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建明教授团队的“光合固碳产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落地青岛高新区。通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岛市工研院的“牵线搭桥”,最终促成该项目10项相关成果专利转让,同时成果团队以技术入股方式与喜海投资共同成立喜海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开展成果的产业化。
“在投融资方面,通过专利转让和成立企业,成果团队融资近200万元,支持项目产业化;在成果转化方面,市工研院为该公司提供160平方米免租中试研发场地及各项创业服务,助力开展吨级放大试验;在产业应用方面,专业技术经纪人帮助项目对接青岛能源集团、海大生物等企业开展市场应用。”青岛市工研院院长滕云枫介绍。
当下,青岛正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创新创业高地,青岛高新区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产业协同,为企业渴求的技术支撑和科研团队待转化的创新成果搭起桥梁,畅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资源共享 产研对接
杨建明教授团队成果的产业化,离不开“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的支撑。在工信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启动2024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工作的通知》中,由青岛高新区管委、市工研院承办的“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入选火炬直通车承办单位名单。“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项目还将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大市场平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OTT)及成员单位、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专业服务机构力量,促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揭榜挂帅”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通过直通车活动,青岛市工研院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进一步密切联系,在资源共享、产研对接方面展开合作探索,加速成果转化。
日前举办的“青岛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暨“海创岛城”产学研对接会促成6个合成生物制造项目现场签约;在活动路演环节,5个合成生物熟化项目参与路演,2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现场对接,累计达成千万级融资意向。活动后,青岛市工研院持续跟踪,推动青岛芝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附加值微生物代谢”项目的落地转化,帮助企业与青创投达成投资合作;推动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成生物学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建合作,与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纳米抗体研究联合实验室及科研项目合作等。“依托‘青岛好成果’品牌,我们对待转化科技成果进行征集,在成果转化数量上,今年会有很大的突破。同时,会对企业需求展开更全面的摸底。”滕云枫告诉记者。
深度拓展“联姻”场景
没有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企业多样的科技需求便无法被满足。专注创新研发,青岛高新区的企业非常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成立仅3年,青岛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与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浓度复合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后生元)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顺利通过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等高校和创新平台,我们在后生元菌种精准筛选、靶点数据库建设、活性代谢物高效富集以及靶向功能性后生元精制工艺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公司创始人彭传涛说,“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的,青岛高新区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目前,该企业已经开发了靶向功能性护肤原料后生元、生物防腐+清洁标签+益生原料后生元等多款产品。
为加快科技成果尽快落地,元达生物与青岛农业大学特种食品研究院建立了“益生菌与后生元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创新平台”,彭传涛任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同时,科研平台与哥本哈根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
拓市场没途径?找销路没渠道?寻订单没门路?针对众多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青岛高新区今年创新推出“e企炬链”活动品牌。日前,在青岛市“百场万企 校企牵手”产学研对接暨高新区“e企炬链”供需发布会上,青岛雅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多参数检测仪产品,受到青岛胶州中心医院的青睐。该公司山东区域经理李腾说,这为企业与医院的后续合作打通了渠道。在当日的供需发布会上,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签约,达成10余项合作意向,共同扩大产学研“朋友圈”。
提升孵化载体能级
“通过路演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和材料的研发,而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在日前举办的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路演对接活动上,中国海洋大学“剖隙入微—新型微生物生态修复材料”项目负责人李振东感触颇多,这让他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使用场景,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
作为青岛市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完善制度、搭建平台、人才培养、转化实践等方面开展工作,持续深度对接高校院所,加速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一方面深入高校调研专家教授的科研课题,一方面链接区域内相关头部企业的创新需求,将创新需求与科研课题深度对接。同时还要匹配相关第三方的服务,资金的服务、基金的配套,还有一些在应用场景方面的支撑支持等,辅助项目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落地再到最终的成果转化,实现全链条服务。”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郭绍鹏表示。
以成果育成转化为核心,市工研院建设了梯度式育成平台、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软硬”双平台,同时满足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支持方面的服务需求。“我们的一款关键零部件属典型的薄壁零件,加工该零部件需要使用特殊刀具,企业自行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在位于市工研院的磐维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培亮介绍,“通过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可以申请使用特制夹具和多种特殊刀具,满足了企业生产需求,在园区内就能完成加工,不用出去找工厂,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强化园区平台载体作用,青岛高新区不断提升孵化载体能级,在项目开发研究、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协作对接,全面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青岛高新区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40余个,市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26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