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首届青岛农民诗歌节:2400多位诗人、3万多首作品,让乡野充满盎然诗意

2020-11-20 17:0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0日讯 “山下的老房子里/我那个名叫石头的小伙伴/正在制造明灭的灯火/和断断续续的炊烟/他曾经告诉我/村子里的树/有腿,山顶的石头有根。”

11月19日晚,山东诸城诗人管清志在青岛平度举行的首届青岛农民诗歌节暨第四届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成为获得该项年度殊荣的三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石头记》以一名归乡者的乡愁描摹乡村生活记忆,传达时代的乡野所迸发的盎然诗意,这也正是此次首届青岛农民诗歌节暨第四届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活动在“中国诗歌之乡”——全国第一农民诗社春泥诗社的创生地举行的初衷。

第五届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上林莽发言。

作为青岛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的重要板块,11月19日至21日,青岛市首届农民诗歌节暨第四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活动在平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诗探索》编辑部和青岛市文联、平度市委宣传部、平度市凤台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青岛市春泥诗社联合承办。旨在推动当代诗歌中“乡村”母题的书写与探索,展现新时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来自国内各地的诗人代表百余人出席盛会,共同见证“乡村诗歌”的新时代图景。创作的共同交流与探讨,也为各地诗人搭建起了一座切磋诗艺、交流创作、增进情感的桥梁。

第四届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活动舞台现场。

2400多位诗人的三万多首诗歌汇青岛

1984年,在平度崮山公社大姑顶下的下马村小学,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青年农民诗社——春泥诗社。2016年“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的设立,旨在提倡“乡村诗歌”创作,发现和表彰书写现代乡村生活的优秀写作者。

必须提及的是,“乡村诗歌”的概念最早也是由春泥诗社提出的。近年来,城镇化、打工潮、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有农村生活与文化经验的青年,他们的文化心态和生活阅历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界限,他们笔下的诗歌不再是传统的“乡土”,而是现代意识中的乡镇风情。

2020年第四届春泥诗歌奖自今年6月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数百家报刊、网站、微信、博客等媒体的传播,共收到来自2400多位诗人三万多首诗歌参评,疫情无法阻挡人们创作诗歌、抒发诗情的激越,反而更加彰显了青年创作者与时代、与世界对话的广阔诗界。

探寻“乡村诗歌”的未来路径

三位诗人龙少(陕西)、甫跃成(四川)、管清志(山东)获颁“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他们分别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管清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16岁开始诗歌创作,起了一个笔名叫“候鸟”,正像他在诗歌中的书写:“当一个少年有了叫作‘候鸟’的名字,他的双手在挥动的时候,便有了飞翔的欲望。”他说,“家乡承载着我青春的压抑和时代的苦闷。”

龙少说,“写乡村更多是给自己找一个‘远方’的过程,它存在于你的生活,又高于你的生活,和你周围的环境、生活的认知息息相关。”来自四川的甫跃成则认为,再偏僻的乡村也不可能独立于时代而存在,“面对时代,诗人不应该当鸵鸟,不应该意淫一个没有痛感的乡村作为自己拒绝时代的避风港。”

获奖诗人的“乡村诗歌”创作经验和态度,也成为今天上午第五届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春泥诗歌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上的探寻内容。

《诗探索》作品卷主编、诗人林莽作为本次评奖委员会主任,对当下的乡村诗歌创作提出了看法,他认为,中国“乡村诗歌”创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只停留在传统的农家乐,缺乏新的发现和世界在变化中的感受,概念化、表层化乡村。在他看来,这种浮躁的表面化的写作正是后续“乡村诗歌”创作亟需直面的问题。

论坛上,众人充分肯定了三位获奖年轻诗人的书写,也对新时代乡村诗歌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创作突围与困惑进行了思考。

今天下午,首届青岛农民诗歌节还举行了“全国百名诗人相约会客厅”大型采风活动。据介绍,未来青岛将在“农民诗歌节”和“春泥诗社”两大文学活动品牌助力下,进一步展现文学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力量,带动乡村题材诗歌创作,繁荣青岛文学事业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三位获奖诗人组诗中之一首

龙少(陕西)

作者简介:龙少,女,陕西西安人,80后。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刊物,曾获莫干山首届国际诗歌节金奖,出版诗集《推窗有鸟鸣》。

寂静

傍晚从水塘边回来

云朵在天上,被薄薄的光照着

鸟鸣和鸟鸣之间,一棵柳树

和一棵白杨的上空

留出一片绿茵茵的天地,那种绿

让心从轻微的燥热回归平静

仿佛不是为了空而空出来,是为了安抚人心

或者安抚一块裸露已久的石头

带给它简单的色调,和风起时细小的波浪

我喜欢在那片绿荫下,和一块石头相互靠近

想象它从细沙走到石头的距离

那么久远的时间里,太阳金黄

而一匹马将自己的影子

驼到很远的地方

甫跃成(四川)

作者简介:甫跃成,1985年生于云南施甸,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居四川绵阳,供职于某科研单位。2005年前后开始诗歌创作,2012年起公开发表诗歌。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诗探索》《星星》《草堂》《扬子江》等,入选多种选本。

记忆中的无数个黄昏

厨房的动静,猪和我们都能听到。

当锅铲持续刮过锅底,猪就叫起来了。

这叫声里,除了饥饿,我总觉得

另有某种悲凉的成分。

这是冬天,时近黄昏,整个村子笼罩在

橘色的光中。房前屋后,我们滚铁环,爬树,

掷玻璃弹,用木制的刀枪,绕着柴垛打仗。

晚饭还未上桌,母亲还未召唤,

而所有游戏,才刚刚开始。

一浪盖过一浪,猪的叫声。

厨房隔壁就是猪圈。印象里我从未质疑过

这种布局的合理性。一桶猪食

提到圈前,叫声更惨烈了。

我们挤在墙角晒最后的太阳。

我总是无比怀念这即将逝去的一天。

管清志(山东)

作者简介:管清志,山东诸城人,1974年生,山东省作协会员。曾在《诗探索》《星星诗刊》《北方文学》《山东文学》等发表大量诗歌。出版诗集一部。现居诸城。

石头记

那一年,我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

气喘吁吁,爬上了村子南边的山顶。

视野不断开阔,熟悉的一切

比例都发生了改变。

我发现村庄很小,道路很长,

赶路的人如蝼蚁一样。远方

一下子被拉在眼前,触手可及。

我们的喊叫钻进岩石,

一次次用力抛出的石头,

完成了短暂的飞翔后,

轻飘飘,落入脚下的山谷。

四十年后,带着身体里的疲惫和彷徨

我独自一人来到山顶,

坐在石头上面,一言不发

凝望着山下的村庄。

这时候,我发现村子很大,

很多人用尽了一生都没走出去。

道路很短,走着走着

便是尽头。山梁另一侧

静静隆起一座又一座的土丘。

端详着随手捡起的一块石头,

奇特的形状让我暗自惊诧。

它曾经被八岁那年的我

用力地抛向山谷。可是如今

石头或许不知道,再次捡起它的

早就已经不是那年的我。

我相信,在这万物嘈杂的尘世上

存在着两块一模一样的石头。

当然,我更倾向于另一种答案:

——是谁又把它

从谷底重新带回了山顶。

无数童声从岩石中溢出,四下回响。

草,无风自舞。

山下的老房子里,

我那个名叫石头的小伙伴

正在制造明灭的灯火

和断断续续的炊烟。

他曾经告诉我,村子里的树

有腿,山顶的石头有根。

责任编辑:荣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