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推选出106座“百佳公厕”,现有24小时开放公厕201座,最忙的在栈桥西侧

2020-11-19 05:30 青岛早报  

百佳公厕 风景如画如厕如家

今天是世界厕所日 我市推选出106座“百佳公厕”

公厕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是必不可缺的环境卫生设施。打造“方便、温馨”之城,离不开方便、温馨的公共厕所。18日,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继续开展“星期三问城管”公厕管理主题活动,为市民解决“方便”中遇到的不便之事。

24小时开放提供温馨服务

新中式风格设计特点,建筑外观走古风路线,翠竹绿植围绕;内部古色古香,休息区设置竹木桌椅,中式传统圆形花窗具有“圆融、圆满”的寓意⋯⋯看到这样的场景,你能想到这是公厕吗?18日上午9时许,观海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崂山区云岭路和香港东路交叉口的公厕,里面除了男女公厕外,还增设“第三卫生间”,配备无障碍坐便器、儿童坐便器、婴儿打理台等便民设施。

“这座公厕是2018年建设完成,除了提供基础的厕所方便外,这里还设置了休闲桌椅、饮水机、手机加油站等服务设施,真正让市民享受一应俱全的服务体验。”崂山区城市管理局环卫科科长王建波介绍,公厕采用“一客一保洁”模式,每当市民游客使用后,保洁人员就会第一时间打扫。同时,整座公厕采用多增加反水弯和除味设施,大大减少了厕所异味。

保洁员王凤民告诉记者,他和妻子一同负责这座公厕保洁3年了,公厕实行全天24小时开放。“公厕内部有专门的管理间,可以让我们居住,这里就像是我们的家,我们也希望通过仔细打扫,能让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也有温馨的体验感受。”王凤民说。

推选出106座“百佳公厕”

“上公厕的时候,遇上蹲位比较破旧的话很影响体验,希望能加强管理。”“厕所隔板底部破裂了,希望能及时整修。”“有些公厕厕纸被过度使用,希望能管理下。”⋯⋯当天上午9时至11时,在城市管理局12319热线大厅,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魏盛国、市环境卫生发展中心副主任吕永刚认真接听市民来电,听取市民关于公厕管理服务方面的意见建议。当天现场连线共接到公厕管理服务问题及其他环境卫生问题19件,包括表扬类6件、建议类6件、投诉类5件、咨询类2件。这些问题和意见建议主要涉及公厕日常保洁、公厕设施维护等方面。

魏盛国介绍,我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不断加强公厕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总投资约2.4亿元,新建高标准公厕478座。目前,全市纳入环卫行业管理服务的公厕达到1141座,其中:一类公厕901座、二类公厕193座、三类公厕30座、移动公厕17座,均全部按照《青岛市公共厕所服务管理精细化工作标准》进行管理作业。同时,今年市城市管理局和市环境卫生协会共同组织开展了“百佳公厕”创建活动,通过行业日常评测和协会专家评议,共推选出市南区山海关公厕、市北区银川西路公厕、李沧区京口路三角地公厕、崂山区云岭路公厕等106座“百佳公厕”。

下期“星期三问城管”活动将于11月25日围绕“在建工程规划执法”主题组织开展。届时,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规划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将走进热线大厅,接听市民来电,听取市民意见建议。(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

1141座公厕 亮了街暖了心

大数据描绘青岛公厕:一类901座、24小时开放201座⋯⋯

公厕是必不可缺的环境卫生设施,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过公厕这个小窗口,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以及文明程度。青岛到底有多少公厕?有多少座24小时公厕?公厕设施配备是否人性化?未来公厕将如何更好满足居民需求?今天是“世界厕所日”,记者用一组数据,向市民展示近年来青岛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带给市民的方便和温馨。

让公厕入景

据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魏盛国介绍,5年来,全市总投资约2.4亿元,新建高标准公厕478座,纳入环卫体系管理作业的公厕增加到1141座,增长率72%。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公厕的选址、设计、修建中,引入城市美学理念,立足城市空间设计,顺应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用整体、绿色、开放的创新思维,延续蓝天碧海、鸥翔鱼游的地域特色,将公厕融入到周边的整体环境中,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同时结合新的通风、除臭、添香技术,让公厕成为外观漂亮、内部整洁、功能实用的文明窗口、城市客厅,让“邻避”变“邻利”。

