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望海潮丨“舆情焦虑”该怎么破

2024-09-23 10:49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在聚光灯凝视、放大镜审视的网络传播时代,每一个像素的故事都可能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捉摸不透的传播“黑箱”,让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舆情时表现出深深的焦灼感和无力感。有的甚至犯上“舆情洁癖”,容不下任何一点负面声音,产生了舆情焦虑,导致工作乱了重心、失去初心。舆情焦虑产生的根源在哪?又该如何破解?

1

舆情焦虑从何而来?

舆情焦虑的产生,首先源于舆情难以把控的破坏性,有太多前车之鉴,以及堪称“血淋淋”的教训,让很多人对舆情产生了畏惧心理。

比如2021年发生在某市的“海胆”事件,网友发帖质疑“海胆蒸蛋没有海胆”等问题,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波,不少吃瓜群众一边倒地加入谴责的行列。官方当即成立由公安、市场监管、旅游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开展调查,并公开了调查进展,澄清了误解。调查报告做到了及时、客观、中肯,但舆情的破坏效应,对地区造成的负面影响,显然短期内难以消除。

其次,舆情发生之后的责任倒追,尤其是面临汹汹舆情时的“严肃处理”,起到了震慑作用,但也让相关人员背上了心理包袱,唯恐因舆情而“引火烧身”,所以稍有风吹草动,便心惊胆颤。

比如,某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工作的通知》明确支出,加强对政务舆情管理应对工作的综合评价,开展不定期检查,对处置不得力、回应不妥当、报告不及时的涉事责任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员,要予以通报批评或约谈整改。客观而言,出发点是好的,压实相关部门应对舆情的责任,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舆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很难有评判处置是否得当的标准。何况很多时候,网络上情绪宣泄远远大于理性思考,还不乏一些自媒体为博眼球煽风点火,一些人试图通过舆论压力来满足自己并不合理的诉求。当然,这并非为某些地区和部门舆情处置不力开脱,不少舆情处置明显慢一拍,就该追责。但是,如此形势带来了舆情焦虑,是不争的事实。

再者,一些地方“既想要流量又怕出舆情”的矛盾心态,也加重了基层的舆情焦虑。比如,前两年多地旅游局长纷纷上演变装秀,为当地代言,本来利用网络宣传文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有网友怀疑“局长用公款拍写真”“投入产出比不高”等,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局长们被迫淡出网络。

2

如何避免舆情焦虑?

破除舆情焦虑,必须要对症下药。说到底,舆情焦虑,根在舆情。因此,消除舆情焦虑,最重要的是消除舆情产生的土壤。要直面百姓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合理合法合规地把老百姓的事办妥了、气理顺了,舆情自然就没有了。在一定程度上,这考验一个地区的社会治理能力。此外,要容得下不同声音。分清哪些是正当诉求的表达,哪些是负面舆情。对于正当诉求,要坦然处之,视为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的机会。对于负面舆情,该处理就处理,该澄清就澄清。

要想破除舆情焦虑,还要正确对待和认识舆情。是真的工作没到位,还是纯粹的网络炒作,应有个科学和理性的判断,别被舆情牵着鼻子走。有时候,事件之所以能冲上热搜,并不一定都是源自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公共性,而是恰好符合某个平台的流量算法或者吃瓜心态;更掺杂着资本操纵、商业行为、恶意炒作。因此面对舆情要保持定力、谨慎判断,对于极端的非理性舆情,可通过法律途径还原真相。若是工作存在漏洞,就需抓紧解决问题,按照规定流程处置。

破除舆情焦虑,还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被舆情绑架。尤其在问责方面,不能为了平息舆论采取“一刀切”“一棍子打死”的过度处理,或者一出舆情就让相关工作人员“背锅”。实事求是,科学考量,奖惩分明,才能让出现舆情的部门和地区没有后顾之忧,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3

学会回应舆情的正确姿势

摆脱舆情来临时的焦虑感,还要学会用专业的能力去处置舆情。

务必实事求是。舆情处置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说出真相,一切试图粉饰、包庇护犊的行为,不仅不会蒙混过关,反而遭到反噬。比如去年某地的高校食堂“鼠头鸭脖”事件,校方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回应异物是“鸭脖”,然而网友并不买账,舆论进入二次发酵。视频中老鼠的牙齿、胡须赫然可见,与事实偏差过大的回应无异于对网友智商的愚弄。省级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后才真相大白,而试图隐瞒真相的部门也得到严肃处理。

针对热点舆情事件,官方通报内容越翔实、细节越丰富,真相还原度就越高;与网友的疑惑匹配性越强,就越容易被接受。比如2021年2月的“货拉拉女乘客坠车死亡”事件,舆论对女孩跳车前车厢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充满疑问。当地警方作出翔实通报,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女孩为何突然跳车、是否有猥亵暴力行为、司机为何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关切,被媒体称为“高精度”的回应。

要与网友共情。舆情的源头是现实世界,但本质是一种情绪表达。因此在处置舆情时,除了传递事实,还要有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让公众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东方甄选深陷舆论旋涡时,东方小孙“摔手机”这样一个也许是不经意的动作,却让网友的不满情绪再升级。用具有人情味的语言和真诚的态度与民众沟通,才能够有效缓解对立情绪,促进共识的形成。

解决线下问题。很多涉及民生、公共安全的事件舆情发酵的声量巨大,背后的根源实际上是网友“推人及己”,代入了自身的不安感。因此在回应舆论的同时,必须同步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数年前发生在某地的烧烤店暴力殴打案,表面上看是个例,深层次的原因是当地社会生态黑恶化。当地在深入调查之后,挖出了这些暴徒背后的“保护伞”,可谓大快人心。事情解决好了,就是对舆情的最好回应。

舆情焦虑之所以产生,既有客观因素的推波助澜,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在于对自身工作的不自信。将分内之事做好,学会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舆情,焦虑自然就会少。(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