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造国内首个应急医学技术装备产业园,青岛这个研究院年底建成

原创 2024-05-17 09:3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7日讯 搭建一个占地40多平方米、高度达三四米的临空封闭空间最快需要多长时间?10分钟!近日,记者在上合(青岛)国际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研究院(临时办公地)内看到,工作人员将一个折叠后仅有1立方米大小的“行囊”接上充气泵,短时间内,一个有门有窗、可外接空调、可抵抗十级大风、可阻燃、防穿刺的坚固“堡垒”便呈现在大家眼前。这座智能化折叠膜舱可大有用途,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故时,它便于携带、快速成型的优势,能够为应急救援提供极大便利,帮助医生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上合(青岛)国际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研究院研发的10分钟快速成型智能化膜舱。王萌 摄

这种智能化折叠膜舱,是落地青岛仅一年的上合(青岛)国际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研究院研发的十余种应急医疗成果之一(含在研产品)。得益于新型研发机构能够较为快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应用的优势,仅智能化折叠膜舱这一项产品,未来便可年产2万套,预计产值达5—6亿元。

近年来,随着一些自然灾害或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医疗装备产业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应急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270.1亿美元,同比增长6.06%,其中应急救援装备市场规模占比超过95%。特别是此前新冠疫情的出现,更是牵引出应急装备方面巨大的潜在市场。2022年中国应急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72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增速快于全球市场。

在这一产业背景下,2022年,上合(青岛)国际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研究院落地胶州市胶东街道,打造国内首个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研发、转化产业园。该研究院按照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标准建设,由国内著名灾难医学专家侯世科担任院长,思迈(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思迈(青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为研究院提供设备、资金、人才、研发中试场地、初创项目孵化场地及下游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和产业化推广等支持。

“侯世科院长曾担任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长兼首席医疗官,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应急救援行动。在长期从事的应急救援事业中,他看到我国在应急医疗装备领域还与国外有着很大差距,于是便开始带领团队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而我们思迈科技,既有深厚的科技材料研发优势,也在近年来加大智能化发展步伐,于是便牵头将研究院落地青岛,为科研成果提供市场化转化路径。”青岛思迈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洪波对记者说。

上合(青岛)国际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研究院研发的10分钟快速成型智能化膜舱内部。王萌 摄

该院研发的可救人于危难的应急医疗装备,个个科技含量十足。以上述智能化折叠膜舱为例,它对照国家建筑物的相关标准打造,膜舱在充气后形成“气墙”,相比常见的户外帐篷,更具备保温性能。同时,考虑到户外日夜温差大,智能化模块可自动为气墙冲压、泄压,提高膜舱稳固性。虽然普通人看到的膜舱实体仅为“几层布料”,但实际上,这些布料具有极强的阻燃性、防穿刺性等特征。采访过程中,张洪波向记者演示膜舱的制作原料,只见他手拿一支喷火枪,在布料上反复燃烧,但布料却丝毫未损。

除了智能化折叠膜舱,研究院还研发了可以在高原上应用的智能高压氧舱,可以帮助初到高原地区的人缓解高原反应、实施高原紧急医疗救助;研发的可穿戴光学呼吸传感器,可通过手腕佩戴的方式,随时随地监测人体呼吸数值,为相应疾病预判提供数据支持;研发的急救ECMO设备,打破诸多国外技术壁垒,已实际应用在医疗救援中……

“占地62亩的应急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已经冲出‘正负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工,明年7月在青投产。”上合(青岛)国际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研究院副院长李振介绍,由于很多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应急医疗领域应用性极强,所以虽然研究院在胶州市建设的载体尚未完工,但通过利用其他厂区临时改造生产线等方式,研究院去年的产品产业化营收已达几千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过亿元。

研究院研发的可阻燃布料。王萌 摄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重点扶持的人才科创项目,胶州市为研究院人才和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建设服务保障,如在研究院建成前三年,为其提供免费办公、实验场所;对研究院引入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奖励,并未其初创项目的孵化、产业化提供相应支持。“我国与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有不少应急救援领域的合作,未来,研究院也将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输出、产品输出、模式输出。”李振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曹森)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