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记者出击|暗藏风险的“培训贷”何时休

2024-09-08 17:22

职场小白频遇招聘陷阱,求职竟背上万元网贷——暗藏风险的“培训贷”何时休

  ■诉求来源

  12345·青诉即办

  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

  党报热线82863300

  ■话题热度 ★★★★★

  “培训贷”是一种面向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旨在缓解求学者资金压力,获得受教育培训的机会。然而,部分机构却将其作为面向求职者的敛财手段。近日,多名读者向党报热线反映,他们被一些公司以“招聘”“内推”为幌子邀约面试,诱导办理网贷支付培训费,落入“培训贷”陷阱。而所谓的“岗前培训”名不副实,后续就业机会、待遇也无法兑现,求职者不但面临还贷压力,还陷入退费难的窘境。

  参加岗前培训却陷贷款陷阱

  有企业借岗前培训之名,诱骗求职者办理网贷支付培训费。

  20岁的小田刚走出大学校门,四处求职。今年7月,他在BOSS直聘网上看到位于李沧区的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岗位包括修图师、插画师、电商设计师等,可全职或兼职,还可远程办公。小田应邀到公司面试,经过简单测试后被告知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达到上岗条件,为此他需要办理一笔网贷向公司支付培训费。老板向他承诺,培训后即可转正,转正后月收入能达到五六千元。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又在老板的一再鼓动下,他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某分期”App,办理了12800元的网贷,分12期偿还,每月还1210元。

  小田坦言,由于初次就业,缺乏社会经验,从面试到办理网贷,他始终感觉稀里糊涂的。他后来发现,这份网贷年利率高达13.44%,他与企业签订的是“技能强化与上岗协议”,而非正规的劳动合同,培训内容也名不副实。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可操作多种设计软件。公司提供的所谓专业培训不过是一名公司合伙人在办公室里教大家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而已,没什么含金量。对我来说,根本学不到新东西。即便对于零基础的新手来说,网上有很多免费的教学视频可供自学,这12800元的培训费着实不值。”小田还透露,公司里除了老板和那名合伙人外,大都是像他一样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尚未毕业的实习生。即使完成了一个月的所谓培训,公司也不会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将他们推荐给其他公司,薪资与承诺不符。因此,不断有人离开并要求退培训费,但公司以签订了协议、完成了培训、贷款无法终止等理由拒绝退还。网贷方则不断催款,让求职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小田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投诉,要求公司退费。有关部门却回复,该公司有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双方签订了协议,属于协议纠纷,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不过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公司还是向小田承诺,在8月底前一次性给他12800元本金,利息由小田承担,每月向网贷方还款。但如今已至9月,公司还没有返还这笔本金。

  与小田一样,19岁的小王是一名在校大专生,今年7月下旬到该公司应聘实习生,被老板以“完成培训后可兼职接单赚钱”的说辞诱导,通过“某次宝”微信小程序贷款支付了9800元培训费,并签订了“技能强化与上岗协议”。一个月后,他发现培训内容名不副实,承诺的待遇也达不到,便要求与公司解约退款。最终,在公安部门的调解下,他与老板达成退款协议,但自己承担了4000元费用。

  记者在企业信息平台查询发现,该公司法人名下还注册了另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曾在2022年6月到2024年1月间至少5次因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求职者贷款被媒体或投诉平台曝光。

  记者从人社部门了解到,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为提升员工技能,可以为员工提供培训,但由此产生的费用应由用人单位承担。

  去培训机构应聘竟成了学员

  一些培训机构打着招聘的幌子招收学员。

  “面试时,工作人员让我在平板电脑上输入个人信息,并签署了几个协议,声称这是入职审核。当工作人员提及需缴纳培训费用时,我觉得此事不靠谱,便离开了。谁知,他们竟为我办理了网贷,支付了一笔28000元的学费。直至自动还款到第7个月时,我才发现被骗。”刚毕业的小李告诉记者,去年11月底,他在58同城网上看到,位于市北区的某信息产业园招聘视频剪辑师,该岗位无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该产业园,发现实际发布招聘信息的是产业园内的一家互联网职业培训机构。

  “我直到今年6月底才发现,有网贷方连续7个月从我的银行账户里扣款。前6个月,每月扣238元,我都没有觉察,第7个月扣了2200元时我才发现。”小李说,他根本就没有去上过课,最终在市北区人社部门的协调下,公司终止了贷款,但仅退还了1700元。他不想牵扯太多精力,于是自认倒霉。

