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望海潮 | 文脉长青,看山东如何发力



“没想到俺村也这么有文化,这么有历史,真行!”11月16日,《记忆沂源·鲁村镇卷》正式发行。至此,山东沂源县12个镇(街)的467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村史。在时代变迁中以摸清文化家底、梳理传承脉络的形式留住乡村的根与魂,不仅是沂源人修村史的发心和念想,更是山东践行文化“两创”,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传承历史、把握当下、书写未来的真实写照。

11月20日,山东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明确提出,“要整体提升文化根脉生命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炼展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标识和形象”,以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脚踩坚实大地、仰望历史星空,文化根脉的生命力应从何而来?我们又当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于传承中深挖文化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儒家文化的深邃、黄河文化的壮阔、泰山文化的庄严、齐文化的独特……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齐鲁大地文脉悠长、绵延不绝。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4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10座。守护并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责任艰巨、意义重大。

于传承中守护文化资源,山东从摸清文化家底入手,深挖齐鲁文化“富矿”。把赓续“山东文脉”作为重点文化工程,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

其中,“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珍稀汉籍1600余种;推出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组织编纂6000多种、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首次对齐文化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齐文化古籍版本集成《齐书》发布等,齐鲁文化的优势资源和文化价值优势得以集中展示。

于传承中守护文化资源,山东切实守护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选6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入选25项,岗上遗址、赵家徐姚遗址、西孟庄遗址、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琅琊台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为证实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构建山东古代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承,源于“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源于薪火相传的共同使命;更源于向内凝聚向外绵延的共同追求。因为传承,山东之美才不止于眼前的瑰丽,更在于悠久的历史脉络、丰富的文化底蕴所焕发出的持久生命力。

于创新中丰富文化供给

和韩熙载一起通过夜宴图穿越回北宋,与赵明诚、李清照“对话”……通过XR数字体验空间,青州博物馆将科技与历史文化结合,让体验者穿越时光,沉浸式了解历史文物及相关知识。在今年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中,更是脱颖而出位列“百强热门博物馆区县馆”第9名。这只是山东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缩影。

推动文化“两创”落地,持续焕发文化根脉的生命力,必须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间的融合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丰富的文化供给,助推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走向更多受众,凝聚精神共鸣,进而促进文化“两创”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于创新中丰富文化供给,就得让文物“活”起来。为此,山东不断加强挖掘利用,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一大批文保单位、遗址遗迹、文博场馆、古镇古村纳入旅游线路,促进了文物和旅游相互赋能。目前,山东对外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游览、穿戴设备体验游戏等途径,拓展文化遗产新场景,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去山东美术馆看海,置身青岛百年里院看一场沉浸式话剧,前往城子崖遗址体验考古发掘,来济南灵岩寺墓塔林感受游戏场景的实景演绎……辟建博物馆、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场景演绎,让文物价值的转化得以更好地实现。

于创新中丰富文化供给,要让文化创意产业葳蕤生花。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山东经济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山东出台系列文件、措施,设立专项基金,从政策层面重点发展支持“山东手造”、创意设计、文化智能制造等十大领域发展。2023年以来,山东共培育“山东手造”区域公共品牌20个、重点企业20家,涌现出了一大批引发大众共鸣和传播的创新文化产业特色IP。风靡全网、诞生于山东的《抓大鹅》,与王者荣耀联名的潍坊风筝,带你穿越古今见证历史变迁的青岛海上皇宫……传统文化叠加创意想象的创新实践已然开启了圈粉之旅。

于发展中凝聚文化力量

提升山东文脉的生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传承、创新,更在于以发展的眼光凝聚向内、向外的文化力量,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更需于发展中凝聚文化力量,对内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和文化自信,对外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于发展中凝聚文化力量,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近年来,山东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结合。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邀请国际知名汉学家来山东驻研,引进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和资源,搭建起多个研究阐释平台,推出一批优秀成果。截至今年7月,让古籍“回家”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经调查了境外1988个藏书机构,初步了解了约135万部境外中华古籍情况。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北京大学等16所院校合作办学,联合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已有千余名。

另一方面,山东还通过举办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高规格的学术研讨、国际交流活动,搭建起全球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齐鲁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为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高端平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成立让世界儒学研究的中心正回归中国大陆,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为深入研究、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权威的历史资料,前不久举行的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更是把全球专家学者汇聚山东,为人文学科开启新篇章……世界舞台上,山东正凝聚起持续向上的文化力量。

齐鲁风韵,文脉长青。立足历史文化优势,深挖丰饶文化资源,既是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看,海岱之间,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穿透力和感召力,正迸发出愈加鲜活的生命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凤一)

责任编辑:刘聪聪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