山海关公厕入选“百佳公厕”。

例如在八大关景区,考虑到该区域风格多样的“万国建筑群”特征,山海关公厕参照了周边老建筑的旧有风格,设计成了别墅式外形,红黄底色与周边建筑、树木的颜色相互呼应,与景区融为一体。而全市公厕规划设计类似的精妙之处、点睛之笔还有很多。

让公厕便民

走进我市的公厕,免费厕纸、洗手液等物品以及WiFi、“便民橱”、“手机加油站”、自助售货机、直饮净化水、休闲座椅及行李架、换衣台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提供的应急药品、针线包解决市民游客一时之忧,处处透露着服务和温馨。

据了解,我市新建改建公厕全部增设“第三卫生间”,“目前,全市共有423座公厕设置了‘第三卫生间’,内设婴儿打理台、儿童座椅等人性化设施,彻底解决了带异性子女的父母或陪同异性老人的市民游客如厕不便问题。”魏盛国表示。

为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我市增加了女性蹲位占比,将男女蹲位比例调整为1:1.5,景区达到1:2以上。为给残疾人、老年人或伤病人如厕提供便利,我市公厕普遍增设无障碍通道、专用洁具、配套安全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全市共有710座公厕设有专门残疾人间。为更好服务夜间经济、方便群众出行,我市还对201座公厕实行24小时全时段开放。

让公厕智能

在延安三路观星广场,公厕的“第三卫生间”是自动门系统,每个厕所门上都有提示灯,如果没人会显示绿灯,有人则显示红灯。李沧区巨峰路万达公厕引入青岛国际院士港侯立安院士最新研发的新风空气净化系统,来解决厕所“臭”这一难题。

此外,我市还有大量公厕设置了人脸识别免费取厕纸机和擦手毛巾卷设备,替换掉原有的纸盒,有效解决了厕纸浪费的难题,公厕纸张消耗量节约67%。为让市民找厕所方便,我市还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全面标注、实时更新“公厕地图”,对道路上的公厕导向牌进行数字化改造,市民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定位找到公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通讯员 鞠宏)

最忙公厕 揭开它的前世今生

栈桥西公厕发展历程是青岛“厕所革命”的一个缩影 当年参与建设者讲述青岛公厕的那些事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西姆曾经说过:“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好去看它的公厕。公厕怎样,城市文明就怎样。”小公厕,大民生。公厕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11月19日是第8个“世界厕所日”。早报记者探访了青岛最忙公厕——栈桥西公厕,透过它了解了青岛公厕的昨天、今天、明天。

栈桥西公厕夜景。

栈桥西侧有个“网红公厕”

11月15日下午,栈桥上的游客不少,或在栈桥边观赏海鸥,或是围坐在沙滩上聊天,热闹的场景似乎让人忘记了当下是初冬时节。

不时有游客到栈桥西侧公厕如厕。厕所占地230平方米,底座镶嵌基石、包边的老虎窗、屋顶带有塔尖,屋顶一片红瓦,淡黄色墙体,整座建筑带有浓浓的德式风格。仔细看这座公厕,仿佛能体现出青岛的过去,因此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网红公厕”。

栈桥西公厕设施齐全。

在公共洗手区设立一个六角形的镜面柱子,下面高低错落地设有6个洗手盆,大人、孩子都可以使用。有女性游客对着镜面柱子,化起淡妆。公厕设有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专供行动不便和携带宝宝的游客使用。墙壁上安装了尿布更换台和壁挂式婴儿安全座椅,洗手台和马桶旁都有安全扶手。

女保洁员推着一辆电动刷地车清洗地面,所到之处的污迹被迅速清洗干净。栈桥景区管理处主任王万波说,除了刷地车外,厕所里还安装了飘香机,能自动喷洒清新剂消除异味,净化空气。

