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再次牵手上海,青岛为什么选择这个“切入点”?

2020-11-07 20:01

时隔4个月,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再次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赴上海考察学习。

11月4日晚-7日上午,在不到三天时间里,王清宪出席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出席山东与世界500强产业链高质量合作发展对话,出席青岛市与上海自贸区企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并作主旨演讲,先后到上海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上海外高桥森兰国际、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行政服务中心、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展示馆、希杰集团(CJ)中国总部、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阳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地考察。

紧锣密鼓,马不停蹄,边走边看,边听边记,看得仔细,问得深入。

上海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4个月前,青岛选择的“主题”是现代服务业,期望上海把青岛作为发挥现代服务业辐射作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通过现代服务业的高效“链接”,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这一次,青岛聚焦对外开放领域,“取经”上海自贸试验区。这样的安排又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呢?

01、青岛为何而来?外界“读懂”了

短短4个月,城市主政者前后两次率队考察上海,这是全国极为罕见。这次考察学习策划安排得相当周密,考察学习方案数易其稿,至定稿时,已经到了“第十四版”。

考察学习、对接交流、合作签约,不到三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影响广泛,收获丰硕。通过两次“顶格”考察学习,再加上常态化的青岛干部在上海的专业实训,外界“读懂”了青岛“拜师”上海、牵手上海的用意和决心。

期间,多家媒体给予了关注与报道。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播发报道《青岛再牵手上海,见证双循环下扩大开放的决心》,文章指出,从7月到11月,两度南望上海,青岛想要探寻更多开放经验、改革魄力与发展机遇;于青岛而言,学习上海的开放风气,借鉴上海的改革经验,其本质仍然是青岛对一次次时代机遇的把握。

报道《青岛向“榜样”上海取经,提出打造中国长江以北新战略支点》指出,向上海“取经”的背后,实质上也是青岛希望向外借力,借重上海自贸区先行实践,形成以“先行者”带动“后来者”的联结。

求新、求变、求上进,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青岛作出这一系列选择背后的动力源又是什么?

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独特、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青岛没有,也不能选择小富即安,而是选择了在全省、全国肩负起更重要的担子,扮演好更重要的角色——

全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多个场合指出,现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事实。北方地区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推动南北区域均衡已经成为重大的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引领了长江流域开放发展,深圳引领了珠江流域开放发展。未来,上海、深圳也必将跨出长江、珠江,赋能更大区域的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而在长江以北,也需要有这样一个战略支点。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又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特别是还承担着总书记赋予的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等国之重任,在“大循环”和“双循环”中都具有“双节点”价值,有使命也有能力,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有报道指出,两度牵手上海的青岛,期待着未来两座城市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也谋划着一个更具开放活力与改革魄力的新未来,当历史的洪流不断催促城市前行的脚步,或许青岛,会成为下一个引领区域崛起的新支柱。

02、自贸试验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两个城市要打动对方,进而靠近、牵手,必须找到“共同语言”,找到好的切入点。

作为“吃开放饭”成长壮大的城市,两地最大的“共同语言”自然还是对外开放。

青岛与上海都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都拥有世界级大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330.3万标准箱,连续十年世界第一;由青岛、日照、烟台、渤海湾四大港整合而成的山东港口集团坐落青岛,去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2亿吨,全球第一。都有自贸试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这一次,青岛为什么将切入点聚焦在自贸试验区呢?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多种不确定性,我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自贸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体现。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主要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时指出,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从沿海到沿边、沿江,跨越东中西部的自贸试验区“1+3+7+1+6+3”格局。7年来,我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260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成效显著。

今年前7个月,既有的18个自贸试验区(今年9月新设立的3个自贸试验区不在列)新设外资企业33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00亿元以上,进出口额达到了2.7万亿元。18个自贸试验区面积加在一起不到全国的千分之四,但外资占到全国的16.8%,外贸占到全国的13.5%,可以说居功至伟。

入列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建设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仓库一个不少,但直至自贸试验区“6周岁”之际——2019年8月31日,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青岛才开启了“自贸时间”,与先行者相比,起步晚了不少。

迎来开放发展新机遇的青岛,正在奋力追赶。目前,青岛片区承担了106项改革试点任务,现已实施96项,实施率达90.5%。聚焦贸易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等优势领域,开展差异化、首创性探索,总结形成68项创新成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在11月5日举行的青岛市与上海自贸区企业合作对接交流会上所作的《青岛自贸片区一周年发展评估与未来展望》中指出,一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开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治理机制、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突出的高质量发展能级。

