,南控印度西里古里走廊,西毗中印边境锡金段与尼泊尔相望,东接不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以来就是连通南亚次大陆的必经之路之一。这,就是日喀则喜马拉雅五条沟最东侧亚东沟内的亚东县,也是日喀则唯一一个驻地设置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沟中的县城。
亚东沟原始森林
继6月份组织了“知名摄影家走进日喀则”创作活动后,9月下旬,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和日喀则市文联再次组织7名日喀则文艺工作者深入江孜县、康马县和亚东县开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创作活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抗英斗争120周年,通过多点位多视角的摄影、音乐和美术作品展现新时代日喀则的壮美河山、民族风土人情以及日喀则人民奔小康进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努力将西藏抗英事迹与新时代精神价值追求有机结合,将伟大的红色精神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新时代的前进动力和磅礴力量,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群众喜闻乐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以实际行动推动日喀则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亚东县,便是12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西藏军民抗击英军入侵战争的起点。
旧时亚东沟民居及现在亚东县城对比。
亚东,其藏语名称为“卓木”,藏文本意“漩谷”或“多急流的深谷”。老亚东村是亚东河边一个过往商旅必须停留的村落,位于乃堆拉山口及仁青岗西南约6公里,如牛颈般的地形用藏语发音音译后即为亚东,也被称为“纳东”。早先,过往商旅要想翻越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垭口,必须要在此歇脚停留,老亚东村因此具有代表整片区域的性质,整条山谷也就被称为亚东沟,这便是亚东县名字的由来。亚东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边境、日喀则地区东南部,距离拉萨约480公里。2011年,亚东被评为“中国十大边疆重镇”之“最具战略地位的边疆名城”,边境线长约290公里,对外通道47条,处在反分裂、反渗透、反蚕食、反偷渡的最前沿,也是日喀则市唯一承担中不边境反蚕食斗争任务的县,是拱卫祖国国家安全、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门户。
亚东河穿县城而过。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家牟其中曾提出一个震惊世人的疯狂想法: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经尼泊尔吹进青藏高原,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将贫瘠的土地变成富饶的鱼米之乡。这虽然是个笑谈,但是实际上这个“缺口”又早就存在,便是亚东沟。“喜马拉雅”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亚东沟是它冰冷外表下最温情的一面。每年夏季,印度洋季风会将温暖的气流往北输送,喜马拉雅山脉在亚东沟几乎断开,提供了一条天然的水汽通道。沟内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水源充沛,高原把她最温婉可人的一面展现给亚东,满目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各色植物竞演风流,把山间装扮得姹紫嫣红,色彩斑斓,秀丽无限。旷野幽静,鸟语花香,置身其中,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贪婪地吸取大自然散发出的负氧离子,让人疲惫不堪的身心在苍翠碧绿的林涛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沟外,一路抬升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加上年楚河一线高山上的冰川融水,将康马-江孜-白朗-桑珠孜一线的河谷变成了丰饶的“米粮仓”,年楚河全线两岸也因此成为了繁荣富庶之地、名副其实的西藏粮仓。
帕里镇全景
亚东分上亚东和下亚东,上亚东相对地势较宽,水草丰茂,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下亚东地处亚东河下游,多为原始森林,最低处海拔仅有1600多米。亚东沟南端在亚东县下亚东乡南方的乃堆拉山口中印边境和亚东河出境处的中不边境,北端则是高原第一镇——帕里镇,亚东县驻地则位于亚东沟中部的下司马镇,处于一片狭长的河谷中,深谷两边高耸的山峰像河蚌一样合拢,从帕里草原的雪水和从温泉之乡康布流来的溪流汇集于此,成为常年蜿蜒奔流的亚东河,最后流入不丹境内。由于自古以来都是商贸重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得这里的一切都与众不同。亚东河清澈的流水,萦绕在山里林间清新的空气,让人顾不上旅途的疲惫,立即把目光和思绪投进亚东俊秀的容颜,兴趣勃勃地发现和探寻,零距离感受这个边境小城。走在县城的街道上,两边是古老的民居,大多数传承了喜马拉雅山南麓建筑特色,两层的松木楼房或藏式的石砌碉楼,底层是商铺,二层住人,楼房表面被涂成了红色或绿色,门窗、栏杆和檐口有手工雕刻或彩绘的图案,窗台、阳台上摆满盛开的鲜花。俯瞰亚东河谷,“世外桃源”惊现眼前,这里在历史上是西藏有名的国际商贸集镇,也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国际通道、古时茶马古道的终点驿站、“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这里不仅蕴藏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展现着西藏绿野仙踪的一面,还有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诠释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现在亚东还留有旧时的驿站、清朝的海关遗迹,商铺里不时能看到具有印度、尼泊尔等地独特民俗风情的商品。夜晚,万籁俱寂中湍急的河水奏了一夜的催眠曲,由于氧气充足,一夜酣睡,翌日便神清气爽再出发,驰骋去往如愿以偿的“诗与远方”。