栈桥西公厕周边是商场、居民小区、火车站,作为一处24小时开放的公厕,已经成为青岛使用率最高的公厕。

公厕曾经两次拆除重建

“栈桥西公厕除了是‘网红公厕’‘青岛最忙公厕’,它还是青岛解放后最早建立的公厕之一。”11月15日,市南区城管局环卫科负责人周爱清说。作为从事环卫管理工作38年的“老人”,她见证了青岛老城区公厕发展的历程。

栈桥西公厕是1949年青岛解放后新建的公厕,占地有110平方米,原先的公厕非常简陋,没有窗户、隔断,有一条长沟槽,权当是小便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厕增加了隔断,男女蹲位都是8个。“原先的公厕是旱厕,定期有掏粪工来清理粪便。1990年,青岛市投资250多万元,把市区246座公厕全部改成了水冲式,掏粪工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周爱清说。

1990年,原四方区环卫处实施公厕管理改革试点,实行有偿服务,青岛公厕进入收费时代,每次收费是0.1元。周爱清展示了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栈桥西公厕老照片,整个建筑呈长方形,屋顶有一个小亭子造型,公厕中间是收费管理间,门口还有护栏。到2008年5月,全市所有公共厕所实行免费开放。

尽管栈桥西公厕此前经过很多次的小规模改造,但是厕位比例、配套设施还是相对滞后,市南区在2007年底启动公厕第一次拆除重建工程。“这次改造,我们调整了男女厕位比例,增加了感应设备、残疾人间等。”周爱清说,2008年,赶在奥帆赛举行前,栈桥西公厕顺利完工。

栈桥西公厕的残疾人间比较小,厕所外观也有些陈旧。2017年底,栈桥西公厕再一次拆除重建。2018年,重新修建的公厕对外开放,男厕位13个,女厕位27个,男女厕位比达到1:2,超过了建设部的建设标准,成为了青岛配置条件最好的公厕。市南区在国内率先达到每平方公里3.5座公厕的标准,形成10分钟公厕服务圈,在旅游旺季能够满足日客流量10万人次的如厕需求。

“厕所革命”先进做法全国推广

除了栈桥西公厕,11月15日,早报记者还探访了市区其他一些公厕,第三卫生间、饮水机、空调等已经成为常规配置。

大剧院公厕环境优美。

在崂山区的一些公厕里,除了外表大气时尚外,内部还设有半独立休息区,增加了手机加油站、手机烘干台、微波炉、医疗盒、针线盒、打气筒等便民设施,公厕墙壁上还有崂山景点的宣传展板等,并且增设户外劳动者驿站。崂山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王建波介绍,自2017年以来,崂山区不断加大公厕建设力度,目前中心城区范围公厕数量已达到60多座。为便利市民及游客及时如厕,崂山区制作了找公厕小程序“崂山公厕导视”,设置了500多块带有二维码的公厕导视牌,市民和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找到公厕位置。

“栈桥西公厕的发展历程,是青岛‘厕所革命’的一个缩影,70年来,青岛公厕实现了从‘无处如厕’到‘如厕如家’的跨越,建设部此前在青岛专门召开现场会,介绍青岛‘厕所革命’的先进做法。”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鞠宏说。

按照时间轴来划分的话,青岛公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49年5月,青岛市区有29座公共厕所,其中25座残缺不全、15座下水道不通,市民基本“无处如厕”。1952年市区公共厕所达44座,1966年增至71座。

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1987年,市区公共厕所总数增至125座。至2005年年底,青岛市七区共有公共厕所428座。第三个阶段是个性化发展阶段。2015年,全市共有环卫公厕663座。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共新增公厕478座,投资2.4亿元。2020年,全市共有环卫公厕1141座(市区972座),是70年前的39.3倍,逐步建立了以“固定式公厕为主、配建式公厕为辅、社会厕所对外开放为补充”的网络格局,新建、改建公厕增设第三卫生间(全市共423座),增设了婴儿打理台、儿童洗手台等人性化设施。市区已有201座公厕实行24小时开放。