应该说,这一年来,青岛片区开局不错,如果能继续打好“自贸牌”,一定可以为青岛在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赢得更加有利的道次。

03、自贸试验区的“上海启示”

虽然,目前全国已经先后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但源头还要追溯到上海。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我国正式开启“自贸时间”。从初期摸索前行,到如今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开启新纪元,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在国家层面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的260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有124项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或与其他地方共同总结形成。截至2020年6月底,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万户,占浦东新区新设外资企业的77%,实到外资371亿美元,进出口总值持续增长,占上海市比重超过40%。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实地走走看看,才能有真切的感受和体悟。青岛市党政考察团此次选择的点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站:上海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第二站: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第三站:上海外高桥森兰国际;第四站: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行政服务中心;第五站: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展示馆。

启示1:不能按照建设开发区的路子来建设自贸区

上海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已入驻全球前十强机床企业中的7家企业、全球前20强机床企业中的12家企业、全球前100位机床企业中的41家企业。

一个看似寻常的产业园,何以能汇聚那么多一流企业?青岛“求学者”边看边听边问,他们得到的答案是:这里提供了国际智能制造企业所需的一切服务。作为“工业母鸡”,机床仪器很“精贵”,动辄就要几百万元。在精准服务下,国内外制造商、供应商、买家之间开展国际和国内贸易渠道扩展。集聚了全球顶尖的智能制造龙头后,该产业园新一轮规划加速推进,正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功能、新服务,集聚智造、革新制造,由“集聚制造业”向“孵化制造业”转型升级。

这里不生产机床,但却在机床界拥有相当的话语权,靠的就是资源整合的理念和能力。青岛建设自贸试验区一定要打破建设开发区的路径依赖,侧重于打造更多集展示、推介、接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贸易平台,而不是建多少工厂,生产多少产品。 启示2:打造平台经济,放大撬动效应

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利用成熟的国际贸易功能和展示交易政策,打造完善的进口酒类产品展示推广、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及良好的酒文化交流平台。已吸引了数百家国际贸易商入驻,并与多国酒类协会及专业机构达成合作,进口的葡萄酒品种类别达到千余种,被誉为酒类贸易的“试验田”与“集散地”。

仅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就已经形成医疗器械、酒类、医药品、化妆品、智能制造、钟表珠宝、汽车、文化等专业贸易服务平台,建立10家国别(地区)中心、6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拥有8大千亿级商品品类、8大百亿级商品品类。

海量的商品和服务,链接的是全球的资源要素,形成的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平台经济已经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青岛要想放大自贸效应,必须打破思维惯性,不能“有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需要什么,就去整合什么”,用平台思维作发展乘法,在更大空间内整合资源,让资源要素通过青岛片区这个大平台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 启示3: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打造创业城市等有机结合起来

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自贸试验区以办公为主,人们白天在这里上班,晚上回到市区居住生活,“潮汐式”的人员流动似乎不可逆。可上海自贸试验区不这么认为。

位于浦东新区东北部的森兰国际(无国界生活之城),面积约6.01平方公里,定位是作为外高桥自贸区产城融合的特定承载区域,以满足一站式国际优享生活为目标。“只有具备了这一功能,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年轻人,有了人,才能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自贸试验区才能真正具有活力和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有关负责人说。

青岛片区建设也应当借鉴这一做法,要把自贸区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打造创业城市等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满足生产生活、产业发展、人才招引、技术转化等需求一体谋划设计、一体推进建设,不断拓展完善园区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增强吸引力和集聚力。 启示4: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是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垂范,当好“领头羊”。

在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展示馆,观象君深切感受到了“四心”:追求自由的初心、艰苦奋斗的恒心、改革创新的匠心、服务企业的贴心。

正是凭借这“四心”,上海自贸试验区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第一”——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全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第一个外商投资负面清单……31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向上海、走向全国;这里平均每天创造60亿元的经营收入、5亿元的税收、29亿元的进出口额,169家世界500强投资了387家企业。

青岛不缺乏国家战略的利好,也不缺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关键是要用好、用足。上海自贸试验区能够从无到有、领风气之先,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青岛需要胆子再大些、步子再大些!

作者 | 沈默   编辑 | 疾风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