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炸药桶,震慑敌人守住阵地;脖子被子弹打中,手指抠出弹头仍坚持战斗……他就是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宁祥勋。据悉,宁祥勋19岁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 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荣立三等功并身负重伤。 11月3日,记者在胶州市胶莱镇南王珠村见到了这名老英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除了当年受伤而导致双腿活动不便外,身体非常硬朗。这位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老战士,向记者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战争记忆。
宁祥勋回忆战争年代 视频剪辑 宁婧
造炸药桶坚守阵地立功
1947年12月,19岁的宁祥勋光荣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9年4月,他参加了渡江战役,紧接着参加了解放上海战役,10多场战斗打下来,“枪一响就啥都不怕”的他,很快当上班长,成为连队的战斗骨干。1950年10月,宁祥勋所在部队从每个连队选派一个尖刀班奔赴朝鲜前线参战,他带领全班第一个向连队党支部请战,后被编在集团尖刀班任班长。 “什么是尖刀班,尖刀班就是专门打攻坚战的。 ”宁祥勋说,尖刀班成员都是党员,全部使用冲锋枪,当别的部队攻不下来时,就由尖刀班进行突击。
入朝第一仗,宁祥勋全连13个人就险些覆没。当时,他们所在一连驻扎在一个无名的小山头,遭遇敌人疯狂进攻。连队子弹很快就打光了,阵地危在旦夕。宁祥勋注意到阵地上有煤油桶,就先在煤油桶里装些石头,再装上五斤炸药,再装些石头,制造炸药桶。作战时,看到敌人沿山向上爬,他们瞅准机会,把这个炸药桶滚向敌群,然后引爆,当场炸死了很多敌人。敌人看到这个武器威力巨大,再也不敢进攻,就这样守住了阵地,宁祥勋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手指抠出弹头坚持战斗
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海拔1000多米。作为朝鲜的中线门户,五圣山是抗美援朝时志愿军重要的守卫目标之一。在一次战斗中,宁祥勋全班负责防守五圣山上的一段坑道,“当时和对面的敌人距离还不到200米。”宁祥勋说,他们一班人吃喝拉撒都在坑道里。对峙时间长了,有一名新兵熬不住,偷偷出去找吃的,结果被敌人发现,并用火力压制在坑道外。
宁祥勋瞅准机会,悄悄离开阵地,躲在一棵小树后面掩护这名新兵撤回坑道。在敌人的扫射中,子弹穿过小树打中宁祥勋的脖子,他咬紧牙关用手指把弹头抠出来,简单包扎后继续组织战斗。
在这次战斗间隙,一名战友给宁祥勋所在班送来一碗米饭。“13个人就送了一碗饭,我知道是来命令了,因为怕敌人截获,所以有时候命令都藏得很隐蔽。”宁祥勋说,扒开碗里米饭,他从里面找出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有人在,有山在”,看着这短短6个字的命令,宁祥勋知道一场硬仗就要来了。“当时大伙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宁祥勋说,当时,一个新战士还问他守不住怎么办,“守不住就死在这儿。 ”宁祥勋回答得斩钉截铁。
掩护战友被子弹打中眼眶
据宁祥勋回忆,在这次战斗中,他们全班13个人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坚守一个山头。 “敌人打我一枪,我就瞄准敌人射击喷出的火光打他三枪。我在机枪窝子里打了三天三夜,光弹壳就打出两篓,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迷惑敌人,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人数。这场五圣山战斗非常惨烈,地面都被炸成焦土,下山走路时能铲倒人。副班长当时牺牲了,我们全班顽强抗击,终于等来增援的兄弟部队换防。 ”宁祥勋说。
就在宁祥勋和战友们要撤出战斗时,为了掩护战友,他被一颗子弹打中眼眶,陷入昏迷。 “我醒来用手一摸,感觉半张脸都没了。 ”宁祥勋说,由于伤员太多,为了不给战友增加负担,他摸着腰里的两颗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正当他准备抠开手榴弹后盖时,被赶来的副营长发现并制止,随后战友们把他送往后方医院治疗。多次转院后,宁祥勋被安排在长沙一家医院进行手术。 “我一直想着赶紧治好了回去参加战斗。”宁祥勋说,每次想到副班长牺性,几个新兵战斗经验不足,他心里总是放不下。可由于伤势严重,他在医院一住就是近两年。
/ 幕后 /
自愿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务农
1952年,身体康复后,宁祥勋被安排到枣庄军官教育学校学习两年。本打算学完后重回部队,他却因工作需要被分配到淄博市一个兵工厂。后来因为兵工厂接收名额有限,宁祥勋又被分配到蒙阴县粮食局。
当时的蒙阴县是个穷山沟,每年,收公粮是宁祥勋的重要工作,“最远的一户人家要走五六个小时山路,鞋磨破了不少。 ”回忆起那段经历,宁祥勋很激动。记者了解到,后来宁祥勋当上了粮所所长,在担任粮所所长9年时间里,宁祥勋没往家里拿过一粒粮。许多老家亲戚吃不上饭想让他接济一下,去了他家才发现,他们一家几口也经常揭不开锅。 1962年,宁祥勋妻子病重,为了照顾妻子和3个孩子,考虑到工作会顾不上,宁祥勋不顾众人反对,自愿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务农。
回到村里,宁祥勋在大队当会计。凭借在粮食局工作的经验,他号召村民种植大豆,还在村里办起了油坊和养殖场,这让当时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看着村后山地荒废着,他主动向村里申请开荒。几年时间,他带着10多名村民在荒山上种出上百亩果园。“那个时候,果园1年的收入比种5年粮食都多,可到了分果子的时候,他一个也不多要。 ”一名村民说。 “在哪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咱们不能占着位置不干活啊,当年回来务农,我一点也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这么选择。 ”宁祥勋说。(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牟成梓 通讯员 陈明)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