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请戒“会瘾”吧

2024-04-23 09:24 山东宣传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无尽无休开滥会。”网上流传的这则顺口溜,说出了不少干部群众对不良会风的真实心声。

事实上,开会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在现代管理学中,通过开会聚智聚慧、达成共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会漫长空洞、流于形式——仪式感很强,实质性内容没有;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讨论没结果、问题没解决、事项未推进,不仅浪费物力人力,还耗费公共资源,甚至影响到营商环境和投资预期。

不正会风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如何纠正不良会风之弊,把广大干部从“泡会”“陪会”“等会”中解放出来?

图源|人民日报

1

改会风,首先要弄清哪些会开得有意义、哪些会开得惹人厌。

第一个问题,这个会需不需要开?

某省一厅局经统计,全年涉及自己的会议数量达1068个,排除节假日,平均每天至少要开4个会;某乡党委书记,一年内召开会议多达208次……如此之多的会议,真的都需要吗?显然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会?原因之一就是把开会当成了工作落实。于是就出现了这么几种现象:

有的会层层重复开。上级的视频会议已经“一竿子打到底了”,但个别地方为了所谓的落实会议精神,上面开了下面接着开,导致基层干部重复参会。有乡镇干部感慨:“省里开视频会,乡镇干部已经参加了。但为了落实好会议要求,市里要结合本市实际情况推进,乡镇干部又参加市里视频会。县里同样结合本县实际落实,针对一项内容,我们就得开三遍会。”

有的会缺乏统筹安排,一拍脑袋就开会。推进会、研究会、现场会……各种名义的小会越开越多,会议多了,难免在会议安排上出现“扎堆”“撞车”现象,打乱正常工作节奏,参会分身乏术,这样一来,“替会”成了风气。

有的会脱离实际,不分时候开。一名村干部说,秋收时节是村里最忙的时候,但大大小小的会议不断,“有些会议只是布置日常工作,如防火等,基层都有经验,只需电话通知即可,没有必要把人都召集到县里。”

不少基层干部戏称自己的工作状态是“工作时间开会,休息时间加班”。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各种会议占用没空搞落实,上级领导同样也被会议拖住,没时间沉下去出主意、想办法、给政策。如此,群众关心的事情和问题哪还有工夫去解决,即便是定好的政策和工作也没有足够精力去贯彻执行,于是“纸上来纸上去”。

第二个问题,这个会管不管用?

开一个会总要有实际议题,解决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比如有一些会是关于近期工作部署,可结果是领导照本宣科套话多,会后无法落实;再比如有一些会是为给上级领导提供决策意见,可往往基层干部大肆吹嘘“政绩工程”。这种台上讲的和台下议的尽是些大话、空话的会议,只是白白浪费时间。

还有的会本质上就不是用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来当摆设、给人看的。比如,为了壮大声势场面,凸显领导权威,动辄要求全员参会,一些非会议对口部门的干部硬生生被拉来“陪会”,照样要贯彻,按步汇报,不仅会议效果大打折扣,也在无形中消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进取精神——一些干部不是在“泡会”“陪会”,就是在“等会”。

近些年,开会也在“创新”,什么早餐会、午餐会,比如某县将政企沟通安排在早餐时间,还挂起了“××(部门名称)与包联企业负责人畅聊早餐会”的横幅。或许此类会议也开出了成效,但总难免给人“摆拍”“做样子”的感觉,甚至让人误会是“餐桌上谈事”的变种。

2

会风就是作风,会风出了问题,究其根本还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祟。“文山会海”的疑难杂症屡治屡犯,病根还在思想意识里。

留痕迹、刷存在的“功利主义”。一些地方把会场当成了“秀场”,认为只有开了会,电视上露了脸、报纸上有了名,上级领导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有人试图通过高频率、大范围的会议,塑造自身雷厉风行、积极有为的形象,在下属及管理对象面前树立起所谓的“权威”。这种功利主义的会,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了“问题”本身。

重部署、轻落实的“空谈主义”。有些人把开会等同于抓落实,认为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导致既定目标缩水走样、大打折扣,说白了还是懒政、怠政;频繁而低效的会议可能造成“表面热闹,实质空转”的现象,基层一旦被开会牵着鼻子走,时间被大量的讨论和计划所淹没,真正的执行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担当、不作为的“甩锅思维”。把上级领导的讲话复述一遍,觉得做“复读机”最保险,一旦在落实过程中出了问题,也可以用“会开过了,要求提过了”来推卸责任;对于风险较大的决策,一些领导干部该拍板不拍板,企图通过开会把“集体决策”当作分散责任的“挡风墙”;一些棘手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开会研究也成了拖延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能力差、效率低的“拐杖心态”。有些领导干部抓工作手段单一、方法不多、本领恐慌,拿不出像样的举措,于是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过分依赖开会,无论大事小事,先开会再说。开会时废话套话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抱着“我不想办法,总会有人想办法”的侥幸心态,希望通过会议掩盖自己的“脑袋空空”。

3

当前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任务繁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哪一样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开会不可避免。那么,这个“会”,到底应该怎么开?

以制度约束和倒逼领导干部少开会、开短会。从工作传导方向看,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掌握着会议的决定权和话语权。想要根治会风问题,就要对“上”用药,在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和干部提拔任用制度上下功夫,树立崇尚实绩、鼓励实干的用人导向,提升干部工作能力,锤炼过硬本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戒除“会瘾”,从思想上转变“开会就是落实”的扭曲观念。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开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会。整治会风,并不是说会议不重要,更不是“不开会”,而是要开必要、高效、管用的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会要不要开、能不能“减”,不妨先用“人民满意”标准权衡一下。比如对一些征求意见、广开言路的会议,可以换成下沉到一线,采用调研指导的方式,当面“把脉”解决问题,不要把会议变成是说好话、听好话的场合。只有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把会开好。

需要注意的是,会议数量降了,干部不能减担当、减责任。免于会议围困之苦,就要腾出更多时间跑遍跑深跑透基层,即便是坐在会议室里开会,也应当是脚上带泥、身上带土来研究问题、寻找答案。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持续推动政务数字化改革。正确运用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比如,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实时传递、动态跟踪成为可能,各个门类、不同级别的文件、政策可以通过办公系统下发查阅,建立以工作流程为中心,信息畅通、对接精准的管理模式,有效消除“层层传达、层层开会、层层表态”现象,让各级干部少在会场、多到现场。

说到底,开会是一种工作方法,要为解决问题而开会,不要为开会而开会。时时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际说话,以结果为导向,才能刹住关于会议的歪风邪气。(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于君怡)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