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密集上任,他们开展科普讲座,链接科普教育资源,参与科学课程设计,赋能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科学副校长:为学生打开科创之窗
“赤潮是一种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被联合国称为‘近海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是向水域中喷洒改性粘土,利用改性粘土的吸附、絮凝、碰撞、埋藏作用治理赤潮……”日前,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在青岛五十九中举行,刚刚被聘任为学校科学副校长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袁涌铨用实验展示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效果,让同学们对赤潮应急处置技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科学副校长则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的重要作用。连日来,青岛中小学校密集增“新岗位”,青岛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高新企业的专家学者走马上任,成为学校的科学副校长。实践中,科学副校长发挥专业所长,走进学校、课堂,为师生带来一场场科普盛宴;聚合科学教育优质资源,深度参与学校科学教育,赋能学校科学课程设计;他们开展科学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提高科学教育实效,更好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科学副校长密集上任,多个区市实现全覆盖
“1983年,我作为在读研究生随‘科学一号’科考船出海,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与海上调查和地质采样工作,调查海区是一个既陌生、又危险而且充满科学考察价值的海区——冲绳海槽,这里水深多在500—2000米,局部水深超过2400米,是当时中国海洋科考很少触及的深水区……”日前,崂山区中小学科学副校长聘任仪式上,全区2.6万余名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共享了一堂特别的科学课,由中国海洋大学原副校长翟世奎担任主讲人,分享了自己海洋科考的经历和故事。当天,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3名专家学者有了新身份,正式被聘任为崂山区实验学校等23所学校的科学副校长。他们将搭建起前沿科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桥梁,与学校共同探索更多的科学教育发展路径。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科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等18部门去年5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此后,各地纷纷探索设立“科学副校长”。
市教育局、市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岛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从配齐配强科学副校长、规范有序聘任科学副校长、发挥科学副校长作用、有效聚合科学教育优质资源等方面对科学副校长队伍建设做了系统规划,旨在创新科学育人模式,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构建“大科学教育”生态。
该意见还提到,中小学至少选聘1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高新技术企业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或在职工作人员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青岛还专门建立了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资源库,供本校资源不足的中小学校自主选聘,确保全市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应聘尽聘。他们的研究方向涉及海洋科学、气象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无人机、新能源、工程科学、地质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与当今社会的科技前沿联系紧密。
今年6月份,市教育局与市科协联合主办的青岛市“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首批16名科研人员受聘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秋季学期开始以来,青岛中小学聘任科学副校长的节奏持续加快,一批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学校科学副校长。目前,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等区市均已实现了科学副校长全覆盖。
开发课程引入资源,深度参与校园科学教育
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举办科普讲座、报告会等是最为常见的科普教育形式。如今,拥有了科学副校长头衔的专家学者可以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他们组织或指导现场科普体验活动、科学主题班会、研究性学习项目,参与学校科学校园文化建设。
前不久,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斌获聘海大附属实验学校(青岛市崂山区行远学校)科学副校长。他有了新身份的同时,也收到了“新任务”——帮助学校规划设计海洋教育文化长廊。“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海洋教育领航学校,计划搭建‘1船1廊1站+N个实践基地+N个实验室’海洋特色教育平台。‘1船’是借助‘东方红3’船开展海洋特色教育;‘1站’是利用校园内已建成的海洋气象站,开展海洋气象特色教育;“1廊”则是校园内规划的百米海洋教育文化长廊。把长廊交给科学副校长设计规划,就是想充分发挥高校专家的专业优势,把最前沿的海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呈现给师生,引导师生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从而逐步探索海洋。”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筹建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青岛市崂山区行远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春雷介绍。他认为,科学副校长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他们能够引入最新的科技动态、研究成果及未来趋势,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与创造力,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崂山区行远学校)师生利用校园海洋气象站观测。
同时,科学副校长还将更多的科学教育资源引入到了学校,拓展了学校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同学们,大家认为有气体会引起我们声音的变化吗?”日前,“科学秀进校园活动”走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青岛枣山小学,乒乓球机关枪、液氮吹气球、液氮大爆炸、空气大炮等精彩纷呈的科学实验项目轮番上演,让在场学生应接不暇。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让学生们在切身体验中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如酸碱中和的奇妙变化、伯努利原理等,同时也激活了学生们的视觉感知、听觉享受与触觉体验,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热情与科学兴趣。“‘科学秀进校园活动’能够走进我们学校离不开市科协副主席、学校科学副校长刘红英的帮助,也离不开青岛市科技馆的支持。未来我们期待引入更多的科普教育资源,帮助师生更好提升科学素养。”青岛枣山小学校长刘岩林表示。
此外,青岛还将鼓励科学副校长指导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协助开展教师科普培训,探索在中小学校培养专业化科学教育教师队伍;探索将科普体验课程开设在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提高科学教育的实效。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筑基工程。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纷纷将其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美国倡导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德国实施MINT(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技术)教育行动计划2.0;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实施了类似举措,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副校长”作为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措施,已逐步落地,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部分科学副校长本身就有一些科研、教学任务,开展科普教育的时间较难平衡;部分科学副校长自身科研能力强,但不一定擅长做科普等。
真正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还要建立较为完善的长效机制,让科学副校长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青岛要求中小学校建立分管副校长、科学副校长以及班主任、科学类课程专兼职教师联合制订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计划、联合教研备课等机制,为学生量身定制特色科学类校本课程、科学微视频和科普活动等,确保课程和活动成体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科学教育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配置“科学副校长”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更多的探索。目前,青岛各区市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市南区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携手共建市南区科学教育实验基地;与中国海洋大学、海底世界等20多个单位签约成立科学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将区域内35家涉海单位联合起来,成立“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发挥专家聚集优势,成立“区域科学教育专家工作站”,在全国率先实施“一学区一院士、一校一专家”海洋育人引领机制。市北区开展“未来科学家”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科创人才培养路径、加强学段间深度衔接;开展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研究,为一体化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创新经验;常态化开展年度中小学生科技节,组织开展科创项目征集、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青岛日报2024年10月21日7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