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簇绿植点缀的小院内,两间浅蓝小屋坐落于此。小院这两日“迎来送往”,一派热闹之景。非遗在社区“小小非遗传承人”研学面塑班第一轮授课在此开启。10月28日至29日,共有22组家庭来到锦绣非遗研学社,体验面塑技艺,感受非遗的魅力。
活动现场,“韩氏面塑第五代传人”张雪玮老师与孩子面对面授课。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一场教学也意味着专注力“争夺战”的开启。在张雪玮老师引导下,孩子们由一开始的“坐不住”逐渐集中注意力,迫不及待挥动起小小的手指,将不同颜色的面团揉搓压捻,慢慢打造作品。制作期间,他们不时提出与面塑技艺、非遗相关的问题,经过老师的细心解答后,对非遗的了解更进一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打磨,孩子们最终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小小非遗传承人”研学面塑班共有10次课程,每周末邀请非遗传承人教学授课,持续至12月末。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教学,孩子们亲身体验面塑,在非遗手作魅力感染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非遗相关知识进一步纳入脑海中,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审美与专注力。
面塑研学班启动,揭开非遗在社区“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的一角。作为活动的发起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青岛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侍锦说:“系列课程的开展是一次探路。我们希望能探索出推进非遗教学和知识普及的学习路径,以及让非遗活动扎根社区的方法。”可复制模板成型后,侍锦将逐步推广到更多社区。
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延伸到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非遗在社区“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践行这一理念,推动非遗与日常生活相契合,让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随着系列活动模板在青岛各社区的推广,每一个社区打造适合居住人群的特色非遗项目,点线相连,搭建青岛非遗传承传播的空间网络,构筑青岛非遗传承新版图。
非遗在社区“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也是胶东手造产业联盟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作为胶东手造产业联盟理事单位之一,青岛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不断开展非遗的理论研究、艺术发掘、整理与展示,曾进行为期2年的《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项目课题调研,对青岛地区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于2022年推出青岛首本非遗宣传画册《锦绣非遗》;2023年8月推出“锦绣非遗”染艺系统课程研修班,邀请民间手艺人开展扎染技法与创作的教学,探讨扎根社区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传播的新范式。
非遗历经洗礼,成为岁月的佳酿,关乎过去,连接未来。“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在探索城市社区非遗传播传承新途径。随着后期的推广和深入,活动将深植社区土壤,推动非遗走进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促进非遗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非遗传承成为社区居民自觉行为,让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和传承也将呈现新风貌。(记者 项军 张倩 王梦园)
责任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