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老爸是我学弟!有一种优雅与自豪叫——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

2020-11-15 15:56 青岛日报社 / 观海新闻  

2020上半年,在安徽阜阳家里,女儿王睿在房间内上着厦门大学在线专业课,父亲王健作为师范高校教师直播着自己的思政公共课和生命教育有关课程。

然而一到周末,王健也和女儿一样,作为学生,上着厦门大学的网课。原来他还有个身份——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2018级研究生。

父女俩同时在厦大读书,而因为晚女儿一年入学,王健还被王睿开玩笑地称为“学弟”。他自己倒是不怎么在意,重新拾起学生身份,他认为自己有一颗年轻的心,不会变老。

恭喜爸爸成了我“学弟”

2017年9月,来自安徽阜阳的王睿拿着录取通知书,在翔安校区公共卫生学院的报到点完成了注册手续,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厦大生涯。和一同前来的父母作别后,军训、英语分级考试、选课、上课……她像所有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增进与厦大的情感,不断融入厦大新生活。

直到那年冬天,这样的平静被一条微信消息打破了。家庭的微信群中,妈妈神秘地@出了王睿,说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是我爸要考博士了吗?”猜到第二次时,王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你还真是了解你爸呀。”妈妈说。

然而,当时的王睿可能没有想到,父亲的目标院校就是自己在读的厦门大学,而仅仅半年后,父亲成为了自己名副其实的同学。尘埃落定那天,她在QQ留下签名“恭喜爸爸成了我的学弟,未来日子一起努力吧!”

王健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2018级博士生。厦门大学是全国首批举办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单位,报考该专业的申请人需要具有硕士学位且有5年以上高等学校管理全职工作经历。

每学期,博士生们都要和学院协调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的集中学习,这是一个辛苦和严格的过程。

在这一个月当中,白天满课,晚上不时还有讲座,连轴转的生活是他们的常态。老师们对待课程也非常严肃:比如邬大光教授就要求,他的课需要每个人都出席,缺勤一次就要重修。

一边是自己无暇抽身的课程强度,另一边是医学生满满的课表,虽然同在一个城市,父女俩却鲜少见面。

眼看着父亲一边兼顾工作,一边埋头学习,王睿会从心底里觉得“特别心疼”。但久而久之,看到父亲每次到厦大来都乐在其中,“我也就不多说什么,好好陪着他就好了。”每次父女俩在课余相遇,从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到未来成长的规划,总有谈不完的话题。

女儿报到触动了我的梦想

王睿来厦大报到时,父母都来送她。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年近半百的王健突然有了一个小小的想法。

这是个对于一名1997年毕业参加工作,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工作稳定,家庭幸福的人来说,可能早已放下的想法:“我要不要读博?”

但是在那一刻,这个问题变成了:“欸,厦门大学招不招我这样的人?”

王健(左三)在日常工作中

1993年,王健通过高考,成为了阜阳师范学院(现阜阳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毕业后,他留校做辅导员并兼做无机化学课程教师。

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王健逐渐认识到管理学生日常的工作和上化学课之间有一定的矛盾,自己需要一个与岗位对接的专业知识提升过程。于是,他在职攻读了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硕士。

从一名化学教师到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从化学系到教务处再到实验实训管理中心,王健也实现了由辅导员向副教授专业技术岗位的转变。

在个体生命深度感悟与长期教学科研生涯中,“生命教育”这一主题逐渐走进了王健的视野。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唤醒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本体的关注,让每个人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即全人教育,一个“大写的‘人’”。

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一系列的学术论文,面向全球共享的智慧树在线课程,还有主编出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省级规划教材……这些都是他在这个领域多年耕耘的结果。

在送完女儿报到回家后,王健上网检索了相关信息,发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真的有适合自己攻读的专业。

和爱人、女儿商量后,王健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要尝试一下,既然孩子考进来了,不管结果如何,我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采取申请审核制的招生办法。2017年底,王健开始准备申请材料,他将自己的前期成果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小册子,寄送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申请的截止时间为2018年1月6日,这时,王睿大学第一学期的考试周还没有开始。

后来,网上公示,王健通过了审核。接下来,就是准备4月份即将到来的笔试和面试。“那一段时间很紧张,真的很紧张。”

