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不懈进取的精神风貌。
从许振超到张连钢,从四方机厂的老工人们自力更生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到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管益辉为中国高铁装上国产“膝盖”……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让“青岛制造”名片熠熠生辉。
目前,青岛有“大国工匠”4人、“齐鲁大工匠”5人、“齐鲁工匠”26人、山东手造工匠2人,获高技能人才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技能大奖”6人。除此之外,还拥有国家级技能领军人才209人、省级技能领军人才595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积极探索,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也书写着“青岛工人”的光荣和梦想。
今年7月26日是第二个“青岛工匠日”。去年,青岛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将7月26日确定为“青岛工匠日”,用城市之名致敬工匠。如今,第二个“青岛工匠日”到来,“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工匠日”成为这座“工匠之城”一直思考和作答的课题。
精神引领,求精不止:“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近年来,青岛高度重视培养工匠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在岛城得到更加深入弘扬和践行,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让青岛打造“工匠之城”的步伐更加自信从容。
——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继“岛城工匠”培育计划被列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后,2023年5月,市总工会被纳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青岛工匠”培育工程已经上升为全市战略。
——政策激励更加精准。在既有政策基础上,今年市总工会印发实施青岛工匠培育、工匠学院建设和全员创新竞赛等三个事关工匠人才培育、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办法,梯次培育各行各业工匠人才,全方位赋能工匠发展。
——培养模式更加科学。聚焦常态化培育工匠人才,青岛成立市级“工匠学院联盟”,开启工会、院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工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竞技平台更加有效。发起于生产一线的劳动竞赛一直被誉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有效平台,是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的有效载体。今年,全市各级工会聚焦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深入开展“打头阵、当先锋”创新创优高质量发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在竞赛中有效激发工匠潜能。
——身份认同更加温暖。在青岛,机场、火车站、长途站等开设劳模VIP通道,协同区市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今年“青岛工匠日”期间,市总工会还将推出工匠人才免费体检等关爱措施以及工匠主题雕塑等公益宣传,不断擦亮“工匠之城”名片。
工匠精神是什么?青岛地铁的建设者们给出了答案——就是一种尽最大努力做到极致的精神。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打造出极致的产品和体验。
在青岛地铁上,99.99%的列车整体可靠性是一个既定的标准。5年前,当地铁6号线投入建设时,青岛地铁将这个标准再次提高,要实现由99.99%到99.9996%的突破。
从零开始、重新起步,1800多个日夜,青岛地铁联合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所等企业的技术工人们向着这个全新的目标迈进。
“很多人不眠不休,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效果不惜进行成百上千次试验。”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刘纪俭介绍。最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再重来的探求后,地铁6号线的列车装上了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列车拥有了“最强大脑”。依托这个“最强大脑”,列车实现了自主控制、智能启停,由于整体稳定性的提升,地铁设备故障次数显著减少,运营高峰期还可以实现每小时多上线8列车、多运送约1万名乘客。
助力成长,求进不止:“深想一层,多想一步”
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他们是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是支撑青岛制造、青岛智造的重要力量。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产业领域,青岛有200余万产业工人。
“青岛工匠日”也是他们的节日。他们每一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是工匠精神的一线践行者,也是好品优品的一线制造者。
为了让更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实现由“工”向“匠”的跃升,青岛从2018年开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机制、搭平台、出政策,致力于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党建统领改革全程,组织37个相关部门建立六项机制,保证每一项具体改革措施及时落地落实,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除此之外,密集出台一系列措施释放政策红利,合力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提供保障。
关注产业工人学历提升素养,为人才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市总工会大力推进“求学圆梦”行动,为一线职工提升学历买单,目前已投入3331万元资金、补助近2万名一线职工在职读大学。
深化“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选树一批青岛工匠、产业工匠和手造工匠,打造一批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
据不完全统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青岛技能人才已由112万人增长到168.9万人,高技能人才由25.2万人增长到59.5万人。
青特集团装备工程部电力处技术主管孙强就是这样一位践行工匠精神,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风采的杰出代表。为了完成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他加班加点赶工,项目顺利完工后,提高了20%的生产效率,累计为公司实现降本增效1000余万元。
孙强不仅自己热爱创新发明,还带动了更多的员工沉下心来钻研技术。“跟孙师傅一起工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受感染的过程。以前,遇到困难就不想干了,现在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我们总是会深想一层,多想一步。”孙强的徒弟古荃文说。
有效激励,求新不止:创新赋能“青岛制造”
践行工匠精神,就要直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任务新挑战。
创新,要不得浮夸,坚守工匠精神,需要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发明来扎扎实实解决产业技术突破的瓶颈。因于此,“工匠精神”已经被赋予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新内涵。
伴随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青岛海丽雅集团技术团队走进了大众视野。为了解决着陆绳索耐高温性能的极高要求,技术团队日夜攻关,仅选择材料就返工40余次,“整个过程很煎熬,但我们的技术最终经受住了考验。”技术团队中心副主任徐连龙说。一根绳索也让这个团队站上了中国特种绳缆的高峰。
支撑创新驱动的根本是创新型人才。活跃在岛城各行各业的技能人才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创新进步,立足本职岗位,实现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一系列技术攻关。
为了充分挖掘技术工人身上的创新效能,市总工会部署构建“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工作体系,以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班组、创新能手、创新成果等群众性创新创造为载体,示范带动各级各类职工创新培育体系广泛建立,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
数字最有说服力。青岛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培育全员创新企业,设立市级职工创新特等奖50万元重奖,激励职工创新创造。目前,全市已建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66个,培育全员创新企业65家,推动产生应用型创新成果2.2万余项,创效10余亿元。
海尔集团卡萨帝工匠李文虎多年来潜心研究模具的创新改进和数智化推进,推出了一模三胆,一模三衬、四衬等多个绝活,其中用于冰箱发泡层的发泡模具和冰箱门衬切边侧冲一体设备为全国首创,获得国家专利认可,带动企业年收益增加400余万元;青岛泰能高新燃气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尹智才领衔发明“PE电熔套筒保护装置”,成功解决了电熔套筒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问题,为企业年节约资金近200万元……
此外,为充分激发一线普通工人的创新力,市总工会发挥职工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操作和产品结构的优势,围绕生产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设备更新维保等,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创新活动。目前,已有2个案例入选全国“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典型案例,1门微视频课程入选全国“五小”精品课程。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在青岛这片创新创造的热土上,广大劳动者传承“工匠精神”,团结奋斗、孜孜不倦,建功“工匠之城”,必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