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宣传 | “贴秋膘”,老传统的新表达

2024-08-31 07:40 青岛宣传  

“秋风起,秋膘贴”。“贴秋膘”这一民间习俗,每年一过立秋,就会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眼下已经出伏,尽管白天气温仍然较高,但一早一晚湿热渐退,凉意滋生,人们的胃口渐渐放开,“秋膘”也慢慢开始大举“贴”起来。

一家商场内熟食区打出“贴秋膘”标语 图源:新华社

不过,近几年,年轻人热捧“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为一种“食尚”版的“贴秋膘”,秋天似乎也更加具象化了。当然,无论喝奶茶还是吃肉,人们“贴秋膘”基本不为长肉,在追求健康之余,更像是一种迎接秋天的仪式感,用美食的方式说出“秋天你好”。

一、“减肥暂停,开贴秋膘”

夏天有很多种味道,就热而言,可谓有点“苦”。

过去,“热热热”食不甘味。

古代的诗人们,在盛夏时“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热极之时甚至“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到了万物不可逃的地步。杜甫也曾热得“束带发狂欲大叫”,发出“安得赤脚踏层冰”的呼声。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度夏如度劫”,炎热往往使人没食欲、没精神、睡不好觉,靠吃清淡、生冷的食物来帮助降温。另外,以前因食物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一个夏季过去,好多人会消瘦,“一夏无病三分虚”,民间将夏季体重减轻叫“苦夏”。为了补足体力,以便抵御秋冬的阴凉和寒冷,所以便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一般大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汪曾祺在《贴秋膘》一文开头就展现了夏日之苦。文中还提到,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义,即吃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

有研究认为,用吃肉来“贴秋膘”是从清朝才开始流行起来的风俗,清代《京都风俗志》中写道,“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

图源:新华网

现在,“吃吃吃”体重难降。

过去的酷热难耐,现代人同样在经历。在三伏天,室外一走动,谁都免不了大汗淋漓,特别是户外作业者更是辛苦。“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把孜然”“上午离家下午回,声音未改肤已黑”……网友吐槽天热的表达不输古人,充满了更多幽默感。

但现代人“避暑”却容易得多,电风扇、空调等几乎家家户户必备,楼宇内中央空调更是标配,为人们营造了清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空调Wifi西瓜,啤酒烤肉蛤蜊”的时节,很多“吃货”的食欲基本未受到气温影响,甚至把“苦夏”变成了“夏肥”。有研究机构就发现,夏天变胖的人比变瘦的人还多。

重庆火锅 图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

立秋之后,小龙虾余味尚存,烤串的烟熏未散,不少网友感叹,“夏肥还没减下去,又要开始贴秋膘了。” 

二、亲友小聚的现成“文案”

无论胖了瘦了、吃冷吃热,立秋之后的自我解馋、朋友小聚、家庭大餐等,都有了统一的文案——“贴秋膘”。一片“贴贴贴”的声音,总会伴着烟火气升腾。

秋天的“快乐因子”。“贴秋膘”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因人而异,但无论吃什么、怎么吃,都可以用“贴秋膘”这个“标签”,网友们也“贴”得不亦乐乎。

作为吃吃喝喝最“熨帖”的借口,“贴秋膘”如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冬雪,也像“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新茶,为人们带来相聚的欢乐。但此处应有“友情提醒”,养生专家表示,各种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口腹之欲还需有所节制,量力而行。

“啤酒+烧烤”是青岛人的快乐 樊蓉 摄

“舌尖上的四季”。什么季节吃什么,这是传统中国“天人合一”观的体现。作为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蕴藏着保持健康体魄的密码,体现着中医“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思想。

跟着节气、季节养生,民间流传的谚语有很多,如春分时“香椿一把健脾胃,理气抗菌食欲归”,小暑时“常吃水下三鲜菜,粉蒸莲藕除烦热”,还有如“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冬吃萝卜夏吃姜”等。就“贴秋膘”而言,不同专家也有不同观点,如有人建议要在立秋前后集中时间“贴”,有人则认为“秋膘缓贴莫嫌迟”,要在入秋后气温走低时择机而“贴”。

老习俗有“新感觉”。迎接秋天的到来,除了“贴秋膘”,还有更古老的“啃秋、咬秋”等习俗,主要在于尝鲜,共享秋季美食。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订单飞向茶饮店 图源:中国名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节气及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群体中展现了新的生命力。如立秋当天,奶茶店都忙得团团转,年轻人争相品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也成了网络上的流行梗。互联网文化与传统节气相结合,使得民俗有了新意,人们也在节气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生活的乐趣。

三、最喜秋日“饭张力”

“四季是来自宇宙的最大节拍”,这个“节拍”又分成24个节气,我们在大自然的韵律里周而复始,重复却不单调,循环却不封闭,感受着自然之美,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而秋天,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季节,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找到“贴秋膘”正确打开方式,补足“精气神”。

在夏有空调冬供暖、“三高”已成为常见病的今天,过去“立秋贴秋膘,冬天不挨冻”的观念显然有些过时,我们已不再需要采取“以肉贴膘”的进补方式。如养生专家所说,今天大多数人营养充足,甚至尚有过剩,更需要做到均衡膳食,肉类、果蔬、蛋类、奶类、谷类、豆类等“ 一样也不能少”。

江西篁岭古村的晒秋农俗景观 图源:新华社(资料照片)

品尝“秋满仓”背后丰收的喜悦,奔赴“诗与远方”。

“秋,禾谷熟也。”秋天是丰收的时节,有着“秋日胜春朝”的景色之美,也美了人们的味蕾。如果把秋天看作一桌大餐,那一定具有十足的“饭张力”:花生、玉米、水稻等作物陆续成熟,苹果、葡萄、橘子、石榴、柿子等瓜果纷纷上市,令人“食指大动”。

青岛的秋天,有一种幸福叫“开海”。经过四个月的休渔期,大海将在秋天再次敞开豪爽的怀抱,向人们端出海鲜盛宴,梭子蟹、八带、带鱼、皮皮虾、蛎虾……它们是“贴秋膘”的上佳选择。

青岛有一种“过年”叫秋季“开海”  图源:青岛晚报(资料照片)

秋天,还是游客寻找“诗与远方”的上佳时节,也是“吃货”们寻觅地道风物的大好时机。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发力“美食+”,打造特色IP引流的模式,在“贴秋膘”的季节更是红红火火。

感受“又一秋”的季节变换,领悟“苦与甜”。

从炎热的夏日到逐渐凉爽的清秋,虽不比“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是“一点快哉风”。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苦夏》中所说,“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折磨,而是人们顶着毒日头沉默又坚韧地奋斗”“苦,原是生活中的蜜”。

“贴秋膘”的传统,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馨  图源:央视新闻

“贴秋膘”,人们在一年的丰收季节里“吃”出健康,更在四时的更替中随自然节拍而动,感受着生活的苦与甜,在自然的逆境与顺境中寻找着人生的启示与力量。

欢迎扫码关注“青岛宣传”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逸群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