卓木拉日脚下帕里草原上的牦牛。
车出县城,一路向上,过上亚东乡后,原始森林渐渐消失,慢慢变成寸草不生的山峦,雄伟的山尖直插入天空。由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翻到北坡,踏上平均海拔4500米的帕里高原,开阔的视野中,湖水与雪山浑然一体,帕里草原牛羊遍野,卓木拉日妩媚动人,多庆措明镜如洗,雪山、湖水、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日喀则有一种美,叫蓝天白云相映,有一种惬意,叫闲数云舒云卷,在海拔4500米的帕里,您可以看尽这种美。
一座山一汪湖,湖与山浑然一体,壮观之中多了几分灵动与柔美。
在那曲和阿里还没有形成城镇时,帕里便以世界最高镇而闻名于世。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北分界点上,也是亚东县南北两部分的地理分界线,西藏通往锡金、不丹、印度的交通咽喉和必经之地,自古为军事重镇,现在是颇具西藏特色的高原小镇。走在镇内,只见一座座石木结构的藏式楼房错落有致,墙头五色的经幡随风飘扬,整个小镇古朴典雅而庄严,别有一番韵味。因帕里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通道中,降雨量高过高原上大部分其他地方,所以当地民居有别于其他平顶藏式民居,会加盖一个斜坡屋顶以应对降雨。同时,帕里草原也因此成为西藏最美、最肥沃的草场之一,孕育着生机勃勃的帕里草原生态体系,生长着禾木科、河草科、龙胆科、十字花科等300种优良杂生牧草,形成了营养丰富的草甸草原。草原中间的公路尽头仿佛与蓝天相接,青葱的草原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长着尖角、背部高耸、身材壮硕的大家伙们,半野生的生活方式加上“高配”的饮食将这些大家伙的肉质养得极为细嫩、味道鲜美,这便是堪称“肉牛之冠”的帕里牦牛,是“可恶”而又贪吃的人类眼中不可多得的美味珍肴。
继续北行,连绵的山脉里卓尔不群的卓木拉日雪山闪烁着银白色光芒,在不远处一路伴随。卓木拉日,又名神女峰,海拔7600米,是喜马拉雅中段的标志性山峰。她几乎终年掩在云雾当中,但当天气晴好时就能看到一个娉娉婷婷、长发自然偏在一肩的少女侧脸形象,在灰冷垂直的悬崖峭壁上楚楚动人,这也是这座山峰最为神奇的看点,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将她称为“干城章嘉的新娘”,因其独特的身形和气候条件,至今仍然没有人登顶成功。卓木拉日与另外六座错落有致的连绵雪山被赋了“喜马拉雅七仙女”的称号,这片高耸入云、陡峭异常的雪山,给人的感觉更像冰川,湛蓝色的天幕中竖立着厚厚的雪,望之璀璨,惑人双目。远远望去,七位“喜马拉雅仙女”与山脚下的多庆措依偎着镶嵌在如茵的帕里草原上。一座山一汪湖,相依相偎,互相守护,湖与山浑然一体,壮观之中多了几分灵动与柔美。
卓木拉日与“喜马拉雅七仙女”。
多庆措,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现在也有人称它为“多情措”,赋予它以人的情愫。这是一座典型的由降雨和冰雪融水补给的高原湖泊,平均海拔4200米,湖水面积约有1000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一隶属于康马县,三分之二隶属于亚东县。相传,多庆措是卓木拉日每天遥望远处的干城章嘉,思念的泪水流向草原汇集而成,它犹如一块晶莹的玉石,镶嵌在大地之上。在地理位置上,多庆措扮演的角色是暖湿流加油站,它周围水草丰泽,附近的沼泽湿地形成于一万多年以前,是喜马拉雅山北麓-藏南典型的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也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高山草原之一。这里真是片物美丰盈之地,自古以来,方圆一二百公里范围内都是自由放牧的公共草场,每年春夏至初秋,便是牧民的天堂。沿着562国道一路北行,卓木拉日倒映在多庆措中,云飘雾起时,卓木拉日与多庆措遥相顾盼,日出日落之时,雪山与湖水熠熠生辉,丹青、翠绿、蔚蓝构成了多庆措多彩的颜色,连湿地也带着“湿”情画意、大气磅礴之美,候鸟、雪山、湿地、湖泊,共同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诗画。
邂逅过卓木拉日和多庆措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那座巨大的丰碑,那是曲美雄谷大屠杀遗址。作为西藏与不丹、印度的主要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亚东自古以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最早被英国人“盯上”的通往西藏的通道,英军两次入侵西藏,均从亚东突入,最终一路打到拉萨。由乃堆拉山口至亚东县城继续向北,过帕里镇后沿卓木拉日-多庆措一线北行至曲美雄谷所在的堆纳乡,便是1903年至1904年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在亚东走过的路线。
西藏军民抗击英国入侵的盔甲和土枪(西藏博物馆馆藏)。
