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日报《企业家》周刊|贾少谦:困难时海信总有惊人爆发力

青岛日报2020年11月24日7版

贾少谦:困难时海信总有惊人爆发力

写在前面的话

在很多人眼中,贾少谦是一个多少有些陌生的“新面孔”。但实际上,他已经在海信工作了23年,是不折不扣的“老兵”。

前10年,在青岛总部工作。2006年海信并购科龙,他作为最早被派驻广东的干部之一,以海信科龙党委书记、副总裁的身份,去直面当时海信发展过程中最严峻的考验。

“当时困难真是很多,好几次都做了收拾行装回青岛的最坏打算。”贾少谦说。

当然,这一切都没有真正发生。12年后,他卸任海信科龙总裁时,留下的是一个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实现翻番增长的海信科龙(公司已更名为海信家电)。

2019年,贾少谦作为海信集团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位,出任集团总裁。一年间,“少帅”贾少谦在传承海信优质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在给海信注入属于自己的特质。

在一次内部会上,他直言,凭借海信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讨论的不应该是“5年实现3000亿”,而早应达到3000亿元规模,去规划5000亿元的蓝图。

他还用自己的名字开了微信公众号,并认真回复网友留言,希望借此听到更多来自员工、用户的声音。

我们的谈话在海信大厦展开,窗外的大海广阔而平静。“你心里装着多少人,就能干成多大的事”,贾少谦说,“只装着自己的三口之家,还是装着8万名员工、装着全球的消费者,你干事的方式就会截然不同”。语气如他的名字般平和、淡然,但其中显然有着对自己使命的清醒认识。

■海信集团总裁 贾少谦

“51年了,海信还不知道什么叫亏损,咱们可能要赶上了。”这是今年2月份,周董(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跟我讲的。当时疫情冲击已经显现,压力很大,只有咬牙往前走。

未来怎样还很不确定。但有一点我们是有底的,海信绝不会有生死的风险。它的发展始终是厚积薄发,可能会有局部的危机,但不管经营如何困难、外部环节如何恶劣,它都不会突然倒下。

结果是海信很快就走出了疫情影响,不仅很快“平负”,集团营收和利润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这可能就是海信的特点。都顺风顺水时,好像并不突出,但遇到困难、压力,总能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长久以来在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上厚实的积累,让海信在关键时刻上下同欲,创造“奇迹”。

关于技术

“海信从来不相信‘孤注一掷’”

海信对技术的重视可以说是一以贯之。

1992年,海信还没有正式提出“技术立企”时,就已在研发中心设立“人才特区”,为研发人员单独设立薪酬体系。此后海信确立了“技术立企”发展战略,并把其作为稳健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无论环境和竞争的挑战多么纷繁复杂,追求技术领先都是海信超越行业技术迭代挑战、实现规模增长的核心秘诀之一。不久前,又出台新的激励办法,重奖技术突破的研发人员,最高给予800万元奖励。刚刚奖励了彩超团队300万元。不断的技术突破,得益于海信“预研一代、储备一代、应市一代”的研发体系。

相对于拿来主义的短平快,做技术很苦。研发是要投入的,且某种意义上是个“无底洞”,因为技术突破不是一劳永逸,它永远在动态变化,要保持领先,就要持续不断投入。而且谁也不能保证投入就一定会有结果,就一定会从市场上赚到钱。

技术研发的风险现实存在,但海信认为不创新的风险更大。海信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这种风险。要敢投入、能容忍失败,但同时在立项时就要很审慎,不能一厢情愿、拍脑袋,要在经营与技术研发上找到平衡点。

我们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孤注一掷”。虽然不能确保每个项目都成功,但在总体上,一定要形成“投入——技术——市场变现——再投入”的闭环。

像芯片,门类众多,投入高、风险大,海信从画质芯片切入,技术不断迭代的同时,有很好的市场回报。

互联网时代,交互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企业的研发逻辑也要随之有所转换。一是要更好地洞察用户的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海信已经在预研体系中加大了消费者体验中心的权重。另一个是要强化与高校的技术合作,把高校的力量用好,而不是单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关于并购