未来打造“智慧公厕”

“历经70年的发展,青岛在公厕建设管理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成为国内标杆城市,展望未来,我们青岛将打造‘智慧公厕’,进一步提升服务半径、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为如厕者提供更加温馨的如厕环境。”鞠宏说。

各区市正在建设智能公厕云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可监测到公厕使用情况、人流量、男女人数,市民通过公厕内的展示平台可了解空余厕位等情况。平台还可以监测公厕内氨气硫化物、温度、湿度等。借助公厕“智慧化”管理系统,利用数据采集技术、云端技术,对公厕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异味)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既能帮助保洁员根据实时动态调整工作,提升保洁效率,又能协助公厕监督管理人员对保洁服务情况、公厕内卫生状况、环境指标进行实时有效监管,有效提升保洁质量和管理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采取新建街头小型公厕、社会公厕对外开放等多种措施持续增加公厕数量,建成区达到4座/平方公里的公厕密度,且优化布局,让公厕分布更加合理。“我们还将鼓励更多的社会公厕对外开放,争取全市具备条件的公厕全部实现24小时开放。”鞠宏介绍,借助青岛建设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发展契机,全市环卫事业也将依靠互联网+,进一步延展服务边界。(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公厕保洁 夫妻结伴以厕为家

岛城2169名特殊的“城市美容师”为保持公厕洁净默默付出

说起青岛的2.3万名“城市美容师”,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清扫马路和运输生活垃圾的工作人员,其实还有2169名特殊的“城市美容师”,他们就是公厕保洁员。在这个群体中,又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396对“夫妻档”,他们日夜保持着城市公厕的洁净。近日,早报记者探访了守护公厕的三对“夫妻档”,倾听他们的守护故事。

夫妻档1

杨瑞臣和吕育红

把公厕当成家一样打扫

在山东路与江西路路口东侧,有一处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公厕,该处公厕是市南区十佳公厕、青岛市“百佳公厕”,管理员杨瑞臣、吕育红这对“夫妻档”也被市南区城市管理局评为“最美家庭”。

市南区城管局环卫科负责人周爱清告诉记者,该处公厕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原先地势比较高,男女厕位也不符合标准,并且没有第三卫生间,无法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如厕需求。2017年2月份,市南区拆除公厕,并在原址基础上修建了现在的公厕。“重新修建的公厕增加了10个平方米的‘城市美容师驿站’,还有生活间、淋浴间,还建设了第三卫生间,配备了空调、自动饮水机、休息座椅、微波炉等设施。”周爱清说,这处公厕成为市南区最早一批24小时开放的公厕。

在这处公厕重新开放后,杨瑞臣、吕育红就都成为了公厕的管理员,并一直干到现在。吕育红喜欢养鱼,杨瑞臣喜欢养花、养鸟,为了美化环境,两人把家里的鱼缸、鲜花、鸟笼都搬进了公厕,现在公厕里有两个鱼缸,还有不少的盆栽植物。干着干着,他们就把这里当成了家一样来打扫。

公厕管理工作并不轻松,根据市南区城管局的保洁标准,一天要有3次全面保洁,中间小规模的保洁有数十次。山东路公厕周边有医院、酒店、商务楼,再加上地处两条交通主干道交叉处,每天如厕人数都有上千人,夫妻俩的工作量很大,每天休息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大多是瞅空补个觉。

一座公厕,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对于杨瑞臣夫妻来说,辛酸苦辣,皆能体会到。前些年一天凌晨,杨瑞臣起来打扫卫生,结果发现厕所有一扇门被人给卸下来了,地上还被人吐了一大堆呕吐物。为了不耽误别人如厕,他马上把门安装好并仔细清洗了地面。

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厕所,看到正在干活的吕育红当场提出了表扬,“大嫚,我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干净的厕所,你干得真不错呀!”听到这句话,吕育红感觉自己特有面子。