1757年,英国打败印度孟加拉后,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印度成为英国“女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食品篮”。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妄图建立“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1835年至1865年,英国开始从印度北侵锡金、不丹,侵占我国西藏的拉达克地区,同尼泊尔签订条约加强对尼泊尔的控制,囚禁锡金国王强迫签订英锡条约并占领锡金土地,进攻不丹强迫战败的不丹签订条约并强占不丹大片士地。此后至1888年,在锡金筑路架桥,开辟入藏通道,为入侵西藏作准备。
1888年3月,为打开从印度大吉岭入藏的必经之路,英军大举进攻原属于西藏的隆吐山要塞,双方激战5日,英军以先进的装备,击败了只有土炮、土枪以及弓箭、长矛的藏军,占领了隆吐山(位于现在锡金与印度西孟加拉邦边境)。由此,隆吐山被脱离中国,隶属于锡金。此后,在敌我力量严重悬殊和清政府的妥协之下,英军相继占领了则利拉、亚东等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英帝国主义的胁迫下,清廷与英国人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续订了《中英会议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紧闭的西藏大门被强行打开,英国侵略势力正式进入西藏。光绪二十年(1894年)亚东海关开关通商,这是近代史上英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产物,亚东海关设立虽然增加了西藏地方财政收入,但是清政府以牺牲锡金等土地换回的结果,极大地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在下司马镇的山谷中,至今还保存着这处清代海关遗址,由6座建筑废址与旁边的古驿道组成。虽然今天只残存一些土墙和地基,但它作为清朝在西藏建立的第一处海关,也为中央政府加强西藏地方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1903年,英国驻印度总督乔治·寇松抓住日俄战争一触即发、俄国无暇插手西藏的机会,借口《中英藏印条约》没有得到完全执行,决定再次对西藏发动战争。1903年11月,英国以“西藏边境事务行政官”荣赫鹏为正帅、英驻锡金政治专员约翰·克劳德·怀特为副帅,调集步兵、骑兵、炮兵3000多人,打着护送地理学家实际是英军上校荣赫鹏的名义,偷越乃堆拉山口,一举攻占亚东,西藏第二次抗英战争自此爆发。英军占领亚东后,西藏地方政府急调驻军前往帕里,无奈赶到之前英军已于12月21日抢占帕里,强驻帕里宗政府。1904年1月5日,英军长驱直入占领堆纳,进入西藏腹地,1500多藏军赶到堆纳至多庆一线展开布防,利用地形阻挡英军前进。英军在堆纳曲美雄谷(今日喀则亚东县堆纳乡多庆措西北)遇到驻守藏军的顽强抵抗,藏军要求英军退回亚东谈判,荣赫鹏蛮横地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要求,双方便展开对峙。1904年3月,英军提出可以与藏军举行谈判,在这场以谈判为幌子的阴谋中,千余名藏军被屠杀。
曲美雄谷抗英遗址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04年3月31日,英军指挥官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英军从堆纳出发,进抵曲美雄谷之藏军所筑墙垒前,遭蜂拥而来的藏军拦阻。藏军首领拉丁色、朗赛林要英军立即退返方可谈和。英军暗地包围并以重机枪、火炮瞄准了队形密集的藏军官兵,造成了利于英军而不利于藏军的战术态势。荣赫鹏狡猾地对拉丁色等人说,既要谈和,为表双方诚意,英军先将子弹退出枪膛,要求藏军也将火绳枪之点火绳熄灭。接着,荣赫鹏命英军士兵们将子弹退出一发,但他们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当时尚无钢枪设备、不了解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的藏军指挥官们,遂依照英方请求,下令藏军士兵熄灭了全部火枪的点火绳。其后,双方谈判约15分钟后,英国军官突然掏枪将拉丁色、朗赛林击倒在地,大队英军随即向藏军猛烈开火。藏军最重要的武器火绳枪因点火绳熄灭而无法还击,数分钟内即被英军射杀500多人,西藏地方政府谈判官员亦被杀害。藏军余部奋勇同英军开展肉搏,虽毙伤英军一部,但因武器装备、作战指挥均大大逊于敌人而失败。随后英军又攻占古如,追杀藏军数百人,藏军的鲜血染红了曲美雄谷泉水。这就是惨绝人寰的曲美雄谷大屠杀,英军以仅伤亡30余人的代价让英勇的藏军损失千余人,仅逃出380余人。此战英军虽获得胜利,英国人却在西藏留下了背信弃义的恶名。而他们的下一站,是康马。
在曲美雄谷抗英遗址,当年藏军所垒的防御工事只留下一面布满弹洞的残壁静静伫立,向人们述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让所有人感受到千余藏族军民面对列强侵略的英勇不屈、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2004年,为纪念抗英斗争100周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在这里建立了曲美雄谷抗英英雄纪念碑,碑身刻满牺牲藏军的名字,以缅怀在抗英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藏族烈士。2014年在抗英斗争110周年之际,亚东县利用援藏资金启动了曲美雄谷遗址保护项目,建设了全玻璃透明纪念馆、纪念碑和纪念广场以及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将这里打造成为红河谷旅游的重要一站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战火已离我们远去百年,但这片人民用热血保卫的家园焕发出了更加勃勃的生机。(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青岛援藏干部 王建亮)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