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5日讯 近日,青岛天气持续“热辣滚烫”,多个区市先后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和高温橙色预警。各大医院的急诊科因高温天气送来急救的患者明显增多。“高温天气不止会导致中暑、热射病,还会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易引起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高温还会引发冲动、暴躁、焦虑等‘情绪中暑’现象,进而导致事故和意外伤害增加。”5日,市立医院东院急诊科急诊抢救室主任王玉芹介绍,市立医院急诊科已全面进入“战高温”模式,在炎炎夏日守护患者身心健康。
警惕高温环境下的“头号杀手”
市立医院急诊科是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常年担负青岛及其周边地区急诊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诊治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工作。近日来,市立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因高温天气原因入院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因为中暑相关疾病被紧急送医。王玉芹预计,中暑患者数量在未来一个月内仍会持续上升。
王玉芹为患者详细检查。
“中暑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加可怕,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王玉芹说,通常大家所说的中暑属于先兆中暑,通常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大汗、口渴等,只要脱离高温环境,及时饮水就可以恢复,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果置之不理,患者体温可能持续上升,进而导致轻、中度中暑,甚至重度中暑,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热射病”。“热射病”堪称高温环境下的“头号杀手”,患者体温可能超过40℃,甚至达到42℃,并同时会出现意识障碍、肌肉抽搐、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救治不及时,患者会因心、脑、肝、肾等多个脏器衰竭及肌肉分解(横纹肌溶解)死亡。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10%到30%。
据介绍,从事户外劳动或者运动的人,以及体质稍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都是中暑的高发人群。“中暑不一定发生在高温的户外,每年都有老年人因为不舍得或不喜欢开空调,导致室内中暑的病例。”王玉芹说,老年人身体各器官机能逐渐下降,对温度的感知减弱,再加上有些基础疾病,身体散热能力差,如果长期处于温度高、通风差的室内环境中,同样可能中暑。此外,部分精神类疾病患者由于服用特定药物,可能影响身体的产热与散热功能,也容易出现中暑。王玉芹提醒,如果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体温居高不下,施救者在联系120后,应果断使用凉水、冰块等手段,帮助其快速降温,防止其发生危险。
心梗、卒中与高温天直接相关
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和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市立医院急诊科每天都会接诊大量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急救的患者,特别是近期,受高温高湿天气影响,入院急救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数量有明显增长。王玉芹详细讲述了心脑血管疾病与高温天气的关系。“高温会促进新陈代谢,人体为了散热降温,血管会进一步扩张,使得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而且,高温天人会大量出汗,如果补水不及时,就会导致人体内的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不畅,给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大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王玉芹说,为了防暑降温,一些人会过量食用冷饮、冲冷水澡、直吹空调等,心脑血管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如此大的温差,容易诱发疾病。
市立医院东院区急诊室一角。
“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老年患者,不仅应科学防暑降温,还要注意按时服药,一旦发现心脑血管不适,应及时就医急救。”王玉芹说,市立医院急诊科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心包填塞等急危重症,不仅可以迅速识别,还可以开展介入、IABP、临时起搏、ECMO、外科手术等治疗措施,抢救患者生命。对于脑卒中患者,急救科积极为缺血性卒中病人争取溶栓、介入取栓时机,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可迅速开展介入栓塞、外科手术等有效救治措施。
给情绪装“空调”保持身心宁静
高温高湿天气不仅会导致人的生理中暑,还会导致人的“情绪中暑”。患者往往表现出暴躁、焦虑等情绪波动,一方面会让人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变大、睡眠质量降低,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和血压升高,进一步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另一方面,还会大大增加车祸等意外伤害的发生几率。近日,市立医院东院区急诊科接诊的意外伤害患者明显增加,急诊科创伤中心和出血中心两大亚专业采用先进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多发伤、复合伤等创伤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的救治。
王玉芹介绍,患者之所以会出现“情绪中暑”,是因为高温高湿环境会对人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情绪更容易失去控制,波动大,部分患者会内心纷扰不宁,难以保持平静,有时连简单的任务都无法集中精力完成,甚至因琐碎小事而大发雷霆。“部分外伤患者就是在驾车时因‘路怒’或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车祸受伤。”王玉芹说,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心情持续低落,对家庭和工作的热情显著减退,有些老年人还会因高温而持续疲惫,不愿意活动。王玉芹建议,面对炎热的天气,市民应积极采取自我调节的方式,从心理、睡眠、饮食和运动等多方面入手,给情绪装上“空调”,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文/图/视频)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