夫妻档2

段培宝和王凤民

用行动展示环卫人风采

记者随后又赶到了崂山区云岭路公厕,该处公厕在云岭路与香港东路交叉口处,整座公厕采用中式风格设计,周边翠竹绿植围绕,内部休息区设置竹木桌椅,圆形花窗具有“圆融、圆满”的寓意。

公厕内增设第三卫生间,配备无障碍坐便器、儿童坐便器、婴儿打理台等便民设施,可同时满足多位家庭成员使用。公厕男女厕间按规定标准比例布局,设置除臭设备;公厕内设置了半独立休息区,配备休闲桌椅、饮水机、手机加油站等便民服务设施,并通过设置宣传屏、展板等方式展现崂山当地文化民俗风情,让公厕成为游客、市民了解崂山的新窗口。

段培宝和王凤民夫妻俩是公厕管理员,从济宁来青有6个年头了,之前在会展中心公厕工作,3年前到云岭路公厕工作。为了干好本职工作,他们全家人都来到了青岛。“我们的公厕是24小时开放,旁边就是石老人浴场,又靠着香港东路,周边有很多酒店、酒吧,每天上厕所的人很多,我们一天要保洁100多遍。”段培宝说。

11月15日清晨6点,段培宝和妻子早早地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他们到各自的责任区去打扫卫生。打扫一遍下来,需要花费10多分钟。两人在公厕管理间吃完早饭后,就在公厕里巡查。上午8点多,陆续有人前来如厕,两人要及时小范围地保洁。在做好公厕保洁工作的同时,两人还要对公厕周边及内部每天3次整体消杀,对大小便器进行全面清洗。每间隔两个小时对门把手、洗手台、水龙头、废纸篓等全方位消毒。每天段培宝夫妻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段培宝夫妻俩很珍惜当下的生活,他们除了保持好公厕的环境外,还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环卫人的风采。2018年,有位老太太如厕突然不舒服,段培宝夫妻俩赶紧上前救助,后来是段培宝抱着老人,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打出租车把老人送回家。还有一次,有位外地司机如厕后把衣服丢在厕所里,段培宝就在厕所里守着。20分钟后,外地司机满头大汗地跑回来,发现衣服还在,感动地掏出200元非要塞给段培宝,被段培宝当场婉拒。

夫妻档3

杨学云和韩杏华

过年不回家在公厕坚守

杨学云和韩杏华夫妻俩是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人,自2018年起入职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从事公厕保洁工岗位,负责西海岸新区南营公厕的卫生保洁工作。

南营公厕位于金沙滩啤酒城西侧,毗邻篮球场,如厕市民多,工作压力大,但是杨学云夫妻俩没有抱怨,而是起早贪黑,严格按照公厕保洁标准,为来往市民提供用心、细心的高品质服务。他们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历年来公司多次收到市民打来的感谢电话。用杨学云自己的话来说:“公厕保洁不是个轻松的工作,干的这小三年说不辛苦是假的,可是看着自己的双手将这一小天地每日整理得干干净净,那种满足感也是实打实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他们夫妻俩没有退缩,在疫情期间依然坚持到岗,每天都按照防控要求,穿上隔离衣,戴好手套、口罩,将公厕里里外外细致地保洁、消毒,用实际行动彰显着环卫人的工作态度与风貌。

两年多的时光转瞬即逝,杨学云与韩杏华两位60多岁的老人,把含饴弄孙的时间奉献给了公厕保洁工作,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假期,别人都在团圆欢聚,他们夫妻俩却在公厕的管理间中坚守,保障公厕的正常运行。儿女们也都有怨言,但他们夫妻俩总是说:“既然干了这个活,咱就得干好。”

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鞠宏表示,公厕保洁员并不是多么光鲜亮丽的岗位,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才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干净、更加宜居。厕所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城市文明程度、管理水平、社会责任的综合反映。公共厕所的建设管理离不开广大市民游客的支持,需要环卫人和如厕人的共同努力,希望广大市民“文明如厕,从我做起”,爱护公厕设施,节约用水用纸,尊重保洁工人,共同维护整洁温馨的如厕环境。(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董福杰 欧晓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早报会客厅专题阅读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