  小李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统计“12345·青诉即办”和党报热线的投诉数据发现,自今年6月至今,至少有9名求职者投诉该公司存在“招聘转培训”并办理网贷的问题。许多求职者在网络上发文讲述自己被骗的经历,以至于该公司不敢以真实名称发布招聘信息。

  “面试人员都有一套话术,反复向求职者灌输‘没有经验不要紧,通过培训后便能掌握视频剪辑技术,包就业,底薪5000元,有项目提成、绩效奖金’等。整个过程从未提及贷款两字,只是说每月拿出一点工资支付培训费。”求职者小马告诉记者,她按照面试人员的要求在手机上完成了一系列操作。她在该公司上了几天课后发现,现场播放的是教学视频,全程没有互动,授课内容初级,基本学不到什么新技能。不久,公司又提出要收取一笔资格认证费,根据证书级别不同,费用分别为3000元和8000元,只要交钱就可办证。她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向公司提出解约。但公司表示,她已经签订了培训与服务协议,必须按照协议分期支付16800元培训费。

  小马向记者提供了部分翻拍的协议内容,其中一项条款用了红色字体,内容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乙方应履行本协议约定的付款/还款义务,按时、足额缴付各项费用”。

  小马表示,在发现自己被骗后,她立即挂失了银行卡,以防止网贷方扣款。随后,她向多个部门投诉此事。最终,公司与她达成和解终止贷款,并签订了保密协议,要求她不再向有关部门投诉和在网上发布相关经历。

  青岛市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姜东认为,培训机构虽然具备教育培训的资质,提供了培训课程,但如果是假意招聘,实则为开班授课“拉人头”、赚取学费,则违背了诚实守信原则,严重的可能构成欺诈。

  整治“培训贷”乱象须多方合力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培训贷”骗局的警示和治理。今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通知,加强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诱导个人参与贷款、以培训等名目设置求职招聘陷阱骗取财物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今年5月,教育部部署各地高校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消协都曾发文提醒求职者,注意防范“培训贷”陷阱。

  记者采访发现,“培训贷”骗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较难定性。求职者一旦落入“培训贷”陷阱,常常遭遇维权难。招聘企业通常会与求职者签订培训协议,并提供培训。有涉事企业“理直气壮”地表示,应聘者是成年人,培训就会产生费用,借款也是自愿行为,网贷方与他们公司没有关联。网贷方则表示,借贷行为是求职者与培训方达成协议后自愿发起的,网贷方按照正常的业务流程审核和放款,如需终止合同需要与培训方协商。相关职能部门认为,求职者与招聘企业、网贷方之间存在协议纠纷,应当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对于求职者而言,打官司并非易事。很多求职者选择与涉事企业协商解决,但往往只有部分求职者能够追回全部学费并终止贷款,大多数人只能挽回部分损失甚至放弃维权,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培训贷”乱象。一些涉事企业即使多次被投诉,也没有受到处罚。

  “治理‘培训贷’乱象需要全链条发力。对‘培训贷’的监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其中,网贷方由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教育培训除涉及市场监管部门外,职业技能培训由人社部门主管,学历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如果涉嫌诈骗犯罪,则由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姜东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克服“孤岛效应”,形成监管合力,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对涉事用人单位、培训机构、贷款方展开联动调查,健全风险预警、案件移送、行刑衔接等机制。

  “相关部门不仅要形成监管合力,也应建立招聘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活动,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各平台要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认证和信息发布人员的实名认证,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建立招聘企业‘红黑榜’制度,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市人大代表、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宁表示,高校和社会组织也应切实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反诈宣传,普及求职、贷款、理财、维权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贷’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倘若网贷方拥有合法资质,且利率没有超过最高限制利率,那么产品本身并不违法。”岛城一金融领域资深从业者强调,网贷方应当加强对消费者风险告知义务,还需加大对资金接收企业相关资质的审查力度,以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法合规的培训及就业活动,防止被不良企业利用。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考虑通过贷款或分期支付培训费用时,应查看培训方的相关资质,挑选正规贷款渠道,依据自身能力理性抉择,并妥善留存交易证据。

  他山之石

  广州和上海严打“培训贷”骗局

  目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已经加大了对“培训贷”骗局的打击力度。今年4月至7月,广州市人社、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在全市开展“招转培转贷”排查整治行动。今年5月,上海警方公布打击“培训贷”诈骗犯罪成果,1月至5月共打掉“培训贷”诈骗犯罪团伙12个,侦破案件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人,涉案金额近4000万元。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