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5.1亿元,仅直接产出就要超100亿元。
你肯定好奇:这样划算的投入产出比,来自什么项目?
答案很简单,是“人”。当然,这不是普通的“人”,是其中稀缺珍贵的“博士后”人才。
11月18日上午,在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人社厅和青岛市政府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纪念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青岛系列活动。活动现场,从航空到深海,从高性能材料到自动化智能软件,琳琅满目的博士后自主研发成果、各类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0到1突破的技术创新,都让观象君叹为观止。
据青岛市人社部门统计,截至目前,青岛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671人,占全省总数的39%,出站(基地)留青博士后1687人,留青率达到76%。累计向博士后设站(基地)单位和博士后人员发放各类资助5.1亿元,而全市在站博士后累计研发项目超过2000个,创造产值在100亿元以上。
1
32年前开始建“站”,
76%以上的博士后选择在青岛创新创业
提到博士后,自然离不开他们身上的“学霸”属性。入门门槛是便是“博士学位”,从事的也是具有探索、开拓、创新性质的科研工作。也就是说,成为一名“博士后”,除了要拥有着高精尖科研潜力和水平外,更需要自带一种创新性活力。
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更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从目前的博士后发展情况看,他们出站后绝大多数成为国家科研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对于这样一种顶尖的战略性资源,青岛自然不会错过。早在1988年,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就设立了山东省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又在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单位设立了第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3年,青岛又推出“博士后培养留青计划”,构建起一整套包括博士后站(基地)、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博士后生活在内的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博士后课题研究、留青工作创业、待遇保障等方面扶持力度。
截至目前,青岛已拥有博士后站110家(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0家。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671人,占全省总数的39%,出站(基地)留青博士后1687人,留青率达到76%。
当然,这些花大力气引进的博士后们,也不负众望,不仅在科研创新,更是在产业“风口”上都表现出了亮眼的成绩。
获得2020年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金奖的金鑫,他所带头研发的可降解塑料单体绿色合成工艺开发,不仅突破了国外垄断 ,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单体合成工艺,而且将原材料从传统化石基塑料变为生物基,用地沟油等低附加值产品“变废为宝”。“这其中蕴含着百亿级市场的潜能。”金鑫表示。
同样,从山大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发酵工程博士学位后,胡淑敏选择进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工作。“设置在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对而言研发方向更精准、更具产业应用性。”胡淑敏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来到青岛,除了对青岛这个城市的喜爱之后,更是看好了“青啤”的吸引力。在今年的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上,她凭借着“苦爽回甘”皮尔森啤酒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同样拿到金奖。
1982年出生的田广野,海外博士毕业后来到青岛海信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期间他不仅在计算机辅助诊断、手术规划、术中导航等方面做出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在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实现新增销售额4041万元,新增利润1421.26万元。出站后,他继续留青工作,现在已经成为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医学影像所所长。
“全市博士后人才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就有800余项,”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全市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近年来,约75%的博士后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00余项,已授权专利超850件,约25%的博士后进入青岛市企事业单位工作,培育了一大批支柱产业,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
2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青岛致力打造博士后人才创业“理想城”
建设创业城市,“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最核心的资源。而博士后群体,作为人才竞争和未来高精尖技术储备的重要一环,值得更多的关注。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了让这些人才在青创新创业、施展抱负、实现价值,青岛也在努力做好“平台”、建好“阵地”、搭好“舞台”,使博士后人才们近者悦远者来,真正把青岛当作一个“理想城”。
2019年5月,位于城阳区的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正式开园。如果说博士站是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那这个以“管委会+公司”模式运作的园区,更像博士后创业者的“大本营”。尤其是管委会“主外”、公司“主内”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了却博士后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又为他们提供了最佳创业生态。
今年38岁的朱健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去年1月,他与合伙人创办青岛慕沃科技有限公司,并于7月进驻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在这里,可以心无旁骛干事。”朱健鹏告诉观象君,园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3年免租的9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550多平方米的中试生产车间,还为他们创业项目提供了“一站式”税务、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硬件上的便利只是加分项,园区营造的产业链生态才是让我们项目入驻的核心吸引力。”朱健鹏说,自己创业团队重在首创研发充气聚氨酯工程轮胎及巨型轮胎,但工程轮胎生产出来后需要上车实测,一直以来寻找试用车辆和测试场地都是一个难题。
“园区积极协调,引入了另一家由博士后带队的矿业公司,专门生产矿山机械,这不仅是以后的潜在客户,还可以便利地联系到测试车辆和场地。”朱健鹏兴奋地告诉观象君,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创业生态大大缩短了成果转化时效。
在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像朱健鹏这样的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已有47个。“借力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既为博士后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一个‘青岛舞台’,也便于我们以赛招商。今年的大赛就吸引了国内外880个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参赛,目前在谈、有合作意向的博士后及创新创业项目有百余个。”园区负责人告诉观象君,园区正在搭建一个博士后创新创业的最佳“大本营”。
这里不仅有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双创学院青岛分院合作共建的博士后双创大讲堂,精准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同时,还联合21家风投机构重点扶持园区博士后创业企业,目前已有13家企业获得融资3.95亿元;创新推出博士后信用贷、人才贷,博士后人才最高可享受200万元的信用额度支持;园区还为创业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策划、申请等一揽子服务,保障园区博士后创业者的知识产权。
此外,园区还打造了全国首个面向国内外的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交易平台,全线贯通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真正实现一网联通、一键对接,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已经有3000余人。
3
成立青岛市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
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
当然,科研的目的不只是做一个单纯的理论派,是要在科研创新中,实现成果转化,最终完成产融结合。
不过,这种从理论到产品的“产业链”,单凭一个博士后设站(基地)单位的一己之力显然有些势单力薄,善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的青岛,早就想到了选择了“协同作战”的打法——今年8月,青岛市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正式成立。
这个由青岛131家博士后设站(基地)单位和部分创投风投机构联合组建的联盟,也成为经山东省人社厅批复同意试点组建的省内首家融合“博士后站+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投风投机构”组成的联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研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产融发展平台,各联盟单位间的强强联合,既实现了博士后招收、博导队伍、科研设备、成果交流的共建共享,更嫁接起实体企业,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承接。创投风投机构的金融“活水”,又极大滋养了博士后创新创业……联盟成立以来,已有60多家单位在联合招收博士后、创新合作、产融转化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
“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联盟成立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了各个平台之间的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应用链接,使上下游衔接更顺畅。”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然,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让供需对接更为精准、明确。”聚焦当下青岛市主导产业方向和龙头企业的未来产品发展势头,联盟成员单位集中科研优势、攻坚克难,瞄准产业从0到1的创新性突破发起强攻。
尽管刚刚起步不久,但青岛显然已经开始尝到“协同作战”的甜头。今天,在青岛举办的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系列活动现场,联盟“plus”版本——胶东经济圈博士后平台协作“1+5”联盟正式完成签约。
新联盟将以青岛为主打造胶东经济圈博士后平台协作紧密联合体,推进跨地区博士后平台合作,加快胶东经济圈乃至全省创新合作、成果转化、产融结合。
我们也期待着,成员更多、范围更广、资源更丰富的胶东经济圈博士后平台协作“1+5”联盟将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们更期待,越来越多的博士后人才来青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与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生更多美妙的“化学反应”!
作者 | 晓萌 编辑 | 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