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习近平回信祝贺,百年海洋大学,与青岛相伴相生

原创 2024-10-25 14:08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为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2002年由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校百年办学的奋斗历程,表达积极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岛城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矢志不渝地投身创新实践,勇担时代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1924年10月25日,海大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齐鲁大地上迎来了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

图片

私立青岛大学时期校门

这对于当时建置仅有33年的青岛而言,是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在青岛这片沃土上,海大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青岛共融共生、相互奔赴,铸就了青岛开放、包容城市文化的底色,也助推青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01



名士风流

霜降初过,秋意渐浓。地处老城区的黄县路上游人如织,热情不减。
逛到这里的游客们总少不了到黄县路12号窥探一番,这里是骆驼祥子博物馆,也是老舍故居。

图片

老舍故居
老舍先生在这里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骆驼祥子》就诞生在这里。
当时的老舍先生,就职于国立山东大学——其前身正是私立青岛大学。

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校史沿革
当时与老舍谈笑往来的同事,既有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台静农等文化名流,也有王淦昌、童第周、汤汉腾、曾呈奎等著名自然科学家。
如今,这些人的故居分布在与老舍故居相去不远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上。
这些故居环海大鱼山校区分布,构成了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主体,也成为青岛老城区文化底蕴中,最深沉的一条脉络。

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在青岛,闻一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诗经》《楚辞》和《全唐诗》的研究考证,创作了诗歌《奇迹》、散文《青岛》;
梁实秋在幽静的小院里度过了一生中家庭生活最幸福的4年,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工作;
臧克家遇到了恩师闻一多,即便数学考了“鸭蛋”,他也凭文学天赋进入了大学,并出版处女作诗集《烙印》;
沈从文在《忆青岛》一文写道:“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他许多短篇也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青岛还见证了他和张兆和的柔美爱情。
也正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青岛在市政、经济、文化教育、外贸等方面处于全国城市前列。
图片
图片
除了国立山东大学的名师,康有为、王统照、萧军、萧红等也定居青岛。
一时间青岛名人荟萃、名家如云,大学与城市共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02



最美校园

海大不仅为青岛留下了几十个名人故居,还贡献了最美校园。
鱼山校区是中国最美十大校园之一,校园新哥特式建筑风格与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底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这里是无数海大人记忆的精神家园,在校园里走一走、逛一逛,穿梭于六二楼、胜利楼等历史建筑之间,触摸大学文脉,感受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厚重的文化底蕴。

图片

海大鱼山校区风景
海大之美,不只有鱼山校区的厚重文化,也有崂山校区的清新脱俗。
到每年的赏樱季,海大崂山校区的樱花大道就会刷爆青岛市民的朋友圈。
三四月份,这条长约1公里的校园道路两侧共有约600棵樱花树。樱花盛开时,抬眼望去,风吹花落,若星光散落,若蝴蝶起舞。
图片
崂山校区樱花大道校友集体婚礼
海大办学空间的拓展始终与青岛城市的发展如影随行。
1992年,青岛迎来“东部大开发”,一系列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随城市节节生长的还有海大浮山校区。

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
随后,城市的空间不断拓展,海大崂山校区投入使用。
随着西海岸国家级新区的获批,海大西海岸校区也开始建设。前不久,临海而建西海岸校区主校门——东门落成启用,直面大海,颇有“海纳百川”之势。

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
一百年厚积薄发,海大已形成了鱼山校区、浮山校区、崂山校区、西海岸校区“一城四校区”的办学格局。
鱼山校区仍然保留了多数海洋类优势学科;浮山校区现已成为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等社会服务为主的校区;
崂山校区目前是学校的主校区,也是最大的校区;西海岸校区的规划中,包括海洋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医学中心等。

03



广育英才

“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海大立校伊始,校纲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办学宗旨。
尤其是在海洋教育领域,海大可以说始终处于引领性地位。
1946年学校设立了我国最早的水产学科本科教育学科点——水产系,并创立了国内高校首个海洋研究所、首个水产研究所。

图片

海大鱼山校区海洋馆
1959年建设成为我国第一所海洋高校,翌年被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
1960年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专业招收我国第一批海洋学科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90年代成为首个获得海洋科学所有博士点的高校。

图片

海大鱼山校区胜利楼
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薛长湖,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都出自海大。
拥有百年历史的海大,为国家输送了36万余名栋梁之才,除了海洋领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成为国家、青岛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这些校友中,有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文波;有国民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集团董事长姚劲波;有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奉利;
有在北京奥运会夺金的射箭选手张娟娟;有参与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岳世磊;有获得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的阿依帕尔·艾斯卡尔……

04



海洋强国

海洋是海大最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是青岛发展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在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海大人的身影。
人们熟知的藻、虾、贝、鱼、海珍品5次海洋养殖浪潮,每一次浪潮澎湃而起之时,海大人都是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当然,他们在海洋领域做出的贡献,远不止于些:
赫崇本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推动设计建造了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 

图片

建成国内首艘获得静音科考级(SILENT-R)证书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
文圣常院士浩海求索,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外国的局面;
管华诗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如今,他领衔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开发了免疫抗肿瘤1类新药“注射用BG136”;

图片

管华诗院士带领团队开展科学研究

冯士筰院士走遍环渤海40多个县市,获取风暴潮灾害的珍贵资料,提出了超浅海风暴潮理论,为国家防灾减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吴立新院士长期致力于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并发起了“透明海洋”研究计划;
包振民院士团队已培育8个扇贝新品种,让曾经的海珍品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图片

包振民院士与团队成员探讨实验进展
如今的海大,仍然始终奔跑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最前沿。
牵头筹建崂山实验室,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
主持建设我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主持海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提出“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战略,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4次获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6次获青岛市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片

开展“两洋一海”透明海洋计划

“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它的特色总多少与它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

百年海大与青岛的关系,恰好印证了老舍先生这句名言。

记者|王世锋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源|中国海洋大学官微、官网‍‍‍‍


图片


0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