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科技踏上攀“高”逐“新”之路

全年预计新增高企1300家,前三季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16亿元,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排名跃升至第23位——青岛科技踏上攀“高”逐“新”之路

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3》报告。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青岛位列全球第23位、全国第8位。这是青岛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又一成果。

今年以来,青岛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9000家,扶持上市高企总数达44家;前三季度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16亿元,同比增长160%;全国首创“硕果金”政策,解决成果转化“临门一脚”的资金难题……

通过推动重大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加码培育高质量科技企业,青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攀“高”逐“新”,铺就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之路。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可以耦合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城市创新策源力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围绕经略海洋、能源创新等命题,不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海洋领域创新平台汇聚科技力量,吸引了优质科创资源。例如,2023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9个国际组织、近150家海洋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约300位代表齐聚青岛。这些嘉宾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以及9位中国两院院士,他们围绕海洋发展热点话题开展深入交流,共享发展机遇,共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能源创新方面,青岛也具有显著优势,不仅拥有我国唯一系统布局生物基能源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应用空间。聚焦能源发展,青岛加快打造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启动了氢能装备先进制造中心建设。此外,山东能源研究院也已建成,即将投用,将建设功能膜与氢能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组群。这些平台将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青岛乃至山东的能源结构调整奠定技术基础。

积极打造和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青岛持续产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装置。不久前,“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与数据中心在西海岸新区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将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最近,青岛还启动了新一轮市级重点实验室布局。作为国家、省、市三位一体“金字塔”型实验室体系的“底座”,目前青岛市级重点实验室总数已达193家,有力推动了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效发展。现在,市科技局正持续加强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形成梯队培育、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实验室围绕学科领域、行业发展和区域创新等组建实验室联盟,夯实“金字塔”型实验室体系基础。

高能级创新平台能够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助力青岛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制高点。今年以来,青岛加快建设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其开展面向制造业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可以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算力支撑。

科技企业梯次发展根深叶茂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正在成为青岛这座创新之城的强劲脉动。

做大企业主体,青岛加快实施“沃土计划”,持续完善科技企业发展梯队。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纳入项目申报、孵化器认定、科技创新券使用等前置条件,青岛引导更多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企业,今年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9000多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青岛今年组织三批高企申报,总数超过4000家,预计全年将新增高企1300家以上。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管理办法》,青岛给予拟上市企业授信赋能、项目支持,今年新增上市高企3家,总数已达44家。

为了让科技政策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普降甘霖”,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广泛开展科技惠企政策宣传解读,深入园区举办政策宣讲12场,涵盖高企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场辅导服务企业超3000家。在贴心服务之下,全市科技企业充分享受了政策红利。例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数量超过11500家,加计扣除总额达362亿元,同比增长15.1%。

创新能力是科技企业的生命力。鼓励企业研发创新,青岛采取多元化方式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目前已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0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900余家;超过3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同时,深化推广“云端研发”模式,全市4100余家企业注册云上研发中心,已开展线上技术对接1700场次,推荐各类创新资源1.7万条次,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实现了70%以上研发行为由产学研合作促成、80%以上创新需求一周内得到响应、供需对接时间成本节省90%以上的效果。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也可以让企业得到更多来自前沿科技的赋能。今年以来,青岛加快实施“硕果计划”,出台概念验证平台、应用场景示范、高校院所绩效评价等相关细则,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启动建设了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暨半岛科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强化资源集聚,加快技术要素流动,探索市场化转移转化新机制。前三季度,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16亿元,同比增长160%。

其中,全国首创的“硕果金”政策探索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的方式引导支持孵化器持股孵化。青岛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率先获得了该政策的“垂青”,后续研发、生产、产业化有了资金保障。

为了给企业注入更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能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市科技局还通过组织科技园区成果转化校企对接沙龙系列活动,当起了“红娘”,围绕科学仪器仪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织到一起谈合作。在今年已经举办的2场对接沙龙活动中,共有10个项目现场签约,总签约金额约5.5亿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余个。

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成势

科技企业的蓬勃生长,正是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剪影。

今年以来,青岛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发展。例如,“国芯万屏”和“虚拟现实”两个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成功立项,获得省财政支持资金近3亿元。这两个项目正加快打通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产业链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通道,两个项目的实施将补足芯、屏产业链条,提升我市产业链韧性。

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青岛还主动谋划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新争取到18项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领域,以技术突破形成创新成果;布局“强链计划”“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专项项目74项,以技术攻关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项目落地,才能真正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今年,青岛推进北方首个“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市联动项目成功落地,设立部市联动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我市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提供科技赋能。此外,一汽解放商用车研究院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商用车大数据技术分析等五大技术平台逐步成型;青岛高端轴承示范基地车间厂房、办公大楼等主体封顶,国产高端轴承产业化之路不断加速;青岛航空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完成燃烧试验、超转破坏性试验等试验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发展的节奏如鼓点般密集,显著加快了产业发展的进程。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8%,高出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

作为科创高地的高新区,是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自2021年青岛高新区成立专委会以来,高新区“一区多园”抱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今年科技部公布的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13位,连续两年提升7个位次,实现了进位争先。进一步统筹高新区“一区多园”全域覆盖发展,青岛加码在园区内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例如,全省首个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便落地在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正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此外,青岛还通过实施园区培育计划,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头部企业新布局园区培育项目29个,项目总金额超5000万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张慕鑫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