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雨果奖的海漄和他的《时空画师》呈现了国产科幻小说的另一个维度,从对科学的浪漫幻想、技术的细节描摹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深度观照与哲思——
在科幻的新世界想象个体生命的存在
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被看作是第一篇带有科幻元素的中国文学作品。小说设想60年后上海召开万国博览会,浦东、崇明都成了博览会会场,一切就像是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况的预言……一年后,鲁迅根据日译本翻译了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他称之以“科学为经,人情为纬”,序言中尽是对“车舰风驰,人治日张”的今日世界和独抒奇想的将来之进步的感喟。
百年间,科幻文学,这一西方舶来的有关先进科学的未来想象,吸引着一众中国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使命和责任:新文化运动中,它是唤醒国人的警世寓言,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科普文学一样的存在,人们更关注其中未来科学技术的细节描写,“硬科幻”,也因此成为国内科幻文学的主流。到了被奉为科幻大神的刘慈欣,所观照的是人类命运更加宏大的叙事: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对宇宙空间的理解与探索……《山》,《三体》,《球状闪电》等等,抒发的都是渺小人类的宇宙美学,爱因斯坦所谓的宇宙宗教情怀……2023年新星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编著的《宇宙工程师之歌》,每一个科幻故事背后都有一项气吞山河、匪夷所思的壮丽工程,隐藏着与科技和宇宙对话,继而重新认识自己的深刻命题。
然而,在年轻一代的科幻写作者那里,我们却看到另一种不同的风景。刚获得世界科幻领域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的海漄和他的《时空画师》,将目光从浩渺宇宙收回,试图借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有关人类个体生命的深度观照与哲思。科幻类型小说的外衣包裹之下,书写的依然是文学的永恒命题——勇气与爱。
科幻兼推理小说家陆秋槎说,“人就是一个不停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摇摆的生物,而科幻以及推理这两种文学最能表现出人的这种本质,它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所谓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即在鲁迅先生所言“科学”与“人情”的经纬之间吧。时至今日,科幻已从展示科学浪漫幻想、描摹技术细节的精准“硬核”文体中出走,转向对“人情”的深度观照和思考,这似乎已成为年轻一代科幻创作者的共同倾向。
联想到最近颁发的另一个文学奖项——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东北青年女作家杨知寒讲述一众东北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小说集《一团坚冰》获得首奖。而颁奖活动中叶兆言和唐诺两位评委有关文学的表述,似乎也为科幻文学指明了方向。叶说,各种类型文学都能产生好的作品,而他喜欢和看重的元素有两个:奇异和痛点;唐则谈到人的思想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思维的领域永远大过行动的领域。在文学的领域中,思维比想象中更重要,并且更宽广。
两位文学前辈给予的文学准则,在新晋出版面世的科幻小说文本中获得了鲜明的实践映证,在探索科学领域未知的同时,科幻也赋予了文学更多的可能性。美国文化批评家莱斯利·菲德勒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现在看来,他所指的绝不仅限于科技领域,更是关乎人自身精神维度感知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历史重构中,传统抵达未来
当海漄从科幻大神刘慈欣手中接过世界科幻领域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的奖杯,作为继刘慈欣和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幻写作者,有关科幻究竟姓“科”还是姓“幻”的命题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这部收录在2022年出版的《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中的小说《时空画师》里,并没有创造性的科学想象和精准的技术细节指南,而是传递了另一种文学写作的方法——在人类历史文化传统中抵达未来。
《时空画师》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经历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名为“赵希孟”的人物,渺小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反抗,透过千古名画背后的权野纷争,小人物的命运得以显现,衍生出入世与出世的哲学思辨。而写作方式上大胆糅合的别致之处,才是这部作品获得世界科幻大奖的缘由。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科幻与推理结合,主人公可以透视时空,用画笔描摹自己从未到访过的大好河山。为了创作《千里江山图》,赵希孟一次次将精神抽离肉体,遁入高维空间,遍览山河美景作为素材。他发现:“从高维世界俯瞰尘世,形如一条盘旋而上的绫罗,上下移动即为空间变换,前后移动则为时间迁移,于我而言并无分别。”
