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时光,几个好姐妹相聚。闲聊间,玉华开始吐槽她的老公,说前几天跟老公闹别扭,现在还在冷战。
原因是老公埋怨她没给孩子穿好衣服,结果儿子在幼儿园感冒了。
“最近天气降温,我已经给儿子穿了厚外套,估计是他在幼儿园玩热了,脱了外衣才闪着了。我就不明白了,上幼儿园的孩子哪个没生过病,怎么儿子一有事就成了我的错了?真是烦透了!”
我劝玉华消消气,安慰她说,你老公也是看孩子生病了着急,一时说了气话。
玉华说,这种事已经多次了,他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事都爱埋怨别人,好像就他一个人永远都没错。
话题一开,大家竟然都开始声讨自己的老公,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老公埋怨、指责,进而发生争吵的经历。
生活中,人们难免对他人产生埋怨和指责,有的人是偶尔为之,而有的人已经将指责变成了自己的人格标签,像玉华的老公就是典例的指责型人格。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何为指责型人格?遇上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01
什么是指责型人格?
它指的是遇到状况时,永远只会优先指责别人的人。
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因为真的盲目到看不见自己的缺点,而是他们在不健康的成长环境影响下,形成了极其害怕认错的性格特征。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条件反射地通过抢先放大别人的缺点来掩盖自己的不足
指责型的人表现出来的是:
1、总是指出他人的错误,从来不管住自己的身上存在的问题;
2、易怒;
3、看见什么都想说说不对的地方;
4、自己还不觉得自己是指责型人格。
指责型人格多数是由受长辈影响的,其中同性传染的概率为70%,异性传染的概率为20%,自主形成的概率为10%,所以咱们都想想自己有没有指责型人格。
与指责型人格相处,会感觉世界是灰暗的、关系是单方向输出的、世界是敌意的、身心是疲惫的......
与指责型人格建立亲密关系,确实有难度。
但生活是复杂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多数时候,离开并不是一个可选项。
不能离开的话,也要把日子过好,也能把日子过好。
02
指责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拥有指责型人格的人,一定有一个指责型的原生家庭。
因为指责型人格不是天生或遗传的,是后天形成的,并且这种形成的过程非常痛苦。
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被父母指责、批评甚至羞辱,就可能形成这种性格。
这样的人甚至到了成年,都无法摆脱这种压抑的羞耻。
我的一个朋友,40岁男性,家中的长子,家里的事几乎都是他去忙碌,但父亲却总是埋怨他这不好,那不对。
每次给父亲买东西,他都是提心吊胆 ,因为父亲没有一次满意,不是嫌贵了,就是嫌不好.。
为了躲避指责,他连爱都不敢输出,而他自己也经常在家中指责妻子和儿子。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神奇之处,你越是讨厌的,你越会变成那个样子,通常被称为“宿命”。
这在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心理学著作《原生家庭》中有清晰的解读。
03
为什么要指责别人?
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是受到底层心理特征的影响。对于指责型人格,有三个底层心理动机。
1、控制欲
希望周围的人和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生或行动。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被指责的一方,通常有这种感觉,“为啥对方会有那么多看不惯的地方?我怎么就没有那么多看不惯呢?”因为对方的控制欲更强。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周围的人和事如自己所愿,但一般人们都会保留很大的弹性和接受空间。而对于指责型人格的人,这种空间和弹性非常小。
他们就像拿着显微镜,审视周围的一切。
2、不自信
为什么控制欲强呢?因为本质是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处理或接受那些“不受控”的事情,所以才希望外界都能“如自己所愿”地运行。
如果你观察很小的孩子,就会发现,很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感觉不安,所以他们要去控制。比如,妈妈如果偶尔穿了爸爸的拖鞋,孩子就会强迫妈妈换回来,否则就受不了,他们认为这种情况就是不能接受的“失控”。
由于不自信,指责型人格内心也有很多的自责。所以,内心压力是很大的。作为伴侣,我们最好不要再叠加指责,否则会造成对方情绪的崩溃或歇斯底里地反驳。
看似强大的指责者,底层原因却是弱小。但这个底层逻辑链条,非常牢固,牢不可破。所以,人的改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3、不信任
指责型人格,通常也伴随着催促、监督、检验。对于伴侣,这令人非常疲惫和不自由;对于孩子来说,要么孩子的未来也是指责型,要么就是懦弱型。
为什么会催促、监督、检验呢?因为源于对外界的不信任,指责者不仅希望“世界如自己所愿”,同时也“不相信世界会如自己所愿”。这种落差带来的焦虑感,是促使指责者不断发出指责的动力之一。
上面三个心理特征,形成了指责型人格的底层逻辑。这些底层逻辑,能够为我们去优化关系,做出参考。
04
那遇到这种人该怎么办呢?
