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它们因城市而生,又与城市共生。
青岛是一座盛产品牌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中国驰名商标152件、山东省高端品牌232个,青岛更两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在这条“品牌之都”的建设道路上,制造业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不久前发布的《2022青岛企业100强发展报告》显示,青岛百强榜中上榜制造业企业达39家,实现营收9929.89亿元,占百强总营业收入的53.56%。毫无疑问,制造业在青岛的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五朵金花”,制造业的底色
青岛品牌发展至今,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正是制造业。
早在上世纪初,青岛就因为轻纺工业的繁盛,与上海、天津共获“上青天”的美誉。随后在1989年至1993年期间,青岛市政府共评选出了31个“金花产品”,在这些“金花”之中,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脱颖而出,成就青岛制造业的“五朵金花”,并于此后30年间在这座城市中熠熠生辉。
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随着张瑞敏抡起大锤,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后,就此树立起“质量为王”的企业理念。海尔这一砸,既“砸”出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也为青岛市“砸”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牌。如今的海尔,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小厂成长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旗下海尔、卡萨帝、Leader、GEA、AQUA、FPA、Candy等7大品牌为不同国家的用户提供差异化品牌服务。
海信借由改革开放的东风,秉承着“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从曾经那个生产收音机的青岛无线电二厂,成长为如今的中国全球化品牌10强。新时代的海信,产业布局涵盖家电、地产、服务业、模具等多个产业,其产品销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过120年风雨的青岛啤酒,俨然成为了青岛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作为青岛最早的生产制造企业,青啤首先发起质量月活动,强化“质量为根基”的理念,此后30年,青岛啤酒远销海外,“青岛国际啤酒节”让青岛的啤酒文化声名远播。而青啤首创的青岛啤酒时光海岸精酿啤酒花园,也成为全球首创、规模最大、业态最全、体验最丰富的沉浸式啤酒+消费生活体验MALL。
双星集团从鞋服产业转型至轮胎产业,在二次创业的道路上建立起全球轮胎行业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澳柯玛坚守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如今成长为以智慧全冷链为战略导向的数字化高科技企业……
“五朵金花”等一众老牌制造企业,毫无疑问是青岛制造业的底色,它们为城市构筑起制造业的基底,也为青岛打上了“工业强市”的标签。
寻找新活力,培育“新金花”
时代始终向前,“五朵金花”的故事在青岛已经讲述了超过30年的时间,这是一件幸事,但同样也存在问题。
一组数据值得关注,以海尔、海信、青啤等企业为代表的千亿级知名品牌产业链,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5%。而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营收过千亿的企业为海尔、海信、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3家,虽然“千亿俱乐部”中有两家为制造业,但作为这座城市最具底蕴的产业,若仍只是靠“老面孔”们支撑门面,那显然不利于青岛品牌之都的打造。
“五朵金花”等一众老制造业品牌之后,青岛制造业的新生代在何处?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青岛市于2019年开启了新一代“青岛金花”评选工作,意在发掘并培育青岛品牌新力量,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金花”的评选范围涉及各行各业,但制造业仍是“挑大梁”的存在。以2022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名单为例,在86家上榜企业中,制造业达38家,占比接近45%,较2021年增长7家。
在“新金花”的发掘与培育中,青岛制造业也确实涌现出了诸多新面孔。
海湾化学是青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通过开发ERP,海湾化学自上而下搭建起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控体系,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打造智慧工厂,海湾化学实现了装置自动化控制与生产精准化管理,营收从16亿元跃升至77亿元。
赛轮集团作为中国首家在国外建厂的轮胎企业,掌握着全球最大规格的63吋巨型工程子午胎核心技术。同时,赛轮首创的液体黄金轮胎产品采用世界首创的化学炼胶技术,解决了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难以兼顾的难题,成为世界橡胶工业里程碑式技术创新。
此外,酷特智能创新C2M商业模式,实现5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产品;青岛宝佳向智能机器人产业转型,为饲料、化工等行业提供超过4000套装备及解决方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完成CDE登记备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新金花”企业陆续涌现,为青岛制造注入了活水,也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有生力量。先行者奋斗不息,新生代未来可期,青岛制造业的底蕴便依旧深厚。
产业融合,青岛特色之路
青岛品牌之都的建设,应当具备青岛的特色。不久前,青岛市实施了“青岛优品”工程,力争将“青岛优品”打造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公共品牌,提升青岛品牌和质量建设综合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青岛优品”集质量、创新、品牌、效益、可持续发展等为一体,这就要求品牌产生的价值与影响力不应只限于自身所在的行业,而是将价值综合展现,向外延伸。
这便是一种“产业融合”的概念,也是青岛品牌建设的差异化路径。事实上,在“产业融合”的探索上,青岛制造业可谓是先试先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作为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城市,青岛市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了“青岛服务”品牌,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融合“青岛制造+青岛服务”,在形成具有特色竞争力的服务业体系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在“两业”融合过程中,青岛遴选出3批共158项优秀服务资源,搭建起资源库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汇聚产业链高端创新资源,助力14家企业获批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居全省首位;加快建设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工业基础数据库,2022年青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同时,海尔孵化的卡奥斯COSMOPlat、赛轮打造的“橡链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也进军服务业,从企业端发力,为制造业的相关链条产业提供服务与赋能。
在和服务业融合的同时,青岛制造业同样与农业进行了紧密联动。依托青岛制造的深厚积淀,青岛市推进建设占地104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上合鲁航大健康产业园项目,抢占预制菜风口;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际种都,聚焦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实施现代种业、数字农业“双强”行动,用先进制造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融合发展正成为青岛品牌的特色路径,从“两业”融合到“青岛优品”,这是一条逐渐开放的道路,也展现了青岛强化“品牌之都”形象的决心。
青岛品牌,以制造业为根基,以融合发展为路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往远处走,向高处看。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