“不纠结于对方为什么‘卖’,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什么。”

全球化语境下,“并购”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从海信的经验看,并购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产能和技术,品牌塑造、团队能力提升这些账面之外的东西也很重要。

2017年我们并购了东芝电视、2018年并购了斯洛文尼亚高端白电品牌Gorenje。这两次并购为海信打开日本和东欧市场助力巨大。我们要承认,中国品牌的历史还太短,在海外大多处于市场的中低端,并购是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方式。

关于并购,很多人习惯于讨论“合不合算”。事实上,所有并购的机遇都来自于对方在产业上的落后。如果它始终保持领先性,没有亏损或者困难,就没有并购的机会。并购与否的核心,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诉求。不要纠结于对方为什么“卖”,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有没有能力改变它的状况。

东芝电视最典型。海信并购前,已经连续亏损了8年。它落后的不是技术,而是企业管理和运营。海信管理团队入驻后,不到一年就实现赢利。日方团队也从一开始的“傲慢”转变为“信服”。Gorenje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也顺利实现了赢利。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也渐渐意识到,随着中国公司在竞争性领域的快速壮大,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式管理是有竞争力的。

关于新产业

“传统只是历史比较长,而不是比较low”

企业要基业长青就要既能坚守核心价值,又能积极拥抱变化,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矛盾体。

当然,适应变化对所有的企业都是考验。

海信是国内最早开发出CDMA手机的厂商,还给华为提供过最早的手机技术方案,但通信产业一直没做起来。原因在于当时没有真正认识手机产业的规律,是按照家电的逻辑在做手机,不适应手机研发周期长但迭代极快的节奏。

现在进入5G时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手机了,可以说所有的终端都需要通讯技术,我们的手机团队也会有新的用武之地,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时代在变,人们还是习惯于用传统和新兴区隔企业和产业。其实,传统只是历史比较长,而不是比较low。现在产业的边界都模糊了,就像电视,它的核心其实是显示,你说它是传统还是新兴?

海信正在发力的新产业,很多都是对既有产业优势的延展,像智慧城市,依托的是超过20年的智能交通经验。

不止产业边界在变,地域的资源约束也在最大限度消解。只要加以引导,就有机会异军突起。贵阳大数据产业的崛起就是例子,海信5G智慧社区的首个应用也落地那里。

当然,产业内在发展的规律还是没有变。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要有花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耐心。很多现在表现出来的差距,其实发生在10年以前。不去栽树,永远摘不到果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 欣 整理)

深圳同创伟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悦林:

股权融资是把双刃剑


企业为什么要做股权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无非两条路——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总体来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债权融资的资金成本也很高。比如跨境电商企业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有固定资产,虽然每个月流水很大,但银行基本很难放款。而股权融资不只是带来钱,还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资源。现在80%以上的上市企业都做过股权融资,尤其在深圳,企业家对股权融资的开放度非常高,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做过股权融资是不可思议的。

股权融资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是否真的需要股权融资,在于自身的定位,在于往哪个方向走。要想清楚融多少钱、稀释多少股份、公司发展的策略是什么。如果要成为上市公司、公众公司,股权融资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很多企业并没有想清楚融到钱干什么,股权其实是很珍贵的资产,投资机构的钱进来后,会对企业展开很多监管,企业家如果想再凭个人意志去控制企业会难很多。另外,对中小企业而言,上市真的没那么容易,找机构、找融资折腾一圈并不一定能成功,有的企业甚至最后把自己搞垮了。

要了解投资机构是做什么的,不是所有钱都能拿。当前整个市场的投资机构超过1万家,我接触过的被忽悠的企业不在少数,有的机构谈好投资条件后,再到市场上募资,一旦最终没有募到资就会耽误企业的融资节奏。有的投资人与企业发展的理念不一致,有的投资基金可能本身不合规,引进这样的投资人,未来上市要清理他的股份会很困难。所以,企业在接触机构时,要睁大眼睛看清楚。