《时空画师》中,还有南宋画家李嵩的奇诡之作《骷髅幻戏图》的魅影。在这幅团扇大小的画面中,李嵩描绘了古代傀儡戏的演出场景,披衣戴帽的大骷髅,操纵线板,指挥一副小骷髅表演各种动作,一旁的婴儿好奇地爬向表演中的傀儡……活人与骷髅、生与死,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这在中国古画里绝无仅有,却正给了科幻写作者海漄在真实历史基础上,重构某一时空背后故事的空间。
实际上海漄大部分作品都与传统印象中的硬科幻不同,在他看来,这也是科幻写作发展的常态,从诞生至今,科幻类型文学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边界。关于国内历史科幻小说,海漄并非开创者,早在2014年,钱莉芳就曾创作了历史长篇科幻小说《天意》,以历史上的楚汉争霸为背景,张良和韩信为主角,与中国香港作家黄易创作的历史科幻小说《寻秦记》并举,尝试“重构”历史,一度引发热议。
海漄始终认为,历史是一门严肃的学科,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源头,它既代表过去,同样也面向未来。曾经“故事新编”是历史科幻最常见的写法,但不应仅仅满足于新奇的故事,更应身处其中发现一些在现在、未来都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人性的光辉、文明的伟大,他透露《时空画师》的创意也受到了著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的启发,而他喜欢特德·姜的小说,主要是因为他并没有停留于科学幻想,而是让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思辨和回味。
而在海漄的下一部已经完成的中篇科幻作品中,历史人文的元素依然超越硬核科技,他以一处古代建筑为背景,创作灵感则源于另一部科幻经典《迟暮鸟语》,这部获得1977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奖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克隆人的末世故事,而海漄更期望他的作品能够深植于本土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
城市繁华烟火处,现实亦真亦幻
如果分析近年来的科幻类型创作就会发现,科幻写作者不再沉溺于单纯的科学幻想,而是以科幻为工具,不断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
《港漂记忆拼图》 吟 光 著 作家出版社2023
以科幻的视角打开“港漂”的情感与生活方式,会是怎样一种新奇的状态?202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都市科幻小说《港漂记忆拼图》给出答案。青年作家吟光选择香港作为故事发生地,不仅是因为他亲身的求学经历,更因香港这个赛博朋克式的大都会,原本便常能激发对于科幻未来之城的想象。
科幻小说与城市相遇,传统与未来在城市折叠,会让人禁不住想起郝景芳获得雨果奖的那部《北京折叠》。然而与《北京折叠》中虚幻的城市设置不同,在2023年,透过科幻的滤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愈发真实的现实中的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形色各异的人们——九个篇章中,每个故事的主角都代表着其所在的群体,迷茫又奋进,消极但坚强,寂寞却热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繁华都市生命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齿轮,为命运滚动、磨损。
而写作方式的创新手法也让这部科幻小说更具有赛博朋克的风尚。媒体剧场、剧本杀、声音景观等实验的交汇,让故事像生命一样不断衍展、持续生长,读者自然被拉入其中,成为城市科幻中的拼图。每个人的境遇,作为城市的映像,拼贴出一代人和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显然对作者而言,科幻只是进入这座充满流动的乡愁和历史的重负的城市的入口,作者更期待人们看到的,是每个有故事的人在这座亦真亦幻之城,用自己的寂寞供养的人间烟火。
《井中之城》 刘 洋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12
这城市中的繁华烟火,也出现在另一位青年作家刘洋的新作《井中之城》中,小说讲述了一个快递小哥张亮的日常生活,他每天沿着相同的路线,将快递送到居民手中,一切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城市天空中的破洞却隐约透露着非同寻常的气息——这是一座建造在井中的城市。“抬头看天,只能看到圆形豁口中零散的星光或阳光,从豁口往下,是并不整齐的壁面,城市的繁华烟火,全数坐落在数千米下的深井之中。”
展现日常生活“科幻”的一面,这是刘洋的创作风格。他往往不动声色,以诸多平凡普通的细节密织出一张繁华烟火的生活图景,然后从一个极不起眼的破口,突然扯下遮蔽世界真相的面纱——主人公张亮经历了一系列迷影重重的奇异事件之后,惊觉“井中之城”不过是一座建造在原子中的虚拟城市,而自己所谓的平庸人生,竟是层层设定之下被不断收紧的命运轮回……
你有没有怀疑过世界的真假?当所坚信的一切都变作虚幻,世界的运行规则开始变得离谱,人真的能够确切区分真实与虚幻吗?在完全虚拟的世界,读者正如同主人公一般,努力寻找真实的边界,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处,却被作者引入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哲学疑难之中:我们所坚信的世界的真实,果然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真实得坚不可摧吗?
