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崂山区政府联合发布张村河片区城市设计和开发建设情况,让这一“黄金片区”未来的发展蓝图更为清晰地铺展开来。
张村河片区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核心位置,是东岸城区规模最大的连片存量用地,集合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株洲路两侧区域和张村河两岸区域两大重点低效片区,是自然禀赋、产业策源、高校研发机构集聚等多重资源叠加的潜力宝地。通过前期低效片区土地整理,腾让土地约1万亩,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
张村河片区城市设计围绕“创享都芯、水脉智谷”的整体定位,分为28.5平方公里全域范围、7.8平方公里重点区域、1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三个设计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28.5平方公里全域范围。规划为“北产、中服、南居”的总体布局,其中,北部以株洲路为轴,打造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海洋生物医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四大产业组团;中部沿张村河两岸,打造产城融合的公共服务与活力带;南部以合肥路为轴打造六大宜居组团。
第二个层级是7.8平方公里重点区域。以张村河为轴,带动北至株洲路、南至合肥路的两岸腹地一体化发展,依托张村河自然生态优势,集聚发展科创办公、时尚消费、文化休憩等功能,推动科、产、城、人融合发展。
第三个层级是1平方公里核心区域。规划创新要素集聚的未来总部基地、休闲创意混合的国际创新聚落、汇聚城市活力的科创服务港湾三大功能板块,是整个张村河片区最具高品质、高活力、高附加值的“魅力都芯”。
一是厚植产业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将张村河片区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核心策源地的目标,通过承接松岭路科创大道的功能外溢,协同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青能所等高校院所资源,做大做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大品牌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探索布局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
二是焕新城市风貌,打造青岛山河空间新范式。空间布局上,强调与周边山体、河道等自然景观的融合,追求空间的亲切感和舒适感。沿河两岸留足更多的生态空间,布局低密度、组团式的建筑群落,地铁站点周边等区域适度集中高层建筑。建筑设计上,坚持精品建筑,吸纳高水平团队参与设计,打造各具特色、造型优美的建筑集群。建筑色彩上,传承老青岛红瓦绿树的城市基因,提取形成本土色彩谱系,对建筑与街道界面进行色彩指引。
三是擦亮生态底色,勾勒“十里张川”美丽画卷。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生态本底安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营造亲水生态空间。对金家岭山、将军山、围子岭等山体,强化生态保育,规划郊野公园,形成横向沿张村河、纵向沿7条道路及绿带的生态长廊。规划总长度57公里的“一横十纵”绿道网络,为居民提供可骑行、可漫步、可赏景的好去处,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即景”。
四是做优公共服务,建立宜居宜业栖息地。片区聚力打造面向未来的高质量配套设施,集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满足创新人才、本地居民等各类人群需求。高标准配置23处市区级公服设施,其中包含市美术馆新馆、崂山文化艺术中心、崂山区人民医院、全民健身中心。规划布局11个15分钟级生活圈、27个5-10分钟级生活圈,打造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邻里中心,使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最便捷的服务。
五是落实“好房子”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利用市中心仅有的成片土地资源,让容积率和建筑层数降下来,让小区配套和活动场所丰富起来,让阳光和视野充足起来,建设全龄友好型、青年创业型等多样的居住产品,满足各类人群的生活需求,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新一代高品质居住区。
六是完善路网体系,构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构建“两横三纵”的高快速路网体系与“四横八纵”的主干路网体系,重点区域规划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9.3公里,高于每平方公里8公里的国家标准,极大提升交通承载能力。构建五分钟内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体系,为短途出行提供多样选择。构建“两横五纵”的轨道交通网络,目前有已通车的轨道2号、3号、4号、11号线,在建的5号线,远期规划的15号线,在本轮城市设计中又新增轨道交通18号线延长线,未来85%的就业岗位位于轨道站点周边800米范围内。
尽管,在此次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区域的规划与设计中,体育和运动健身的相关内容并非直接显著,但可以从方案中的整体框架和部分细节中挖掘出其潜在的正面影响和带动作用,总结出相关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区域的规划与方案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布局,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城市空间的优化,也为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文化的培育、体育产业的创新以及健康城市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展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人民健康生活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