商业计划书是企业的一张名片,做计划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梳理,深度思考企业今后如何发展。一份好的计划书在15页左右就足够了,讲清楚企业做什么、商业模式、怎么赚钱、行业规模、核心团队、业绩数据以及未来预期。技术类项目要突出核心技术,比如国产替代对标的是国外什么企业、好在哪里、落地情况。

合同意识、法律意识是企业家必须要提高的。企业签任何投资协议或重大协议,最好聘请专业律师进行审核。一些美元基金的合同甚至是一百多页的英文版本,企业很难分辨条款的重要性,建议聘请律师解答这些条款背后的法律风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整理)

“子女上学”拦住人才进驻步伐

企业没有人才很难发展下去,青岛的人才环境需要进一步突破,打破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瓶颈。比如在高新区,外籍专家等海外人才回来,无法在青岛买房子,他得交社保在青岛落户,我们企业只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帮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再比如,国内其他地方人才招引过来后,想把子女送去高新区的青岛中学上学,但学校是积分制,还必须要有房子,孩子上学受到影响。对企业高层次人才,应该在子女教育和落户上有所突破,如果解决不了类似问题,特别是孩子上学,人才是不愿意来的。

——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张建波

政策执行太刻板

“大块头”反倒“吃亏”

我们是一家市场化母基金,受“青岛热”吸引,计划落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和相关基金。在注册过程中有一个突出感受,从各区到市级,青岛吸引基金公司落户的政策很有吸引力,但在执行层面,却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

仅仅就房租补贴这一细节,有的区市规定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全部到位,才能享受到购建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补贴。我们计划设立的公司规模相对大一些,注册资本在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但这些资金需要根据经营计划分期缴纳,一次性到位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带来的直接“利空”就是不能及时申领政府购房补贴;相反如果设立一家“小”基金管理公司,如注册资本金在一、二百万元,一次性到位比较简单,购房补贴就可以马上申请。长此以往,落户青岛的基金公司更多就会是“小块头”,注册资本高的头部基金公司会“打折扣”。

——国内某知名市场化母基金 徐经理

协调联动

还得打破“条条框框”

我们企业一直在青岛发展,能够深切感受到政务服务的转变,但在营商软环境上,对标深圳等南方城市,青岛还有提升的空间。个人感觉,在条框里的问题很好协调解决,在条条框框之外需要创新的往往难以打破僵局。

比如,企业注册地在红岛,属于城阳区,建设项目位于高新区,城阳区与高新区说是协调联动,但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梗阻。我们也理解各区有自己的指标,但从企业角度来看,不应局限于条条框框,要调整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建立协同机制。

——青岛某高新技术企业高管

企业在网上被恶意中伤

政府不应缺位

今年初,国内某知名财经媒体旗下某平台发布了关于企业恶意报道。内容东拼西凑,甚至编造很多不实内容,给企业声誉造成了严重伤害。青岛某政府部门负责人看到后,还曾特意向我求证。

这种情况近年来经常有,很多大企业也都有类似遭遇。网络日益发达,很多“键盘侠”正在以极低的成本对企业多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形象和品牌带来极大伤害。他们有的通过这种方式勒索企业,有的是受到竞争对手的指使。我们会主动组织公关部门进行应对,但面对海量的渠道,还是应接不暇。

希望青岛能以政府为引导,统筹各方力量,建立一种有效应对机制。当恶意中伤发生,从发现到处理到追责,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方案,有效保护青岛品牌和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青岛某大企业负责人

企业家培训

最好能“按需定制”

现在组织的各类企业家培训活动很多,但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应该说,搞企业家培训的初衷很好,但在内容设置、课程安排上不够精准,与企业的需求并不对路。每次参加这类活动都要求签到,不想来还非得来,请来的专家讲了一两个小时,却不是我们最关心最需要的话题,想提前走还不能早退,好好的活动成了“走过场”。

——青岛某企业负责人

热线电话:12345 82863300 82933327

邮箱 qdrbyljdb@163.com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客户端与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联动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