科幻作家并非在危言耸听,人类似乎正在技术的加持下,不断远离某种恒定的真实。而城市科幻,无异于城市繁华烟火处的现实警示与面向未来的理性反思。
在对文明的反思中,人被重新定义
科幻小说如何讲述那些关于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这看似回归到了“硬科幻”的老旧命题中,但在不同的科幻写作者那里,却是完全不同的讲述风格与情节。
《小丑岁月》 蒋一谈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3
在蒋一谈的科幻短篇小说集《小丑岁月》里,人与机器共处的未来关系这一老旧命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价值。“禅修”、“慢生活”、“中国式亲子关系”……这些现实中人们的生活日常,以“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为切口重新被书写,在作者笔下,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其中情感又是最根本的方面,它造就了人的优缺点,也让人与机器人之间产生连接与隔阂,作者并未纠结于奇诡的“科幻点子”的描述,而是描摹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敏锐细腻的内心世界。在未来的人机之间,情感如何处理,如何变化,甚至异化,这是作者最为关心的命题。
英剧《黑镜》是这位初入坑科幻写作的作者想要讲述的中国故事的参照,用“未来之镜”映照当下的人,这是蒋一谈的写作初衷,“目前许多科幻作家的创作受到西方科幻小说传统的影响,重视惊奇场景和科幻要素,弱化了人物,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古典命题,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在他看来,人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科幻作品为这种探讨打开了一种新的维度。而这些关于人的未尽思索,仍有待于科幻小说逐步给出解答。
《巴别塔》 (美)匡灵秀 著 陈 阳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3
关于文明的反思,人类情感的剖析,美籍华人小说家、翻译家和学者匡灵秀给出了更为深度的解读,在她屡获大奖的科幻新作《巴别塔》中,这位正于耶鲁大学攻读东亚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的作家,以翻译语言作为小说中的关键媒介,讲述了一个与语言学术相关联的黑暗奇幻故事。
小说设定在19世纪30年代,霍乱疫情中染疾的男孩罗宾在广州被救下,并被善意的洛弗尔教授带到英国。他进入牛津大学备受尊崇的翻译学院——即书名中的“巴别塔”。在那里,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竞争对手和种种的阴谋。他沉浸在翻译和魔法的世界中,镌刻着不同语言的魔法银条是帝国力量的来源。罗宾发现自己和朋友被利用作为棋子向中国开战……“语言的力量”与“翻译的可能”是小说重点探讨的主题,从而也带来了关于人类文明的反思。
在故事的第八章,教授在课堂上借用翻译界众所周知的意大利俗语:“翻译即背叛”,为“巴别塔”的故事点题。代表人类文明结晶的语言,如同人类本能的情感,既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又成为人类彼此隔阂的引线,阴谋的滋生地。幸运的是,在《巴别塔》的时空里,人们用刻银术化解语言的诅咒,白银将语言中无法翻译的微妙差异转化为物理的真实,让语言的古老魔法进一步成为对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
这本充满文字游戏的小说,既是语言爱好者的一场觥筹交错的盛宴,更带来深度的思考——语言的本质是思想,是人性,只要语言的使用者还是人类中的一分子,我们之间就存在跨越语言、沟通思想的基石。时至今日,语言的力量从未消失,巴别塔的断壁残垣始终静静矗立在思想的彼岸。至于它究竟是诅咒还是赠礼,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类自己。
关于语言,匡灵秀认为,语言只是工具,最终取决于彼此关注的人,他们是否是愿意倾听的人,以及他们是否以开放的心态和心灵倾听。(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青岛日报2023年10月30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