2018年4月4日,在厦门大学97周年校庆的前两天,王健和同一批的21个人一起来到厦门大学进行考试。他是考场第一个接受面试的考生。担任面试考核组主考的邬大光教授针对王健研究的生命教育提出了一些专业问题,王健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回答。

从考场走出来,一位老师和王健说:“你还是挺淡定的,一般人在邬老师面前,是不可能这样的。”

等待半个月之后,王健收到了反馈信息——他入围了。

“当我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就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还行!感恩厦大,感谢导师们的认可。”

后来王健得知,他那一年,整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报录比是10:1。

厦大带给他很大的震撼

虽然拿到厦门大学的学生卡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王健对厦大的熟悉程度比之许多厦大人都不遑多让。校园中的一栋栋建筑,一处处文物,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人物……从历史到现在,从厦大的四种精神到厦大的最新成就,他都能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

长汀,是厦门大学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一开始不知道长汀,我们就找。”王健专门买来《萨本栋传》。阅读过后,他心想:长汀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到长汀办学,(我)要研究透。

他对女儿说:“我们到长汀去看看吧。”

2019年小学期时,他们买了去长汀的高铁票。为了准时搭乘早上的列车,父女二人在厦门北站住了一个晚上。

夏日的福建,潮湿、闷热是天气的主旋律,繁茂的榕树上有着经久不息的蝉鸣。

到了长汀,王健和王睿看到了厦大长汀的校址。可能是觉得有一个目标在指引一样,父女俩觉得还不够,便在长汀校址外继续探索着。直到他们走到了长汀县东城墙巷77号,墙上的文物保护单位标牌映入眼帘——抗战期间,故校长萨本栋居住于此。

“舍身护校,真的很不容易,”长汀之行,让王健对厦大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的精神,有了故事性的表达,打动人心,触动灵魂,也更为深刻,传承久远。

每次来厦大,王健心中的小马达似乎就从来没有停过。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校园的角角落落,也感受到了厦大厚重的文化底蕴。

囊萤楼一楼的教室

囊萤楼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如果没课,他可以在一楼的教室里泡一天。他甚至还专门淘来了一本民国版的《南侨回忆录》作为收藏,以从校主陈嘉庚的视角,感受厦大的人文情怀。

有一次,王健利用单位相对空闲的时间请了12天的假,专程跑到厦大学习。他到别的班级听课,旁听博士论文答辩……学院并没有安排这些内容,全都是他给自己的“加餐”。

“厦大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重新认识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本质。”王健说。

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

正如王健于2013年发表于《中国德育》的一篇小论文标题《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一样,王健与王睿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核心便是——共同成长。

信任与沟通是二人相处的法宝。考虑到女儿高三学业压力的紧张,一直对驾驶心存芥蒂的王健,提前两年学了开车,为的就是每日家校往返两次途中与女儿相伴。他对驾校老师说:“你要保证我拿到证那天能开车,而不仅仅是拿证了事。”

车水马龙的街道,单调重复的路途,但车内的空间,往往给了父女俩以温情,以力量。有时是对成绩的分析,有时是校园趣事的分享,更多时候,于无声处,也自有一份安定。

有意思的是,初入高中,王健观察到王睿对新生活的压力与不适,主动与她分享了一份表格,表格的每一栏对应了一个项目,诸如学习、自由阅读、与家人陪伴。女儿与他各自为这些项目的快乐程度和投入时间进行评级。

填写完毕,父女二人开始分析:学习在生活中占据的时间非常多,这说明它很重要;但与此同时,也有其他很重要的事,它们同样能为我们带来快乐和获得感。

因此,既要克服困难,也要从中释然。“学习很重要,但不是生命的全部”这已成为二人一致赞同的观点。

从幼时到大学,王睿跟着父母踏足了中国大地的许多角落。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一家三口跑出去一个多月。先在天津学了20多天古琴,又背着琴跑到长春,又去海南,转了一大圈。

甚至到高考前的那个暑假,他们还抽空去洛阳玩了5天。出发前,王睿要带几本书,爸爸说:“你愿意带你带。”

“结果一本也没看,”王睿说,“但我觉得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影响。”

而这段共同成长的历程,还要追溯到更早以前。

小学时,王睿曾经拥有一块小黑板,她经常在上面做留言与涂鸦。有一次,妈妈答应了她要买一块橡皮,忙于工作的她一不小心忘了这回事。等这块橡皮到望眼欲穿的王睿在小黑板上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曾子杀猪的故事吗?