1,首先要去识别出指责型人格,因为这种人格具备隐蔽性。
对于指责型人格来说,你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对方只会以“指责者”的身份来与你建立关系。
他对你的指责,恰恰是他希望与你“亲近”,但你永远也无法满足对方。
另一个隐蔽性在于,指责者会包装自己的指责,例如站在道德高地,或站在公理的高地。
例如:我想让家里干净卫生,有错么?这是所有家庭的追求吧?那我指责你乱放裤子有错吗?
貌似自己永远正确,伴侣永远错误。
这种“误解”和“徒劳的努力”,甚至会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直到被指责的一方筋疲力尽,关系支离破碎。
2,尝试去破局
那怎么办?总不能一直就这么持续下去吧?我也是就活这么一回,我也想开心地生活啊。
改变对方是不可能的,但不代表,改变不能发生。
首先要避开一个坑,就是反过来指责对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坑,因为有逻辑陷阱。
因为,指责别人的人反而最无法忍受被别人指责。
从小就是在被指责的压抑和痛苦中成长的,对于被指责是充满了巨大的、噩梦般的感受的。
小时候人是很弱的,面对大人的无休止的指责,其感受不亚于死亡恐惧。
谁把他拉回那种童年感觉,他都会没有任何理性地反击,只为“赢”。
避开了坑,我们看看怎么做效果更好。
需要从自己入手:
不要被带节奏,保持自信。
不要因为对方的指责,就否定自己,区分出自己的缺点和对方过度的指责,真正的缺点,我们自然要去优化。对于过度的指责,我们不要归因到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自信。
指责带有很强的裹挟能力,如果自己的信心不够强大,自尊偏弱,会让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解释、反抗、自责、反思的漩涡之中,关系中的两方都会非常难受。
只表达感受。
但我们总得回应些什么,不能因为怕被裹挟进去,就采取疏离的态度,那样会让感情变淡,不是很可取。那我们回应什么呢?我们回应我们的感受,且只回应感受。
比如,亲密关系中,对方打了自己一下,最好的方式不是打回去,也不是沟通为什么打、该不该打、该不该还手、下次还打不打........,最好的回应的是,告诉对方:我真的很疼。
表达感受,可以让对方意识到自己行为对别人的伤害,而不是产生对立。
另外,表达感受,也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到对立和自责当中。
心怀慈悲。
指责型人格,在原生家庭的指责中长大,渴望靠近别人,渴望别人的赞美和认同。
但同时,又由于自己的指责,把关系推开。
虽然通常都是“攻击者”的角色,但本质上是“苦人”,是需要帮助的人,需要被认可的人。
作为伴侣,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视角和格局,从对抗、忍受、排斥中脱离出来,提升到慈悲之心,看到另一半也是受到历史、习惯的支配,无法控制自己。
慈悲之心的作用有两个:
一方面给自己一个更高的视角,让自己在被指责中不那么痛苦;
另一方面,让对方有一个觉知、优化自己的空间。
避免陷入到,自己因为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而站在理论高地上,俯视对方。
那会让自己和对方,都陷入无尽的挣扎和对抗。
关系是复杂的,很难有特别具体的方法步骤,但心怀慈悲,与智慧就更加接近,就一定会摸索出适合自己与另一半的方法。
优化指责型人格,绝非易事。但如果能有耐心,和谐的亲密关系,也一定比想象来得早。(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李慧)
你经常被身边的TA指责吗?面对指责,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