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一小区启用“刷脸”门禁引争议,居民担心面部信息泄露拒绝录入!

2020-11-11 05:26 青岛晚报  

进大楼时,忘带工作证也没关系,“刷脸”即可;购物付款时,不用扫二维码,“刷脸”即可……科技改变生活,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让生活越来越方便。但近日,当这一技术应用到小区里时,却出人意料地闹出了纠纷。市南区贵州路一处小区业主委员会决定,逐渐在小区启用“刷脸”门禁,同时为每家配备了三张门禁卡。部分业主担心,“这个能‘刷脸’支付的时代,面部信息怎么能随便给他们存储?”于是拒绝刷脸,但由此带来了不便。

新鲜

小区启用“刷脸”出入门禁

今年6月,贵州路这一小区的公告栏和正门上开始张贴公告,说业主委员会即将在小区启用人脸识别门禁,要求大家下载手机App后自行注册,并自行录入人脸信息。

小区物业的值班人员告诉记者,自从业主委员会决定施行“刷脸”出入小区后,小区外来人员的出入少多了,居民的安全感得到了提升。记者在小区也随机采访了几名居民,他们均表示,刷脸出入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记者注意到,小区里大部分居民按照要求录入了人脸信息,但有部分居民持怀疑态度,丛先生就是拒绝录入人脸信息的居民之一。丛先生告诉记者,他一直觉得这套系统录入人脸信息涉嫌收集个人隐私和生物信息,因而一直未录入自己的人脸信息。一个月后,“刷脸”出入正式启动,丛先生的麻烦来了:家里的门禁卡不够用。

担忧

居民担心面部信息会泄露

“这套系统可以用门禁卡,但一家只发三张,门禁卡可以进小区大门,和自己家的单元门,剩下的就要用人脸识别进入了。”丛先生称,除了他一家三口,他的岳父母也住在小区另一栋房屋。岳父家中的三张门禁卡,岳父岳母一人拿着一张,只多出了一张。“岳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大好,岳母还做过化疗。”丛先生称,他和妻子工作都很忙,还经常要临时出差,在这种情况下,岳父母家剩下一张门禁卡无论给谁,一旦他(她)在外地或者较远的地方,夫妻中的另一方都无法直接进单元门。

尽管有诸多不便,丛先生一直拒绝录入人脸信息。他认为,选择怎样的方式回家,是自己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除此之外,丛先生还有其他担忧: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人脸信息和手机号都被别人掌握,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这个“刷脸”支付时代,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调查

刷脸不罕见,“人脸”存在哪?

近日,记者在青岛市湖北路、观音峡路、香港中路部分安保严格的单位探访时发现,这些单位均启用了人脸识别门禁,外来访客须经过登记录入面部信息,才能通过门禁。“人的脸会变胖变瘦,眼皮、皱纹都会有变化,但有些特征,例如和瞳孔相关的部分特征,这些即使是整容也无法改变的,这是人脸识别基于的原理。”用户上传的面部信息会储存在哪里?中央政法委官方微信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人脸识别的应用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大量的人脸数据都被存储在各应用运营方,或是技术提供方的中心化数据库中。

近日,记者联系了贵州路这一小区“刷脸”设备的生产企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刷脸”的机器上面存储了一部分人脸照片,但如果超出了一万张,就会通过云服务器存储。“存储人脸照片,只是为了做识别和比对。”工作人员表示。

专家

“刷脸”风险点集中在存储环节

近日,中央政法委官方微信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专门就“人脸识别”发文提醒,有不法分子通过“AI换脸”骗过人脸识别实施不法行为,除此之外,有科研人员在手机对面放上面具,然后进行光线、色温以及角度的调节,通过几次比对,手机成功解锁。更重要的是,部分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两元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这些包含个人信息的人脸照片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照片主人除了有可能遭遇精准诈骗,蒙受财产损失之外,甚至还有可能因自己的人脸信息被用于洗钱、涉黑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卷入刑事诉讼。”“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的文章中专门指出,根据专家说法,目前阶段,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点,更多集中在存储环节。

就此问题,贵州路这一小区“刷脸”设备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面部信息的存储都有技术手段保护。她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的人脸未存储到平台上还去“刷脸”,机器会启用自动抓拍功能。如果小区发生案件,这些可疑人员的照片可被调取出来,提供给公安机关。

观点

“刷脸”是一项门禁手段

“‘刷脸’进出,其实和用钥匙开锁一样,只是一项安全防护措施,关键看怎么用。”一名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锁具也有可能被懂得“技术开锁”的小偷打开,关键看如何正确使用,如何采取技术手段避免。

记者在小区探访时,居民李女士向记者演示了开门的过程:如果按照要求在App上录入信息,可以在楼下通过拨通门牌号,让对方开门。但李女士告诉记者,她还遇到过找邻居,通话却串线打到她手机上的情况。

针对李女士提到的这一问题,小区“刷脸”设备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系统和软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看录入时是否使用了正确的门牌号,对应了正确的用户面部信息。

调解

初衷是好的,应该好好沟通

李女士同样不认可录入人脸信息。她和丈夫、两个孩子、父母、公婆共八口人住在小区里的两套房子,和丛先生一样也遇到了门禁卡不够用的情况。“这不是逼着我们录入人脸信息么?”李女士和丛先生都认为,“刷脸”让回家这件简单的事情变得麻烦了。

“如果用户担心自己的人脸泄露,完全可以不使用人脸识别功能,可以刷门禁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设备是为了“安全”,其实也是为了方便:如果用户两只手拎着很多东西而不方便拿钥匙,可以“刷脸”进入;如果用户在外地或者楼上,可以通过接听电话给访客开门,省去了很多麻烦。

记者了解到,丛先生和李女士都申请过多要几张门禁卡,但均被拒绝。就这一点,八大峡街道办事处曾组织过调解,遗憾的是,一方坚持不录入自己的面部信息,另一方则坚持“一家只允许三张门禁卡”的做法,双方未达成一致。“‘业委会’的做法是善意的,他们不想打乱现有的模式,当然,他(丛先生)也可以主张自己权利。”一名参与过调解的人士认为,双方应该好好沟通。

相关说法

这几部法律

将逐步规范“刷脸”

俗话说,孰是孰非,法断是非。“检察日报正义网”曾刊文指出,为了看得见的治安安全,也为了看不见的信息安全,人脸数据存储应该建立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技术开发方、APP运营方应该在更趋严格的监管、法律以及行业规范下采集、使用、存储数据。记者查阅《网络安全法》发现,第七十六条规定,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即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规定,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征得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同意,且被采用者同意后还有权撤回。除此之外,《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法律的出台和施行,有望更规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这些,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法律界人士认为。(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刘卓毅)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