妻子还未观察到,下班回家的王健看到黑板却吃了一惊,他想:这“曾子杀猪”是什么典故?通过查阅资料,又了解了原委,王健方才懂得女儿稚嫩话语背后的深意。

“这是孩子对大人的教育”。从那以后,王健与妻子对女儿的承诺都会尽力落实。王睿亦说:“我们家三个人之间一直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

比较意外的是,有一个化学专业出身的父亲,王睿的化学课是自己各门功课中最薄弱的环节。当老师的王健一直问她,要不要补一补,可倔强的王睿就是不愿意。王健说:“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好。”

高考倒计时半年,百天,两个月,一个月……每隔一段时间,王健都会问一问相同的问题,可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复。

直到高考倒计时26天,王睿和王健讲:“要不,找老师给我看看吧。”

王健曾对王睿说,他始终相信女儿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尊重你的选择,听听你的想法,给你话语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他认为,在家庭氛围中,给孩子以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王健跟着女儿的脚步到厦大之后,妻子在家拾起了女儿尘封多年的古琴。几年过去,王睿说:“妈妈的琴技早已在我之上。”她还结交了不少琴友切磋技艺,甚至加入了当地的古琴协会。

心与心之间深层而有效的沟通,促成了真诚平和的家庭关系。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倒退

厄尔曼说过:“年轻不在于年龄,年轻在于心境。”王健要读博,也因为他不想变老。“如何保持一个心态,避免中年的油腻,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他说。

来厦大之前,40多岁的王健时常觉得自己有点老了。但是在厦大,他的思想有了转变。

教育研究院开学仪式上,王健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王健来到厦大入学报到,第一天就感受到学生的角色带给自己的变化。和其他本科新生、研究生新生一起报到,他强烈感受到学生时代的新鲜感。

入学不久,王健就上了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的课,这位76岁还能一口气做20多下俯卧撑,82岁登上海拔5020米高山的百岁老人,在课间休息时,还要冲速溶咖啡喝。这样的精神状态给了王健很深的感受,“学术可以让我们保持年轻,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王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马达,我们时不时要给他旋一旋,加把劲,让你的小马达动起来,找到我们持续发展的动力。当你的马达发动的时候你就是年轻的。”

王健请王睿的外公,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的范少华教授题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这幅字语出汉朝刘向《说苑·建本》中师旷劝学的典故,“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在劝导人的一生都要勤奋好学。

他现在从不会讲自己老了,“因为我有一颗年轻的心,我不会老。”

尽管报考时一次通过看似轻松,但王健认为,读博生活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他喜欢用芙蓉隧道的一句涂鸦“今天你努力了吗?”来时刻勉励自己,珍惜美好时光。

身为高校“双肩挑”教师的他,本身就有着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的任务,有时晚上还要加班;而厦大的学习任务又非常紧凑和严格,每天的课程安排都很满,一些课程信息量非常大,消化这些信息的过程也是考验和挑战;还有导师王洪才教授精心设计的周末学术沙龙活动,“对锻炼学术思维、拓展学术视野都非常有益,一次都不想错过。”

可是这些困难在他看来,也是勇于挑战自我的表现。入学典礼第一堂课,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处于厦门大学的高地,每个人都要经过一番跋涉才能上来,每个人都要爬坡,都要出汗。你们要感到幸运——当你们觉得自己在出汗、有点累的时候,说明你在走上坡路。当你感觉很放松的时候,你不出汗,你在走下坡路,你在享受安逸。”

王健觉得自己很充实,“当我们在这种生活中感到充实的时候,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成长。”

人到中年,重新拾起学生的身份,王健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家庭的阻力,爱人和女儿都非常支持自己的决定。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倒退。不要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速度与区间,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关键。”他说。

在结束我们之间的访谈之际时,王健告诉我们,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女儿一起毕业,共同见证那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速度和区间

追逐梦想的脚步

也从来不因年纪而设限

让我们一起期待

这对父女共同毕业的时刻吧。

(来源/厦门大学 文/姚岚清 李吉翼 郭宸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杨海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