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11月17日2版
“野惯了”的小作坊,改造成了“正规军”
小摊贩小餐饮等纷纷走上规模经营之路,百姓餐桌更安全
“以前跟做贼似的,整天提心吊胆,现在好了,在加工园里安安心心做豆腐,客户也多了。”张修亮是城阳流亭豆制品加工园的一名业户,走进他的加工车间,宽敞明亮、地面整洁。煮浆、点制、包浆、压制,经过一道道程序,一块块白嫩的豆腐被整齐地码在货架上。车间门口,前来拉货的商贩早已等候多时,“这家的豆腐放心,你看看这个卫生就行了。”
工作人员在市南区一餐饮后厨抽检。 刘栋 摄
这样的情景放在几年前,张修亮肯定不敢相信。那时,他整天过着“偷偷摸摸”的生活,“我在中韩租了个小厂房,工人们干活都很随意,卫生打扫也不及时,经常有异味和污水。”说起以前的生活,张修亮有些不好意思。“你就别不好意思了,你不就是因为卫生条件差被取缔了,这才到园区来的。”园区经理周杰说话很爽利,园区现在有豆制品业户16家,其中90%都是被“抓”进来的,“小作坊嘛,野惯了,肯定不愿意受约束。但是进来后,就不愿意出去了。”周杰说,这是因为业户们到这里之后都按照园区的“五统一”标准进行了“改造”:统一的原料、统一的工艺流程、统一办证培训等,豆制品的质量和安全都有了保障,市区大小超市、农贸市场售卖的豆腐,三分之一都出自加工园。
“现在成了‘正规军’,叫我出去我也不爱出去了。”张修亮笑着说。“可不是,你就应该再早点来,你看看你的‘邻居们’都买上小轿车了,你还得再努努力。”周杰也笑了起来。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类似流亭豆制品加工园这样的小作坊加工园区和基地,青岛还有7处。从分散到集中、从简陋到规模、从脏乱差到“五统一”……通过积极引导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三小”产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十三五”期间,我市小作坊抽检合格率从72%快速提升到如今的97.26%,全市无证餐饮店也已基本清零。
这和我市将“食安青岛”从部门管理上升到城市战略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十三五”伊始,青岛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的目标,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定位。“食安青岛”历史上首次专章写入市“十三五”综合规划,食品安全治理纳入市政府“七项治理”重要内容,食品安全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城市战略。经历五年多的不懈努力,“食安青岛”模式已初步形成。
2015年至2020年,青岛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从98.6%提升至99%,群众满意度从68.83%上升到91.4%,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十三五”至今,青岛多项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初步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春晓)
责任编辑: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