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31日讯 在连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行动后,青岛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近日,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方案》,对近阶段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方案》明确,将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重点实施6大行动,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超过1天,全市空气质量实现全面稳定达标。
实施“四减四增”是空气质量改善的治本之策,也是破解生态环境保护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之策。“四减四增”,即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方案》明确了目标指标和具体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我市将通过开展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行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高效发展行动、交通结构绿色转型行动、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等六大行动,全面落实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四五”期间,NOx(氮氧化合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不低于0.9万吨和0.56万吨。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在源头治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行动中,提出严格环境准入、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开展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实施含VOCs原辅材料替代等4项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培育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积极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强化示范引领效应。针对现有产业集群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依法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因地制宜建设集中供热中心、集中涂装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加大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电子行业低(无)VOCs含量原辅料替代力度,2025年年底前,至少建立50个替代试点项目。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朝着清洁低碳高效方向发展。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0%以上。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争取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30万千瓦左右。全市从严控制新建各类燃煤锅炉,推进主城区形成以天然气供热为主、大型煤电机组供热为补充的清洁供暖格局,逐步开展主城区供暖燃煤锅炉替代退出。对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30公里供热半径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进行关停或整合,淘汰30万千瓦以下低效发电抽凝机组。2024年完成1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任务。
推进交通结构绿色转型,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十四五”期间,水路货运量增长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5年,铁路进港率高于70%,港口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方式(含新能源车)的比例达到85%以上。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新能源占比100%,到2025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区除保留必要燃油公交车用于应急保障外,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
青岛是港口城市,强化港口污染防治是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方案》制定了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具体目标任务,主要包括港口机械、车辆、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岸电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到2025年,港内水平运输车辆清洁能源占比达70%,基本消除船舶“冒黑烟”现象,全市主要港口90%以上符合条件的泊位,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
在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中,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深化扬尘污染治理,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50%以上。全市城市建成区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严禁露天焚烧秸秆,推进“人防”“技防”结合,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加强秸秆禁烧重点时段巡查盯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