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望海潮丨大海小鲜,青岛的美食底色



《礼记·礼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是生而为人的最基本需求。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如果说美食是了解一座城的开始,那么萦绕舌尖的味道则是读懂一座城的关键。青岛,黄海之滨,北纬36度的青青之岛三面环海,绵长旖旎的海岸线孕育出种类繁多、品质绝妙的海产风物。鲜美的海味,是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底色。

在青岛的美食语境中,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本地的”。这个有趣且有些“自负”的词,冠名在斑斓海货之前,就成为鲜美地道的代名词。,比如说到蛤蜊,大家很认可的一般是红岛的薄皮花蛤蜊;说到海蜇,自然就是王哥庄黄山村的海蜇;说到金钩海米,沙子口蛎虾制作得最得人心;说到螃蟹,王哥庄的会场螃蟹是海鲜江湖的重要传说;说到西施舌,泊里的可以代入梁实秋先生笔下关于西施舌的美味美文……

在青岛,食“鲜”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远古时,海鲜就被用来当作饭吃。从秦汉到明清再到今天,海鲜一直在本地人的食谱中。可以说,几千年来,青岛人是海鲜的忠实拥趸。青岛大大小小的海鲜码头与市场保证了食材的新鲜,每个青岛吃货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海鲜市场地图:营口路、埠西、团岛、南姜海鲜码头等,各具特色。想吃什么,去哪儿买,朋友来了到哪家啤酒屋小聚,都门儿清。在市场里逛一逛,海味儿、鲜味儿扑面而来。海鲜,就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之光”。

青岛人不仅爱吃海鲜,也会吃海鲜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原汁原味,就是青岛人追求的“本味主义”。沙子口的蛎虾,有着海鲜特有的入口即化的鲜甜。白灼是蛎虾的经典做法之一,要把蛎虾活着放进锅,稍加点水,大火烧开出锅即可。咬一口,紧实的口感中略带清甜的回甘,着实令人惊艳。蛤蜊,青岛人叫“ga la”,是最为廉价的家常海鲜。在众多小海鲜中,红岛蛤蜊是青岛人的执念。红岛蛤蜊虽个头不大但壳薄肉肥,有着出类拔萃的鲜甜。无论白灼、爆炒还是凉拌,都能把它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为追求它的极致之鲜,老饕们往往采用干烧的做法。原汁红岛蛤蜊,汤色鲜浓,堪比牛奶,口味销魂。几乎每家青岛的饭店都有蛤蜊这道菜式,辣炒蛤蜊和原汁蛤蜊则一直牢牢占据菜单的“C位”。其他像冰镇麻辣小蛤蜊、蛤蜊疙瘩汤、蛤蜊炖崂山松蘑、蛤蜊海凉粉等也是很多渔家饭店的隐藏菜单,受到食客的追捧。如今,“哈啤酒,吃蛤蜊”俨然已经成为外地游客到青岛的打卡“标配”之一。青岛人吃海鲜,就像一次一次向大海的探险。通过对海鲜的研究,就会对这座城市的味蕾越来越熟悉,认清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找寻到生活的坐标。

在青岛,吃海鲜吃的也是一种家常的幸福感胶东有句话叫:“心情好,鲅鱼饺。”鲅鱼饺子,就是青岛人的味蕾乡愁。秋天的鲅鱼搭配阴历八月的韭菜,双鲜相配裹进光滑劲道的饺子皮里,大锅急火煮出来,晶莹剔透的皮透着白绿相间的肉馅,如同薄面皮裹着一颗大鱼丸,鲜汤香汁,软糯鲜滑。一口吞下,海味给予的惊喜,不期而至。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大海带来的至味珍馐成为每家每户普通的生活味道。在青岛,通向美味的路不是太复杂,海鲜中蕴含的家常味便是通向美味之路的密钥。

吃的是海鲜,更是一种文化青岛人对海鲜的感觉,像极了老人对后辈的种种舐犊温情。很多海鲜都有一个别具一格的青岛“小名”。比如,上文提到的把蛤蜊叫“ga la”,牙鲆叫“牙片”,木叶鲽叫“鼓眼”,孔鳐叫“老板鱼”,鲈鱼叫“寨花”,镜鱼叫“鲳鱼”,章鱼叫“八带蛸”,牡蛎叫“海蛎子”……去逛海鲜市场,是不是本地人,一张嘴就能听出来。只有了解当地海货的土名,才算入门了青岛的美食文化。不仅如此,青岛的海洋美食文化节、鲅鱼节,蛤蜊节等也成为了青岛海鲜美食文化的一种高级延伸,成为城市海洋文化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视鲜为原味,海鲜,既连着食客们的味蕾,也是这座城市的神韵。海鲜就像青岛人的生活态度,鲜活亮丽,生动光鲜,勇立潮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那口鲜的深深热爱,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逸群)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